鄂伦春族采集习俗

来源:方志内蒙古   2020/05/18

  采集是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重要补充。各种兽肉是鄂伦春族的主食,而各种野菜、野果则是鄂伦春族的副食。20世纪90年代,鄂伦春族仍保留着采集野菜、野果的习俗。   采集组织   鄂伦春人的采集工作,主要是由妇女来承担,有时也有儿童和老年人参加。成年男子很少参与。每年春秋两季,妇女都会进行...

非遗 | 阿拉善“查玛”

来源:阿拉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020/05/12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在阿拉善博物馆“驼乡神韵”展厅中展示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 阿拉善“查玛”。 “查玛”的起源 “查玛”系藏语,意为舞蹈。“查玛”也是“羌姆”的音译,有学者还将其译为“查玛内”“萨玛”“恰木”...

非遗 | 蒙古族纹饰

来源:正北方网   2020/05/12

蒙古族图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人喜爱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在马背上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纹样称为“贺...

内蒙古苏尼特民俗文化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20/05/12

苏尼特民俗文化 四季营盘:苏尼特人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他们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轮流选择春、夏、秋、冬营地,过着放牧生活。 春营盘:选择避风向阳、牧草好,有水源的地方建营盘。惊蛰前后,接羔前搬到春营盘。 夏营盘:选...

科尔沁服饰之乡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04/23

  2008年,科右中旗在第四批全区民间文化之乡评选中,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科尔沁服饰之乡”。   2008年,兴安盟行政公署公布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为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进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

翁牛特木雕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04/23

木雕马鞍。   翁牛特旗的木雕分为浮雕、镂空、阴雕、圆雕等手法,主要用于实用家具和宗教用具两个方面。实用家具美观、华丽,其中以浮雕最为普遍,在器物的表面雕满纹饰,既有立体感,又造型灵动。 ...

草原蒙镶:传承千年 錾刻时光

来源:新华网   2020/04/16

  錾刻、焊接、掐丝、摆花、打磨、过火、宝石镶嵌.....那些寻常的银,在手工匠人的手中经过焕活、淬炼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它们蕴含着一代代人的智慧,这就是蒙镶。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召九久街附近的一间四合院内,众合泰蒙镶工作室四位蒙镶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近三十年来,一直坚守着这一...

呼伦贝尔最早的猎人 ——扎赉诺尔人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2020/04/16

     旧石器时代,呼伦贝尔大地是猎人的家园。据在扎赉诺尔煤矿出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其他伴生物证明:在二三万年前,呼伦贝尔是古人类——扎赉诺尔人生活和栖息的故乡。   扎赉诺尔人是呼伦贝尔最早的猎人。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漫长时期,古人类只能依靠狩猎为生。扎赉诺尔人拿着粗...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20/04/15

乌拉特,一个能工巧匠的蒙古族部落,在360多年前,由呼伦贝尔大草原迁徙至封赏之地乌拉特草原,在漫长的岁月里,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独特、优秀而灿烂的民俗文化。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民族服饰林里独占一席。 乌拉特服饰是富含佛学、审美理念的生活装饰,代表...

吴润达:传承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2020/04/13

吴润达   曾经一度陷入销售低迷的蒙古靴近年来又风头渐劲。随着人们对民族服饰的日渐青睐,不断变革的蒙古靴因其精湛的手工艺和独特的民族元素而成为人们的新宠。作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也再次为人们所追捧。   吴润达是清朝咸丰年间专门为府衙官员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