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經(jīng)典 > 正文

春秋第一相,你知道是誰嗎?

來源:哲學詩畫 作者:      2017-07-27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jīng)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jīng)曲折,經(jīng)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政治家、思想家管仲

  對道的認同和改造

  在哲學思想上,管仲是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心術》上下、《白心》、《內(nèi)業(yè)》四篇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稷下道家的“精氣說”。他把老子的“道”改造成了“精氣”。在他看來,道是“虛而無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見,耳不能聽。但我們又不能說“道”不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精細的氣。萬物、人都產(chǎn)生于精氣:“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還用“精氣”解釋物質(zhì)和意識的關系:有意識的人,也是由精氣生成的,人只有有了精氣神,才能稱之為人。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為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為普通一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

  管子認為,認識的對象存在于認識的主體之外。它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庇终J為,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舍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為認識根據(jù),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他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p>

 

  政治作為

  在政治上,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tǒng),實行“叁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叁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xiāng),士居15鄉(xiāng),工居3鄉(xiāng),商居3鄉(xiāng),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qū))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xiāng)、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xiāng)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tǒng)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nóng)、工、商各就其業(yè),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qū)域的組織結(jié)構(gòu)更加精細化,并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

  在當時那個時代,管仲提出了先進的用人理念,主張采用“德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的用人原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jù)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jié)出一套對于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即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xiāng)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后科舉制度的雛形。

  對農(nóng)商的鼓勵

  值得一提的是,管仲還特別注重經(jīng)濟和農(nóng)業(yè),反對空談主義,開創(chuàng)職業(yè)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

  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quán)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qū),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jīng)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chǎn);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zhì),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lián)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zhàn)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唯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p>

  由此可以看出,齊國能夠稱霸,齊桓公能夠?qū)嵭泻芏嗾罡母?,都離不開管仲的出謀劃策。

 

  傳世友情,管鮑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jīng)商。在經(jīng)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參加戰(zhàn)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yǎng),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