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短板:從知識傳授到育人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研一學生楊東峰感慨,進入大學,歷史的“學法”就不一樣了:“在大學,提倡閱讀原典。老師會介紹對同一歷史問題的多種看法,每個視角都能得出自己的理解?!?/p>
記者通過小范圍調查發(fā)現,不少人回想起中學時代,常常覺得背好歷史書就是學好了歷史。
不可否認,史實記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學習歷史。但歷史的魅力不應局限于課本知識。好的歷史教師,不會只讓學生們記住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而是會闡明某個事件為何發(fā)生,為何又在某個特定時間、地點發(fā)生,且將相似的歷史事件和概念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把握事件的機理。好的歷史教育給予學生的是一種“看歷史的思路”,一種適應未來社會的智慧。
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李偉科認為,公眾的歷史素養(yǎng)主要是在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中養(yǎng)成的。掌握歷史知識是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對歷史的思考,價值更大。能夠對歷史或歷史材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搜集、整理、分析歷史材料,得出自己的觀點,是重要的歷史素養(yǎng),也是目前歷史教育應該加強的。
并不是所有人學歷史的經驗就是背誦、苦讀。池雨溪就讀于人大附中朝陽學校,她說:“我們學校的老師講歷史的方式挺前衛(wèi),會要求我們準備一些表演,還有寫劇本之類的活動。”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張漢林直言,要實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必須同時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入手。
“比如,歷史知識體系如何構建,直接關系到歷史學科育人功能的發(fā)揮。這個基本原則就是,基于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去叩問歷史,基于學生成長的需要去反思歷史?!睆垵h林說,具體來講,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重新梳理與解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在一定意義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從貧弱走向富強,從混亂走向和諧,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歷史進程。但在這一進程中,人們遭遇過哪些重大難題?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走到今天?只有置身這一宏闊的歷史進程中,選擇與審視中外各種史實,才能凸顯當今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必要性,方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使命。
多些主動:從記憶到探索
胡睿,就讀于同濟大學建筑系,也曾是歷史學院的一名學生?!叭藗儗v史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從中學教育中來的,它在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明、傳承民族文化與記憶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蛟S也正因如此,這種公眾化的歷史和專業(yè)化的史學有所不同。史學研究訓練人的問題意識,使你在不斷追問中處理史料、反復思考。”
大學歷史學的專業(yè)訓練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而初高中歷史教育更多的是歷史知識的普及。但無論是哪一階段的歷史教育,都應該展現出歷史的魅力。
“小學階段的課程強調孩子的主動參與、建構。在小學階段盡管沒有歷史課,但其實小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是比較高的。另外還需要一些直觀的、形象的東西來引發(fā)興趣,比如借助博物館,通過故事、評書、戲曲等多種形式來講述歷史?!笔芳医逃瘓F語文教師張聰建議。
“互聯網時代,歷史學習不能再是從書本到書本,要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惫鸫髮W訪問學者楊鵬認為。
“對‘過去’的好奇是人類認知的本能,這從近年一些史學著作的走紅可以看出?;A教育首先要讓學生領略到歷史本身的魅力,讓學生更多地融入‘發(fā)掘’歷史的‘現場’中去。如果以后的中學生一想到歷史這門課,腦海中跳出來的關鍵詞不再是背書,而是探索,那歷史教育就是成功的?!敝袊嗣翊髮W歷史學院研二學生顧小立說。
“認清當下、認同群體、認識自我,是歷史教育價值從外到內的三個層次。如果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相匹配,那么育人功效則可以更好地彰顯。例如,教師在尊重學生參與制定的教學規(guī)則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討論,平等、公正、友善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那么,文明、自由、法治、平等、公正、友善的觀念自然就會進駐學生的心靈?!睆垵h林分析。
“絕大多數學生到高中畢業(yè)為止,基本上只用教科書和老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方面的改變需要整個社會少一些急功近利,也需要歷史教育多一些主動性?!崩顐タ浦毖裕袊鴮W生閱讀量太少,而歷史素養(yǎng)的形成只靠教科書和課堂教學,是不夠的。
建構認同:從自身族群到家國天下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姜萌認為,史學教育應當貫穿人的一生。歷史教育好不好,關鍵在于是不是讓大多數接受歷史教育的人認識到自己該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優(yōu)秀的人。這里不僅僅是指知識豐富,能汲取歷史智慧,更側重于人格健全,有理性而強烈的國族認同。
“我們在歷史教育中致力于構建國家認同時,也不能忽視國際理解教育和學生人格教育。國家認同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結合起來,才不會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認同教育以學生人格教育為基礎,才是內在的和可持續(xù)的,這樣的歷史教育才是健康和健全的。”張漢林建議。
“相比于哲學、文學對史學的需求而言,史學對哲學、文學的需求更大?!苯日J為,史學需要哲學提供“人”的內涵,史學需要文學提供表述的工具。“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正是體現了史學對文學的需要。
在教學中,姜萌就嘗試將哲學、史學與文學結合起來。去年,他給大一剛入學的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史學應用”。他把這個課程的內容分成了幾個篇章,第一個篇章的內容是“史學基本素養(yǎng)”,偏重從歷史哲學的角度來講述史學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在他看來,時間、空間和人,是史學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要素。還有一個篇章專門講解歷史劇,給學生布置的課程作業(yè)也是創(chuàng)作一個歷史劇本片段。
“這個嘗試,對我的知識和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實踐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很多同學表示收獲很大。”姜萌說,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改變,學生也在改變?!敖衲昕赡軙^續(xù)開設這門課,我希望進一步改進課程設置?!?/p>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