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首小詩:思念之苦,苦是隱忍,默然前行
思念之苦(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首我特別喜歡的詩。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
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
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zhuǎn)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樂府詩集》卷三十八)
人的口味確實(shí)會變的。
青春期時容易喜歡柳永,纏纏綿綿藕斷絲連寫的正像是那時候滿腦子都是姑娘的唧歪。
苦是隱忍(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中二少年容易喜歡李白,大概因?yàn)槊總€人內(nèi)心都曾有過“老子天下第一”的嘶吼。但他們的詩是“編輯”過的。什么能說,該怎么說,都在肚子里百轉(zhuǎn)千回翻來覆去思量過。
“樂府”和“古詩”則不同,正因?yàn)闆]有雕琢,毫不矯飾,所以才格外動人。寫怒如《東門行》,老天無眼忍無可忍,一條命橫豎是死倒不如造反來死得痛快;寫愁如《步出城東門》,故人前日已去,故鄉(xiāng)也不得回,如今只能遙望他離開時走的那條路,化成飛鳥,在想象中回鄉(xiāng);寫恨如《有所思》,把對負(fù)心漢的恨灌注在曾經(jīng)的定情物里,“拉雜摧燒之”后,還要“當(dāng)風(fēng)揚(yáng)其灰”,恨入骨髓躍然紙上。諷刺有《城中謠》,勸誡如《枯魚過河泣》,毫不矯揉扭捏,讀來比滿是條條框框和種種顧慮的唐詩宋詞元曲酣暢太多。
默然前行(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飲馬長城窟行》寫的是別離。每晚都在夢里相會的時候,驚覺相會只是一場夢,夜夜如此的巨大反差無疑是殘酷的折磨。音訊久斷后等來的信,又充滿了苦澀。這古代版的“保重身體,記得我想你”,潛臺詞同樣是“歸家無期”。兩個人的心酸,盡濃縮在這一個“讀素書”的場景里。這種情緒的程度,不是哀,也不是愁,就是苦。妙也妙在這個度上。
“苦”是一種很奇妙的情緒。哀、愁、怨、恨,都是外發(fā)的情緒,但苦不是,苦是隱忍的。將所有的沉重放在心里,默然前行,是為苦。全詩沒有一處直言思念,也沒有一處直言心情。但風(fēng)吹枯桑、天寒水冷,通篇對其他物事的描述里,“苦”無處不見。對比起來,也無怪乎“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這樣直白到暴露的句子,只能存在于少年那不更事的情書里了。
【最后的最后,鯉魚是指魚形的木函,相當(dāng)于信封,真的不是用來吃的!】
【責(zé)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