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國學(xué)經(jīng)典 > 正文

口中所言皆應(yīng)出自肺腑 語出之理也當(dāng)極盡恪守

來源:騰訊網(wǎng)文化頻道 作者:      2020-11-07


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倘若四項都非常完滿,培養(yǎng)出的人就能德才兼?zhèn)?、造福社會?/p>


很顯然,“修身”屬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wù),這既是選拔賢良的基礎(chǔ),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


飽學(xué),是內(nèi)功;自律,則須內(nèi)外兼修。幾千年來,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匯常掛在中國人嘴邊,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獨。


慎獨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rèn)為事情有隱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當(dāng)獨自一人時,更要嚴(yán)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自己。


慎獨并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境界,而要達(dá)到“慎獨”的境界,就要做到 “三個如一”,就是說的做的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


言行如一,躬身篤行

言行如一是恭敬的為人準(zhǔn)則,是做到慎獨的第一要求?!墩撜Z?為政》中記載: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边@雖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孔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不僅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倫理思想體系,把社會道德規(guī)范集于一體,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率先垂范,積極踐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談,用自己沒要驗證過的理論來教訓(xùn)、說服別人,往往只會適當(dāng)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夸夸其談,鮮少施于實踐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取于利而鮮于仁。



心口如一,襟懷坦蕩

心與口是人發(fā)語的兩端,做人要實,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可交之人。


《后漢書?楊震傳》中有個故事: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jīng)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對此,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zé)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p>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這就是歷史上傳為美談的“楊震四知”,而楊震由此也獲得了“四知太守”的雅號。


這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然而真如楊震一般,話從口出后即使無人監(jiān)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己言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這話正是告誡眾人:口中所言皆應(yīng)出自肺腑,語出之理也當(dāng)極盡恪守。



始終如一,自律堅守

君子慎獨,做人做事要有持續(xù)性,守節(jié)不變,內(nèi)心強(qiáng)大,堅定不移,始終如一。


《淮南子?說山訓(xùn)》曰:“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為莫乘而不??;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獨,如蘭生幽谷,舟行江海,無人也始終如一?!?/p>


當(dāng)我們率意真誠,始終人前人后一個樣,無時不慎,無刻不慎,那也就做到超凡入圣的慎獨,達(dá)到了始終如一的“慎獨“最高境界。


幾千年來,慎獨一直被奉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則,無論是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饌,后日豈能復(fù)啖此粥乎”,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還是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慎獨、主敬、求仁、習(xí)勞,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自律慎獨、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對于慎獨,他們始終如一,不忘初心。


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獨。慎獨,之于他人是坦蕩,之于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里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0

【責(zé)任編輯:】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