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草·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詩人的一首應試詩,原文云:“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边@是一首詠物抒情的詩,借詠“離離”之草而抒惜別之情。這首詩的主題,實際可精簡為首尾兩句:“離離原上草,萋萋滿別情”?!半x離”就是依附的樣子,這里喻指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思想感情。我這樣解釋,也許有人會說我滿口胡說,牽強附會,因為這和傳統(tǒng)解釋完全不一樣,不符合標準答案。解釋“離離”的標準答案應該是指草茂盛的樣子。我不否認我的解釋不符合標準答案,但我有充足的理由質(zhì)疑這個“標準”答案。下面我就從“離”這個字開始,說說我的理由。
“離”這個字的今義是離開、分別的意思,但古義卻正好與之相反,是依附、附麗的意思,也就是難以分開,不能舍棄的意思。這種解釋可能顛覆所有人的認知,可事實卻確實如此。又有人說“離”通“罹”,其本義是鳥被羅網(wǎng)罩住,引申指遭受的意思,并拿出“離”字的甲骨文加以佐證,說“離”字的甲骨文就是用一桿長柄網(wǎng)捕鳥的形象?!半x”通“罹”這是事實,我并不否認,因為所謂通假字就是指古人無字可用而暫時借用別字或干脆就是寫了別字,后人約定俗成而繼續(xù)沿用的現(xiàn)象。我否認的是“離”字的甲骨文并不是用長柄網(wǎng)捕鳥的形象,因為那并不是一桿長柄網(wǎng),而是樹丫上有一個鳥巢。鳥巢是鳥的家,是鳥繁衍生息的地方,鳥兒離不開巢,正如人離不開家?!半x”的甲骨文形象就是一只鳥在樹丫上自己的巢里,即鳥依附于巢,故“離”的本義就是依附、附著、分不開的意思。
如果還有人堅持那是一桿長柄網(wǎng),那么請問,你見過用長柄網(wǎng)捕鳥的嗎?我本人只見過用長柄網(wǎng)捕蟬、捕蝴蝶、捕蜻蜓,卻從未見過用長柄網(wǎng)捕鳥的,鳥不是那么好捕的。再深入說明一下,“離”字上面加個“人”就是“禽”字,“禽”是擒的本字,有捉拿、逮住的意思。人爬到樹丫上的鳥巢里可捉到鳥,又有誰會爬到長柄網(wǎng)上去逮鳥?所以把樹丫上有鳥巢看成是一桿長柄網(wǎng),實在是不知從什么時候就犯下的錯誤,不僅可笑而且還誤導了不知多少代人。說到這里,如果還有人不相信我的話,那就讀讀《易經(jīng)》吧。《易經(jīng)》不僅古老,而且被稱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國學之根。文化上尋根溯源,非《易經(jīng)》莫屬。
《易》有《離卦》,“離”字本義,讀《離卦》可知矣?!峨x卦·彖傳》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谷)草木麗乎土?!薄峨x卦》把“離”釋為“麗”,那么“麗”又是什么意思呢?
“麗”的繁體為“麗”,就是指雄鹿頭上的一對美麗的象樹一樣的大角。雄鹿頭上的這對大角,十分美觀,故“麗”有漂亮、美觀的意思。更本源的意思是,雄鹿頭上的角是以對出現(xiàn)的,這兩枝角同生共長,相互交叉,相互依附在一起而不能分開,故“麗”的本義為依附、相依的意思。人們把并列的、對偶的東西稱為“儷”,尤其指夫婦,稱為“伉儷”,就是因為夫婦是對偶,而且相依為命,難以割舍。“離”和“麗”互訓,就是因為這兩個字都有依附、依存的意思。
《旅卦》上九爻辭提到“鳥焚其巢”,而上九在離體,故“離”與鳥及其巢有很大關聯(lián)?!半x”作為卦象,為外剛內(nèi)柔之象。離中空,離于戰(zhàn)爭為甲胄、戈兵,于漁獵為網(wǎng)罟,于牛為牢,于馬為廄,于鳥為巢,故《旅卦》上卦離體取象為“鳥巢”?!堵秘浴飞想x下艮,“艮于木也,為堅多節(jié)”,堅多節(jié)之木正好適宜鳥兒筑巢,而《旅卦》上面又正好是一個“鳥巢”,所以《旅卦》整體的大形之象,就是樹丫上有一個鳥巢,只不過這個鳥巢著火燒著了。
《旅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先變?yōu)椤堵秘浴?,然後《旅卦》再變?yōu)椤睹饕呢浴贰!堵秘浴纷儭睹饕呢浴窌r,《旅卦》的上離體“鳥焚其巢”,鳥巢“呼啦啦似大廈傾”,化為《明夷卦》上坤體,“坤為地”,故又恰似“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扯遠了,說這么多,無非是想說明一點,“離”在《易》中多有被取象為“鳥巢”?!半x”的甲骨文字形,確定是一只鳥依附于樹丫上的巢里。“離”的本義就是依附、附麗。
我們徹底弄懂了“離”的本義,對白居易的這首詩就很好理解了?!半x離原上草”,就是指草依附在這片原野上?!半x離”就是用“離”字疊用的方式來表示依附的樣子,相當于“離然”、“離若”。這首詩的上闕為詠草,描寫了草在這片原野上生根、發(fā)芽、繁衍、枯榮,寒暑交替,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草深深地依附在這片原野上,根深深地扎在這片土地里,繁衍的籽實廣泛地播撒在這里的溝溝坎坎里,無數(shù)次的野火都不能燒盡依附在這片原野上的草,看吧!每當春風吹來的時候,原野上的草就又生機勃勃地生長出來了。
草有依附之狀,人有依戀之情。詩的下闕在上闕詠物的基礎上言情,借草的依附之狀抒發(fā)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遠行的“王孫”依依不舍,送行的人依依惜別,你看那遠處的芳草都趕來送行,擠滿了古道,芳草那晴亮的翠綠色連綿不絕,一直接續(xù)到了那“王孫”要去的“荒城”。這里詩人用了想象和夸張的手法,把芳草擬人化為送行的人群,不是“夾道”送別,而是“侵道”送別;不是“十里長亭”相送,而是千里接續(xù),一直到目的地“荒城”。詩人在這里寫得越是熱鬧,就讓人越是感到孤獨和悲涼,不覺已凄然淚下。
【責任編輯: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