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袁行霈先生在《好詩不厭百回讀》序言中強調(diào):“好詩是多義的,是有啟發(fā)性的,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讓讀者參與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如果把詩當成數(shù)學(xué)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種理解,而排斥其他,豈不是把一川活水變成一潭死水了嗎!詩歌語言的生機不也就被扼殺了嗎!”
唐詩究竟是千年以前古人在他的情境下寫成的,現(xiàn)代人讀詩多數(shù)還是需要有人講解,講義理、講考據(jù)、講辭章。那么是否可以既講得明白,又能讓人體會詩的美感呢?袁行霈先生的這本《好詩不厭百回讀》詩詞賞析在冗長發(fā)悶的義理考據(jù)與興味盎然的詩歌美感之間,實現(xiàn)了完美的平衡。
我幼時就背誦過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并且莫名地喜歡。這首詩明白如話,沒有任何古奧難懂的詞句。這樣明白的詩要如何講呢?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寫的:“它的語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構(gòu)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現(xiàn)手法又是那么簡單。感情噴涌著,使陳子昂顧不上雕琢和修飾,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么直截了當?shù)睾傲顺鰜?,卻成為千古之絕唱?!薄懊慨斘易x這首詩的時候,眼前總仿佛有一位詩人的形象,他像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臺上。那氣概,那神情,有點像屈原,又有點像李白。風雅中透出幾分豪情,憤激中滲出一絲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悵惘,正凝視著無盡的遠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著,也為一個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而困惑著。這,就是陳子昂。于是,在我耳邊響起了他的喊聲:‘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作者無論是對詩做細致入微的語言分析,或者對作品進行宏觀的歷史分期劃界,都游刃有余。然而,他首先選擇了讀者的視角,從自己讀詩的感受說起,告訴讀者“欣賞以感受為基礎(chǔ),沒有真切的感受就沒有藝術(shù)的欣賞。因此,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進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為藝術(shù)欣賞的一條途徑”。
講詩的時候,作者并不把自己作為旁觀者。講到李白對朋友的滿腔熱情,“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他會說:“我常常想,交朋友就要交李白這樣的朋友,他不但熱情、直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心掏給你,讓你分享他的快樂,也可以分擔你的憂愁?!敝v到杜甫,他直言:“在古代詩人里,我有不少朋友,他們分別滿足我精神上不同的需要,屈原激勵我的正義感,陶淵明則告訴我自然乃是人生的真諦,李白能鼓舞我的浩然之氣,蘇軾則又使我超脫。這幾位朋友都使我產(chǎn)生崇敬的感情,但是仰之彌高,總覺得他們并非生活在自己的身邊。有一位詩人則不然,他飽經(jīng)滄桑,諳于世情,卻又極其敦厚仁愛;他的詩是人間的詩,是日常生活中的詩;讀他的詩很容易使我產(chǎn)生共鳴,因此覺得他十分親近。這位詩人就是老杜?!彼p析了一首素不為人看重的杜詩《又呈吳郎》,“明王嗣奭《杜臆》評曰‘此亦一簡,本不成詩。然直寫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詩家一體。大家無所不有,亦無所不可也?!墒俏覅s非常喜歡,每讀此詩,一位仁慈老人的面孔即顯現(xiàn)于目前,并使我感動?!?/p>
作者的詩詞賞析帶著詩人的熱情和感動,能讓人們進入詩境、領(lǐng)會詩情、享受詩的美感。(清石)
原文鏈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05/17/012494060.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