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不干不凈吃了不病”。
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會把掉在地上的花生米撿起來,吹一吹或用手搓去外皮,然后接著吃。
我那學醫(yī)的爸爸也是這樣,搞食品安全的我還是這樣,現(xiàn)在我的女兒好像也學會了。
的確,日常生活中過分強調干凈、無菌,對健康并沒有好處,比如會增加兒童患過敏癥的可能性。
?。ㄗ罱绹鳩DA要對抗菌皂產(chǎn)品采取嚴厲措施)
不過,吃進嘴的東西太不衛(wèi)生也不好。
你可能聽說過“5秒原則”,說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如果小于5秒就可以吃,因為細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爬”到食物上,這似乎給“不干不凈吃了不病”找到了“科學依據(jù)”。
地上的食物們紛紛表示,主銀你動作快點兒,我們還可以挽救一下!真的是這樣嗎?
【“5秒原則”的來歷】
這其實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名高中生的猜想,她還因此獲得了200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在她之后,這一猜想產(chǎn)生了很多其它的變種,包括“10秒原則”、“3秒原則”甚至“0秒原則”。
比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Gulick博士認為,掉在地上的食物會增加患腸道疾病的風險,而掉在地上的時間長短對這一風險沒有絲毫影響。
既然很多人都不忍心扔掉地上的食物,于是科學家們開始用實驗來驗證這些猜想。
【手速并不重要】
早在2006年,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用沙門氏菌做了研究,他們當時用香腸片測試了木頭、地毯和瓷磚三種地面。
他們發(fā)現(xiàn),食物掉在地上的時間和沾染細菌的數(shù)量并沒有明顯關系,5秒、30秒和60秒的效果是差不多的,這意味著“5秒原則”并不可靠。
探索頻道的“謠言終結者”節(jié)目也做過類似實驗,發(fā)現(xiàn)食物掉地上不到2秒鐘就能沾染細菌。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128種排列組合模擬 “食物掉地上”的情形,每種情形重復測試20次,共計2560次測試。
其中包括食物掉地上1秒、5秒、30秒和300秒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細菌能在1秒內(nèi)成功占領掉落的食物。
由此可見,細菌的轉移幾乎是立即發(fā)生的,就算你有閃電般的手速也沒用。
【水分很關鍵】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轉移最重要的因素是濕度和水分。
這個結論很合理,因為細菌沒有腿腳,只能跟隨水分或空氣移動。
比如西瓜掉在地上只需要不到1秒鐘就可以沾染大量細菌,這是因為它表面的水分很多,兒表面干燥的橡皮糖沾染細菌最少。
油性表面的影響要比水分小得多,同樣的研究中,面包片和涂黃油的面包片沾染細菌的數(shù)量并沒有明顯差異。
【不同地面的差別】
另一個影響細菌轉移的重要因素是地面的平整度。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平整光滑的瓷磚、不銹鋼表面更容易讓細菌沾染食品。
這很可能是因為平整表面可以提供更大的實際接觸面積,而地毯粗糙的纖維表面相對而言更不容易讓細菌沾染食品。
當然,實際情況很可能相反。
克萊姆森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食物沾染細菌的數(shù)量主要取決于地面的清潔程度。
因為地毯更有利于細菌存活,它的帶菌量可以是普通地面的成百上千倍,因此實際上食物從地毯沾染的細菌可能比地板更多。
【地面也許沒那么可怕】
首先你身邊的絕大多數(shù)細菌并不致病,因此沾染細菌的多少并不關鍵,關鍵是別沾上致病菌。
好在地面通常比較干燥,而多數(shù)致病菌并不喜歡這樣的環(huán)境,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卻沒有生病。
其次如果你經(jīng)常擦地,且經(jīng)常更換拖布頭(或保持拖布干燥),我敢說你家地上的細菌密度很可能比你手上、手機或紙幣上的細菌密度還小。
如果不經(jīng)常做清潔,桌面上的細菌也未必比地上少。
另外,人們對“干凈”的判斷也很有趣,比如很多人會撿起掉在自家地上的食物,卻很少愿意在別人家(或餐館)這么做(未必是礙于面子)。
(重點不是地上的蛋糕,而是瑞秋性感的腰臀部曲線)
總之,食物掉地上沾染細菌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用嘴吹、用手搓、用水沖,細菌也很難完全去掉。
最佳的選擇當然是不吃,但如果你不介意吃一些無害的細菌,通常也不會有事。
不過,需要提醒你的是,如果家里養(yǎng)了寵物或有老鼠光臨,最好還是謹慎一些,因為他們更容易攜帶致病菌乃至寄生蟲。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