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藝術是雪域高原美麗的格?;?,在色彩斑斕的藏族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與豐富內涵,歷史傳承深遠。
本文探討北京故宮養(yǎng)心殿西暖閣仙樓佛堂的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穿珠堆綾密集金剛及穿珠堆綾上樂王佛三幅唐卡,主要從唐卡的圖像學、繪制材料與工藝學及裝幀形制等方面來展開研究,以期能管窺乾隆時期藏傳佛教信仰的冰山一角。
圖1勤政親賢殿
唐卡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隨著藏傳佛教的傳播與發(fā)展,作為宗教修行法器的唐卡也經歷著不同的發(fā)展時期,至18世紀乾隆時期(1736~1799)達到鼎峰。清代(1644~1911)的皇帝信仰多種宗教,其中藏傳佛教在紫禁城中具有重要影響。與紫禁城中其他的佛堂不同,養(yǎng)心殿佛堂就設置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的仙樓,位于勤政親賢殿(圖1)之后,與皇帝的寢室緊密相連。它是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中最早修建的一座佛堂,原址為長春書屋。
圖2-1養(yǎng)心殿西暖閣佛堂的位置圖
據(jù)清代《活計檔》記載,養(yǎng)心殿佛堂自乾隆十一年(1746)開始裝修,乾隆十二年正月完工,開始掛供唐卡,是乾隆皇帝的私人佛堂,是他每日修習密法之處。北京故宮王子林研究員認為,此仙樓佛堂的改造是因為乾隆十年皇帝接受了章嘉國師的灌頂,作為一名密宗弟子,修習佛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故需在其寢殿建立這樣的一個佛堂,以便修行。
圖2-2養(yǎng)心殿唐卡掛供位置圖
養(yǎng)心殿西暖閣仙樓佛堂共供奉唐卡54幅(圖2)。本文將要討論的是位于其二樓西四室的32號、33號、34號唐卡,即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穿珠堆綾密集金剛、穿珠堆綾上樂王佛。通過對這三幅唐卡的討論,有利于推動養(yǎng)心殿佛堂唐卡的系列研究。
圖像學
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唐卡
圖3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唐卡
大威德金剛(圖3)又稱大威德怖畏金剛或閻魔德迦,梵文名為Yamantaka,音譯為雅曼達嘎,清宮檔案中多稱為呀嗎達嘎。大威德為方便之意,金剛是智慧,即方便智慧,是藏密無上瑜伽部的五大本尊(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喜金剛及時輪金剛)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黃教)主修的三大本尊(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上樂金剛)之一,能戰(zhàn)勝魔鬼、苦難和死亡,是文殊菩薩為降伏妖魔而示現(xiàn)的憤怒化身。據(jù)藏文資料記載,公元7世紀閻魔德迦(大威德金剛)法已傳入西藏,松贊干布在帕翁卡宮修行此法,并著述《閻魔德迦法》。
本幅唐卡中的主尊為大威德金剛,藍色雙身,九首34臂16足,屈右足,展左立姿于蓮花臺上。九首表示九部契經(九種鎮(zhèn)伏死亡閻王的經咒),九首正中為猙獰雙角水牛頭,象征降服閻王,上生雙角代表佛法之真俗二諦;其左右各三面,頂上兩頭,一頭桔色,呈怖畏相,表示鎮(zhèn)服諸魔;最上為慈和黃色文殊菩薩,表示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赤發(fā)上豎表般若涅槃果位。兩主臂擁抱淺藍色明妃羅浪雜娃,象征慈悲與智慧合一。雙尊皆裸形,頭戴五骷髏冠,項飾50人頭鬘,僅飾瓔珞,喻意障不遮覆。
