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國的哲學把天,地,人稱為三才。人生于天地之間,卻因文明日繁而心縈于世務,身陷塵網(wǎng),不得親近于自然。隱士逸民之類是例外,梭羅就曾獨居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的小木屋中避世寫作,大至四季交替所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只螞蟻之間的爭斗,無不栩栩如生的再現(xiàn)于他的生花妙筆之下。但是離群獨居并非易事,不僅長期孤獨,實際上也難與鳥獸為群。一般人士的折衷辦法,是在春秋佳節(jié)登山臨水,訪寺尋僧。
古時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對大自然既感激,又敬畏。因此派生出了神話,宗教?!抖Y記·祭法》中說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毕让駥ψ匀蝗f物充滿神秘感,他們認為山巒是倒臥下來的人體的一個局部。開天辟地之后,創(chuàng)世紀的大神耗盡體力,倒下來死了。他的肉體轉化成了豐厚肥沃的大地土壤,他的骨骼轉化成了山脈丘陵巖石峭壁;他的血液流成了奔騰洶涌的長江大河,他的毛發(fā)叢生成深諳幽谷里的苔蘚和樹木。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他最后的淚水流成雨季潺潺不斷的雨滴;他口中最后呼吐出的一口氣息,停留在空中,成為飄移在藍天上久久不肯離去的一朵云…
隨著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恐懼自然,慢慢的開始以審美的心境關注自然,駐足山水。短則一日跋涉,長則旬月流連。多少游者跋山涉水,只為與自然相對,不但登臨欣賞,也講究臥游坐觀,以小喻大,以近喻遠,把山水比文化。莊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則是崇尚自然山水的代表,他提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山水完全成為審美關注的對象。
山林也成為了佛教第一靜修之處。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相繼成為了名揚海外的佛教名山,各個時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杰作。不到名山,難稱名士。反過來說,不經(jīng)名士登山頌詠,奇山也難成名。所以中國的名山,無一不經(jīng)古人品題。不但畫家比繪,作家更是爭詠竟嘆?!吨芤住返年庩栍^,言意觀以及窮變通的觀念蘊含著山水審美的因子;《詩經(jīng)》中的比興手法將人的情感與自然萬物結合;老子論道,為山水審美提供了哲學基礎;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也將眾人目光導向山水之間。高山巍巍,江河浩蕩,這種以山水來比喻仁德功績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無限深廣的影響。
其實,自然山水美的本質(zhì)就是生命之美。對自然山水的審美就是對生命活力的贊歌。山水不僅指的是山川飛瀑,更指的是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命。生命之中變幻莫測,錯綜復雜,唯有豐富的自然萬物才可比擬。當人俯仰天地,看自己,觀萬物,靈性往來,便可通神明,達自由之境,以類萬物之情。
【責任編輯: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