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 收藏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經典 > 正文

解讀《詩經》:禮樂文化的審美展示

來源:洛陽日報 作者:葉鵬      2016-08-15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為三百一十一篇。因《南陔》《白華》等六篇為笙詩,有聲無辭,故現(xiàn)存三百零五篇?!对娊洝返膶懽髂甏?,悠遠漫長,始于周,止于春秋中期,歷經五百余年,這正是周王室的興盛時期,禮儀教化風行,史稱刑措不用??芍^適逢其時,步隨其跡,追錄其事,禮樂文化在《詩經》中得到了全面的審美展示?!对娊洝肥嵌Y樂文化詩情畫意的紀錄。   

  《史記·孔子世家》稱:“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孔子刪詩的傳說,自古存疑,但是,司馬遷關于“取可施于禮義”的提示,表明《詩經》的編選原則,是禮樂文化精神的追求,這的確是不移的至理。同時,詩與音樂舞蹈同步,本是古代歌詩曲舞同源誕生的藝術規(guī)律。這一點,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有說明:“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都是在證明,《詩經》與禮樂文化融為一體的原創(chuàng)面貌。說來有趣,由于對教化的審美品格持不同的觀點,墨子在《非儒》中揶揄“弦歌鼓舞以聚徒”,還曾嘲笑過孔子哩!

  《詩經》對禮樂文化的宣揚,首先反映在對祭祀典儀的歌頌?!对娦颉吩疲骸绊炚撸朗⒌轮稳?,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敝茼炄黄冻脊ぁ贰敦S年》《載芟(shān)》等篇章,是為了春夏祈谷、秋冬謝神而作的祭歌外,大多均為對周室祖先的禮贊,是圣人崇拜。周頌中的《生民》《公劉》《緜(mián)》《皇矣》《大明》,歷陳從后稷建國到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是一部周王室傳說的史詩。  

  《詩序》曰:“《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焙箴⑹侵苁业淖嫦取O鄠?,姜嫄禱神救子,因踏上天帝的腳印而受孕。這個曾被視為不祥之兆的嬰兒,就是后稷,曾幾度被棄。棄于荒道,牛羊哺乳;棄于冰河,鳥翼環(huán)護,終因神佐而健康成長。后稷自幼喜愛蔬果豆麥,有種植的高超技藝,他教民稼穡,造福人類,被譽為農耕之神。后稷三傳至公劉,公劉大遷徙,擇地而居,開疆辟土,勤耕作,畜牛羊,國富民強。古公亶父是公劉的十世孫,是文王的祖父,《緜》詩詳述其功業(yè):營造宮室,制定官制,為文王以禮樂立國奠定了基礎?!痘室印肥菍ξ耐醴ッ?、伐崇的記敘;《大明》是對武王伐紂立國的歌頌。這些短章,敘事簡約,格調堂皇,旋成袖珍式的大周史詩?!对娊洝肥侵苁业膿u籃曲,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創(chuàng)業(yè)頌歌。  

  對祖先的頌揚,是為了永記祖德,仁政惠民,祈偉業(yè)永固,所以,在《詩經》中,不乏對后來者的訓誡之詞。《大雅·文王》就正面提出要記取殷紂亡國的教訓:“宜鑒于殷,駿命不易。”不要重蹈覆轍?!对娊洝愤€提出“天命靡常”的觀點,認為天授皇權,也不是永恒不變的,還要看權力的執(zhí)行,能否符合天道民心。小雅《十月之交》認為,天時不正,“日月告兇,不用其行”,不全是天意,而是人世間“四國無政,不用其良”。《十月之交》進而提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卑傩赵馐艿臑碾y,不是上天降禍,莫信議論紛紛,執(zhí)掌禍福,全在自身。這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人權意識初萌的宣言。  

  禮樂文化倡導“以德配天”:進一步提出,君主的權力,雖是天授,但能否成為上天合格的代理,還有待君主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天神在授權的同時,還在監(jiān)督執(zhí)掌權勢者是否失德,是否玩忽職守?!洞笱拧せ室印吩唬骸盎室由系?,臨下有赫。監(jiān)視四方,求民之莫。”上帝監(jiān)督執(zhí)法,有至尊至上的權威;上帝審視四方,體察百姓是否安寧得福。“以德配天”,把宗教、政治與道德結合在一起,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的清明。  

  與贊頌仁政同步,《詩經》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對強權掠奪、不勞而獲的諷刺和譴責。《魏風·伐檀》尖銳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種地,倉庫中怎么儲存這么多的糧食?不打獵,屋檐下怎么懸掛這么好的獸皮?正人君子,不應白吃白拿別人的東西!《魏風·碩鼠》以鼠設喻,提出警告:“碩鼠碩鼠,無食我粟。”《小雅·黃鳥》借鳥嘲諷,嬉笑怒罵:“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辈⑶以凇多{(yōng)風·相鼠》中,把這些行為視為對禮儀的敗壞:“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薄叭硕鵁o儀,不死何為?”做人不講禮儀,不如早點死掉;不講禮儀,茍且活著做什么?《詩經》且歌且謠,熱情表達對禮儀精神的維護。  

  《詩經》還以大量的篇幅,記敘普通人的農耕勞作和日常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天地?!对娊洝繁磉_最普通的悲苦,乃是“哀我征人,朝夕不暇!”這說的是戰(zhàn)爭兵役給人們帶來的無盡思念。國風《君子于役》描繪了一幅令人動容的畫面:“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從軍遠行,不知何日歸來。夕陽西下,時近黃昏,雞禽牛羊,回歸窩巢。婦女倚門佇望,不知親人何時歸來。而遠行征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小雅《采薇》中,也得到情景交融的描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彪x情別恨的千古名句,在中華子孫心中,永遠珍藏。  

  《詩經》緣情綺麗,對人性人情的拳拳關愛,還表現(xiàn)在大膽的愛情傾訴之中。《鄭風·野有蔓草》詩云:“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彪m偶然相遇,卻一見鐘情,大膽以身相許。原來,在遠古的藍天麗日下,竟也有這樣一片自由的愛情天地。  

  對《詩經》詠唱的內容,孔子在《論語·為政》中一語定評:“《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彼紵o邪,是對《詩經》展示禮樂文化的肯定。同時,我們從中還有緣得悉,孔子對《詩經》歌頌、諷喻、議論、抒情的全面贊許,表明孔子的禮樂倡導,分明存在著尊重、關愛人性人情的廣闊天地。

【責任編輯:自由人】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