34臂,諸臂手中持執(zhí)法器,左手分別持:象皮、嘎巴拉碗、左手臂、梵天頭、尸林布、藤牌、賽香(丳弋)、鮮左腳、三尖矛、人骨棒、黑布、弓、左手臂、人腸、金剛鈴、軍旗;右手分別持:象皮、鉞刀、鐵鉤、飛鏢、骨架棒、鐮刀、三股叉、水波利刃、矛、匕首、板斧、金剛錘、箭、劍、骨棒、達瑪茹(手鼓)等,均有宗教象征意義。如左右第一對手,握象皮,喻無明已除;第二對臂右持鉞刀,左捧嘎巴拉碗,表示無上法喜;34臂加上身、語、意三密,是37道品,即八正道、四精進等37種成佛之道。
16條腿代表16空相,左八足伸展,踏飛禽,禿鷲、梟、烏鴉、鸚鵡、老鷹、鴨、雞和雁,象征八自在清凈,也就是證果的八個方面;右八足踏走獸,男人形、水牛、黃牛、鹿、蛇、狗、綿羊和狐貍,象征八種成就法,在八禽八獸之下還有印度神中的天王與明妃(梵天和帝釋天等諸天神),象征佛法無邊,能有力地懾服外道,分別象征善靜、發(fā)展、威勢、鎮(zhèn)伏等“四業(yè)成就”及四妙樂。
位于主尊上面的為白色文殊菩薩,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持放置佛經的蓮花,代表著大威德金剛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五彩流云環(huán)繞其間,左右天空飾有太陽與月亮。唐卡的下部供奉三個人頭為足的嘎巴拉碗,里面盛滿了鮮血。
穿珠堆綾密集金剛唐卡
圖4穿珠堆綾密集金剛唐卡
密集金剛(圖4)又稱集密金剛、密聚金剛、秘密佛。密集金剛代表“三世諸佛之身語意三密無別或聚集”,屬于無上瑜伽部方便父續(xù)本尊,是藏密無上瑜伽部的五大本尊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主修的三大本尊之一,因此清宮稱其為“陽體秘密佛”,廣受藏密諸派推崇。此幅唐卡中的密集金剛藍色雙身,三面六臂,慍怒相。右側手持金剛杵、法輪、蓮花,左側手執(zhí)金剛鈴、摩尼、寶劍。擁抱淺藍色明妃觸金剛佛母,結跏趺坐于蓮花臺上。佛母面呈童女之相,雙腿盤纏主尊,與之相對坐,現(xiàn)俱生喜樂相。天界中為本初大持金剛,表明密集法門之源出。密集金剛的法物代表了一尊統(tǒng)攝五部的理念,鈴杵代表了東方金剛部,摩尼代表了南方寶部,蓮花代表了西方蓮花部,寶劍代表了北方業(yè)部,以法輪象征中央佛部。藏文稱:“壇城大海勝初佛密集不動金剛?!?
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
圖5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
上樂王佛(圖5)又稱上樂金剛或勝樂金剛,梵文名Cakrasamvara (意為“輪之總集”),屬于無上瑜伽部母續(xù),被尊稱為母續(xù)之王,為億萬空行總主。清宮習稱“陰體上樂王佛”,是藏密寧瑪、薩迦、噶舉及格魯?shù)扰晒残拗咀?,尤為新派密續(xù)所重,是藏密無上瑜伽部的五大本尊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主修的三大本尊之一。
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為藍色雙身,四面12臂(格魯派即黃教所傳勝樂金剛法本尊的標準形象),主面藍色現(xiàn)嗔怒相,右一面黃色,左兩面分別為藍色與紅色。頭戴五骷髏,表示無常與勇武,身披白象皮,腰圍虎皮裙,象征無畏與勇猛。項掛50個人頭骨串成的念珠(50人頭為鬘),代表佛教的全部經典。12雙手臂代表12真理,各手持不同的法器。主臂擁抱紅色明妃金剛亥母(戴骷髏冠、骷髏人頭項鏈),金剛亥母雙腿盤于上樂金剛腰間,呈俱喜大樂之相,展右立,腳踏一男一女,表示降服了憤怒和色欲。12臂手持的法器分別為:左手象皮、嘎巴拉碗、套索(繩索)、大梵天頭(四面)、天杖、金剛鈴;右手金剛杵、達瑪茹、三叉戟(三股叉)、鉞刀、金剛斧(板斧)、象皮。
圖6主要使用的材料
