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經典 > 正文

《國學禮儀》第六講:從北京奧運看國學的普世精神

來源:中國網(wǎng) 作者:袁濟喜      2016-08-05

  在前幾講中,我們主要從理論上講了國學的一些基本內容,而現(xiàn)代人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國學有沒有普世價值,即它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蘊含,有沒有可能與世界各國的文化價值互融,這不僅關系到對于國學的評價,同時也是驗證國學現(xiàn)代性的重要問題。要談論國學,這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在這一講中,我想通過自己的親歷親證,與大家共同探討這一敏感的話題。

  一、奧運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的普世價值

  討論這一話題,還是先從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談起吧。

  2008年8月8日晚上,當我在北京的家中,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與外國人一樣,聚精會神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啟動時,在興奮之余,難免會產生一絲憂慮,擔心這場演出會是一場春晚模式的再現(xiàn),無非是請來一些港臺演員,再加上國內的演員,在流行時尚的演繹與熱鬧一番中結束了事。然而,當開幕式啟動后,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幅震憾人心的情景,夜空中傳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洪鐘巨響,2008位武士擊缶而歌,拉開北京奧運的帷幕。2008尊缶,承載著華夏文明,從遙遠的歷史中走向全球億萬觀眾。孔子成為中國擁抱全球、北京奧運會的形象代言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名言的普世價值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融為一體了。2008名演員通過擊缶而歌的方式,歡迎來自全世界的朋友。29個巨大的焰火腳印走向“鳥巢”,閃閃發(fā)光的夢幻五環(huán)懸浮在體育場之中。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名為《美麗的奧林匹克》,上篇為《燦爛文明》,下篇為《輝煌時代》,有《畫卷》、《文字》、《戲曲》、《絲路》、《禮樂》、《星光》、《自然》等章節(jié)。寓含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結。核心的文藝表演是在一張象征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畫卷進行的。

  開幕式上演出運用了傳統(tǒng)詩畫的意在筆先與畫龍點晴的表現(xiàn)手段,傳神寫照,虛實結合,通過古琴、漢字、戲曲、絲路,以及四大發(fā)明等造型手段,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底蘊。這些中國文化的元素與符號,生動簡潔,續(xù)續(xù)相生,借助于現(xiàn)代光電技術,照亮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道路,點燃了中華文化鏈接世界文化的火炬。畫面出現(xiàn)的古琴,是一張一千多年前的古琴,名為“太古遺音”。演員在紙上畫了朵朵祥云,畫了山川、河流、太陽。祥云消散后,山水和太陽依舊。大地上展現(xiàn)了古代名畫《千里江山圖》。接著又出現(xiàn)了漢字的圖形。漢字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漢字是中國最獨特的世界文字之一,它以象形與表意為主,不僅是符號,而且是文化本體的形象表達,是書法的母體,國學大師章太炎特別強調漢字的文化本體蘊含,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tǒng)一,與西方文字的純粹表音特點不同。在演出的畫面上,接著又出現(xiàn)了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誦著《論語》中的名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門弟子們手持竹簡。這是用竹片穿成的書,竹片上刻著文字。接著又是活字印刷的表演?!盎钭钟∷ⅰ笔侵袊糯乃拇蟀l(fā)明之一?;钭钟∷ⅰ钡谋硌荩认窆糯幕钭肿直P,又像現(xiàn)代的電腦鍵盤。三個古代與現(xiàn)代不同的“和”字寫法,表現(xiàn)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表達了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禮之用,和為貴”。

  還有一幅富有開放意蘊的畫面是“絲路”造型,它象征著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的和平交流與開放心態(tài)。地面上是“絲綢之路”的地圖以及沿途的文化標志。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今陜西西安)出發(fā),通過河西走廊,進入歐洲大陸?!敖z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隨即表演的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情境。六百多年前,明朝的鄭和七次率領兩萬七千人的船隊遠航,從中國的泉州出發(fā),到達西亞、東非地區(qū),開創(chuàng)了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強大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fā)明”的演繹則直指中國文明的走向世界,共生共榮。

  《易經》上說,生生之謂易。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經典的《易經》,其基本精神強調變動與發(fā)展,是傳承與通變的有機統(tǒng)一。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演出,將上半篇的傳統(tǒng)與下半篇的現(xiàn)代社會情景和諧統(tǒng)一,達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互相激活,互相促進。

