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感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道德哲學的重要內容。《論語》有強烈的恥感思想,該書498章中,與恥感有關的58章,內容相當豐富。“士”作為儒家道德哲學理想人格的基本層次,其最重要的倫理特征就是“有恥”。挖掘、整理和詮釋《論語》中的恥感思想,對于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論語》恥感思想的基本內容
在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哲學中,“恥”兼攝了“榮”和“辱”兩個側面,其中“榮”是其更本質的內容。孔子試圖通過實行榮辱教化來改變“禮樂不興,刑罰不中”(《論語·子路》)的局面。因此,孔子的恥感思想的基本內容中包含有榮譽觀和恥辱觀。
(一)《論語》恥感思想中“榮”的方面。表現在:第一,肯定世人對“榮”的追求??鬃与m然沒有講“榮”字,“榮”字在《論語》中也只出現過一次,是孔子的學生稱頌孔子“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論語·子路》)。但孔子卻講“名”,即講名聲,名譽、名望。他講“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君子引以為恨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在他看來,名譽是一個人敦養(yǎng)品德、成就事業(yè)的結果,理應受到世人的褒揚。因此,他稱贊治國有方、施惠于民的鄭相子產為“惠人”(《論語·憲問》);贊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齊相管仲為“仁人”(《論語·憲問》)。第二,“榮”以德為前提。子日:“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即孔子認為君子拋棄了仁德,就無法來成就他的名聲。又講:“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論語·季氏》)第三,不應該過多地考慮個人名譽??鬃诱f:“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君子只慚愧自己沒有能力,不能成就德業(yè),不怨恨自己有本領而不為別人所知。也即:“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論語·里仁》)孔子認為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應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第四,反對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名聲??鬃拥膶W生子張認為“達”就是“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即是說“做國家的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時一定有名望”。孔子認為這個叫“聞”,不叫“達”,“是聞也,非達也”。在他看來,“達”是一個人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察顏觀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所以在哪里辦事情都能行得通;而“聞”則是“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卻到處騙取名聲。
(二)關于《論語》的恥感思想中的恥辱觀??鬃釉凇墩撜Z》中談到“恥”字16次,“恥辱”1次,表現在:首先,孔子提出“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論語·子路》)。即孔子認為君子要對自己的行為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其次,言行脫節(jié)為恥。子日:“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即古時候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第三,言過其實為恥。子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即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第四,表里不一為恥。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花言巧語、表面上對人友好、十分恭順,而內心藏著怨恨是可恥的。第五,理想追求不堅定是可恥的。子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孔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對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第六,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為恥。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經經然小人哉!”(《論語·子路》)不問是非黑白、固執(zhí)己見而只管自己貫徹言行,這種人必定會自食其果。第七,背禮和恭敬不當為恥。子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他認為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tài)度容貌的莊矜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他還認為花言巧語,過分的、不正當的恭敬行為都令人感到可恥,即“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第八,不誠信為恥。子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鞔,小車無軌,其何從行之哉?”(《論語·為政》)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鞔,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鄟,如何能走呢?第九,沒有是非原則是恥的。子日:“鄉(xiāng)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貸》)即孔子認為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敗壞道德的小人。第十,驕傲凌人為恥。子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即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相反。第十一,盲目附和、沒有主見為恥??鬃尤眨骸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相反。第十二,不以道義而以各自利益相互勾結為恥。子日:“君子固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固?!?《論語·為政》)孔子認為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相反。
二、《論語》恥感思想中遠辱趨榮的途徑
(一)堅持自己的理想道義??鬃訉Φ赖吕硐氲淖非笫欠旁诘谝晃坏?。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他認為早晨得了真理,要他當晚死去都可以。而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即“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他還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孔子認為干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在他看來好像浮云?!熬右粤x為上?!?《論語·陽貨》)“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孔子既重視義,也不輕視利,但當利的方面是在不義的情況下得來時就寧可選擇義而放棄利。他稱贊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鬃诱J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即君子用心于學術,不用心于衣食;君子只著急得不到道,不著急得不到財。他還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孔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他認為有理想的君子即使只是粗茶淡飯,曲臂而枕,也會樂在其中,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責任編輯: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