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穿珠堆綾密集金剛、穿珠堆綾上樂王佛是綜合各項工藝于一體的唐卡,非常精美。我們經過詳細研究并采用三維視頻顯微鏡進行全面觀察后,發(fā)現(xiàn)這三幅唐卡主要使用的材料為:木框、背紙、各種染色的綾、織金鍛、小米珠(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天然小珍珠)、金線、銀線、各色絲線、各種顏料等。木框的材料是杉木;背紙主要是染色的宣紙;綾的顏色也是多種多樣;使用的織金鍛有黑色織金鍛和黃色織金鍛等(圖6)。
主要工藝
圖7多層堆疊的紡織品
主要采用的工藝為:堆綾繡、穿珠繡(釘珠繡)、輯線繡(釘線繡)、捻金線與銀線、繪畫、裝幀等。這三幅唐卡最多竟然達25層,共使用32種不同顏色的紡織品(圖7)。大威德金剛唐卡使用小米珠1027顆;密集金剛唐卡使用小米珠552顆;上樂王佛唐卡使用小米珠682顆。這些工藝綜合運用于三幅唐卡之上,使得它們精美至極。
堆綾
圖8堆綾工藝
堆綾(圖8)在唐代和明代稱為“剪彩”,即將各種顏色的綾子剪成花樣,堆積粘貼,做成圖案,圖案邊緣有的用繡線釘牢,有的繡一圈花邊。也可理解為,堆綾是按照預先設計的花樣,裁剪出各式各樣的綾片,然后將綾片下面托紙,并粘貼牢固,再用針線將其釘綴在繡底上,組合成層次感、立體感很強的圖案。堆綾繡又稱貼綾繡,這三幅唐卡使用的均是堆綾繡法。這種繡法在明清時期大量使用于唐卡之中,省力省料還可以根據(jù)需要填充或墊高形成立體效果。
穿珠繡
圖9瓔珞(小米珠)串釘法(放大20倍)
又稱釘珠繡(圖9),是指把顆粒狀的珍珠與寶石等釘在織物上。這三幅唐卡主要使用了串釘法,即將小米珠打孔后用繡線串成串,然后根據(jù)圖案要求,放置在相應的位置,之后隔一顆小米珠,釘一針,與普通的釘線繡法相同;穿珠繡還有另外一種繡法,稱為顆釘法,即穿一顆,釘一顆。
輯線繡
圖10瓔珞,輯線繡(放大20倍)
又稱釘線繡(圖10),是用特殊的繡線(雙股強捻合的衣線)釘在織物表面進行裝飾。這三幅唐卡的瓔珞上就繡有與小米珠同一色系的白色輯線繡,如果不是特別仔細地觀察還以為是小米珠。此繡法用一根較細的線作為線芯,較粗的雙股強捻合線盤繞,使表面呈現(xiàn)串珠狀顆粒,又使用同色的絲線作為釘線,使整個畫面十分協(xié)調。
捻金線
圖11-1捻金線與捻銀線(放大100倍)
圖11-2雙股捻金線(放大100倍)
捻金線的制作主要根據(jù)不同織物粗細的要求,把經過加工處理過的金箔切成0.2~0.6毫米寬的片金線,然后用桑蠶絲作為芯線,在芯線上涂上黏合劑,接著用片金線纏繞于芯線上即可。在三維視頻顯微鏡的仔細觀測下,本幅唐卡使用了捻金線和捻銀線(圖11-1),而且全部是按Z字方向捻,有單股的金線,也出現(xiàn)了雙股的金線(圖11-2)。
圖12-1
圖12-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威德金剛唐卡除了采用堆綾繡、輯線繡等繡法外,對細小部位如大威德金剛腳底下天王與明妃及50人頭鬘的項飾及供奉的嘎巴拉碗下的三個人頭均是繪畫與堆繡相結合,有的人頭的臉部是用顏料繪制的,包括頭發(fā)、眉毛、眼睛、鼻子與嘴等(圖12)。
裝幀形制
圖13-1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唐卡
圖13-2穿珠堆綾密集金剛唐卡
圖13-3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
三幅唐卡的裝幀不是藏式裝幀方式,而是使用清代十分珍貴的玻璃加木框,類似于西方架上畫的裝幀方式,采用黑色織金錦包裹于正面木框的四周,在每個邊框中間還加了兩道黃色的織金錦進行裝飾,與藏式裝幀唐卡的牙子相似,顯得非常莊嚴與華麗(圖13)。
養(yǎng)心殿西暖閣佛堂的唐卡屬于原狀陳列,已有近270年的歷史,穿珠堆綾大威德金剛唐卡、穿珠堆綾密集金剛唐卡、穿珠堆綾上樂王佛唐卡因裝于框內,加之佛堂內光線較暗,除了一些輕微的病害外,保存十分完好。
文?圖︱史寧昌,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主任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