  當中國演員劉歡與英國女演員莎拉?布萊曼唱起響徹蒼穹的《我和你》時,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化入至美的音樂境界中。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尚書》上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音樂的最高境界是與天地自然與人類相和諧,是與神明的相親,故《樂記》上又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節(jié),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這是中國古老的音樂美學對于音樂和合人心,聯(lián)系世界功能的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世價值與當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與演繹,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演出,以及隨后的整個運動會上,還有后續(xù)的殘奧會上,得到了驗證與發(fā)揚??梢援斨疅o愧地說,人文奧運的理念,其中最有力的承載者與依托者,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成就。人文奧運的精神遺產有許多,我認為最有價值與意義的便是國學即傳統(tǒng)文化普世價值的驗證。

  如果說,自“五四”以來,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爭論便持續(xù)不斷,其中的關鍵所在,便是討論這種古老的精神文化能否與現(xiàn)代人相結合,能否與全球文化相結合,學者們在學理上的論證固然是重要的,因為它確實牽涉到許多理論上的問題,不從理論上搞清楚這些問題,便很難在實踐上去開創(chuàng)。但是中國文化歷來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文化,其價值往往在履踐上表現(xiàn)出來,因此,有時候,實踐過程高于一切,此所謂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因此,中國文化究竟有沒有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普世精神價值,還是衰朽不堪的事物,往往需要在實踐中來應答,而此次北京奧運會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人文核心理念,其實也是一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命力驗證與激活的過程。雖然總導演張藝謀多年從事電影中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不過,這次他對于北京奧運會的演出,是否得到完全的認同,仍然是心存懸念的。但是演出的普遍認同,使人們再次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生機,也驗證了張導的構思與理念。那么,人們接下來要問的是,從學理上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沒有普世價值學說的支持,我想,這一問題還應當從中國文化的內在思路去開掘。

  二、普世情懷的古典追尋

  如果要說到普世價值,中國古代的圣賢,是最有悲天憫人情結的,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現(xiàn)代人好說“我有一個夢想”和“光榮與夢想”之類的話,在中國古代,圣賢者也是好做普世之夢的。

  據(jù)說孔子喜歡夢見周公,《論語》中說,孔子三天不夢見周公,便惶惶然。周公制禮作樂,是周代文明的創(chuàng)建者,是孔子政治與人生理想的偶像人物。在中國儒家的經典《禮記?禮運篇》中,孔子曾經有過這樣的夢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边@種大同理想,可謂是中國古典普世情懷與理想的最早表述。

  從學理上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與宗教相比,是一種倡導普世價值的文化。它從人性的本體存在出發(fā),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孔子提出: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中記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憂嘆自己沒有兄弟,子夏則安慰他:“只要遵守禮義,四海之內都可以成為兄弟。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開幕式上,演出孔子弟子“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語錄,原義即本于此。這是北京奧運會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最早普世情懷的表達。

  孔子之后,孟子更強調人性的天賦良知的一面,將仁義說成是人天生就有的秉賦,人性無分貴賤。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者,猶其有四肢也?!?《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仁者之心猶如天生的四肢一般,是一種生理結構。如何將這種存于內心的良知激發(fā)出來呢?孔子比較重視外部的教化,主張通過六藝之教在內的教育來提升人性,并且對這種教化方案作了各種設定。有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但孟子則強調人性的自我覺醒與自我完善,他說:“凡有四者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道德的提高與完善,在孟子看來,主要就是自我提升的過程。

  孟子提出:“口之于味,有同耆焉;耳之于聲,有同聽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故禮義之悅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上》)孟子強調,禮義與仁義之心這些道德范疇也同美聲美色一樣,具有先天使人快樂,樂于接受的地方。孔子提出道德修養(yǎng)有三種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將顏回這樣的安貧樂道者稱作賢者,孟子與孔子的觀點相比,強調自我對道德的體認與愉快,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這種快樂。

  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價值奠基在共同人性的基礎之上,而這種共同人性構成了當今人們常說的普世價值的核心。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建構是完全可能而且是必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范疇是“道”,“道”的基礎則是覆蓋廣大世界的,是人類都具有的普世價值的。而人性的內在規(guī)定則是由仁學所提供的。中國的孔孟倡導人們的修行可以達到這種廣大的境界。儒家經典《中庸》中提出“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边@樣,人性的自我提升與道的自我完善便統(tǒng)一在一起了。西方的基督教認為人生來有原罪,需要通過宗教的自我救贖來達到善的境界,實現(xiàn)人性的自我凈化。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道則不承認人有所謂原罪,人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相親相善,而這種人性的價值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可以得到認定與幫助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基本人生價值觀念與思想方法,大體上說來有這些:一、儒家的尊重先祖,進德修業(yè),內圣外王;二、道家逍遙獨立的人格精神;三、屈原的浪漫熱烈的精神氣質;四、禪宗的心靈自由。它是一種多元與和諧的精神文化體系。它的精神價值與思想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即講究“和而不同”,開放包容,由此而決定了她能夠吸收外來文化,新陳代謝,生生不息。

  中國古代《易經》上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文明的發(fā)展與演變既有變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強調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諧中庸的精神。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既不能復古,更不能割裂傳統(tǒng)?,F(xiàn)代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滋養(yǎng),而這種傳統(tǒng)文化價值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與世界文化完全可以對接與融合。

  三、《火的戰(zhàn)車》與東方圣火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一次偶然所見所感,更印證了我的這一想法。200年8月的北京奧運會在賽事進入到第六天時,我與一位友人來到天津游玩。

  夜幕降臨后,天津海河兩岸風光迷人,燈火輝煌。我們步行來到了五大道風情區(qū),這里有許多名人故居改成的酒巴與餐館,也是天津開發(fā)的旅游特色項目。我們沿著五大道,沿街尋找認與辨昏暗路燈下的名人故居標牌。突然,我發(fā)現(xiàn)一家舊式洋樓門前的標牌下寫著“李愛銳故居”。過去從來沒見到這家名人故居。那李愛銳是何許人呢?我在燈光下細細辨認文字說明,只見上面寫著這樣的說明:“李愛銳(1902-1945)。1902年1月16日,李愛銳出生于天津,父母均為蘇格蘭人。1907年,李愛銳隨父母回國上小學,后進入蘇格蘭史達靈郡倫敦中學,大學時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1924年,第8屆巴黎奧運會摘取了400米跑的金牌。1925年,回到天津新學書院任教近20年。1945年李愛銳在日本人的集中營里因患腦瘤去世。”

  看到這里,我心里驀地一動,眼睛為之一亮。莫非這位李愛銳就是我一直鐘愛的英國電影《火的戰(zhàn)車》中的主角林德爾,只是過去這部奧斯卡名片中的主角一直以英語的譯音林德爾(或者譯為利迪爾)被人稱呼的,早在前幾年,我就從《中華讀書報》上刊登的文章中,知道了林德爾的具體事跡,在講課時也經常向學生提起這位名人。但從未見到用李愛銳這樣的中文姓名來稱呼他的。但看了這些基本介紹,我大體上可以肯定這位李愛銳便是林德爾。如果是這位人物,那可真是這次天津之行的最大收獲,而且又是在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收獲。第二天回到家中,急急地上網(wǎng)一查,便查到這位人物,下面是李愛銳的有關簡歷:

  1902年1月16日,李愛銳出生在天津馬大夫醫(yī)院。父母均為蘇格蘭人。李愛銳自幼富有體育天賦,在1924年7月9日,在巴黎第八屆奧運會200米的決賽中,李愛銳以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

  1925年夏,李愛銳毅然告別體壇,放棄了在歐洲優(yōu)厚的條件和待遇,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開始了他近20年的教師生涯。李愛銳住在法租界里的倫敦布道區(qū)六號,在新學書院(今17中舊址)任教。他到比較貧困的山東山村地區(qū)實習后通過了答辯,又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講壇。

  執(zhí)教伊始,他年僅23歲,正處在運動的巔峰期,教學之余,他總是拿出一定的時間練習跑步。1934年3月27日,在英租界戈登道合眾教堂,與加拿大籍女護士弗勞倫絲?麥肯齊(也譯為佛羅倫斯?米肯西)結婚。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愛銳等7名宣教士遷居英租界內幾位英國衛(wèi)理公會教友家中。1943年3月,日本軍國主義決定把在天津的20余名敵對國的僑民,分批囚禁到山東省濰縣第二中學的一個集中營里,作為人質。李愛銳也被列在首批遣送人員的名單內。30日晚上7點半,1500名人質全體集合,日軍守衛(wèi)逐一檢查他們的行李。兩小時后,他們提著行李步履蹣跚地走到火車站,晚間11點40分,汽笛一聲長鳴,火車緩緩啟動,他們的一些中國朋友,列隊在兩旁目送他們遠行,就像人們常在今天的二戰(zhàn)電影中見到納粹軍隊在火車站上押送著猶太人一樣,人們無法知道等待那些被押送者的是什么樣的命運安排。這是極為凄慘的一幕,就像中國古代詩歌哀吟的那樣,悲莫悲兮生離別。

  在三年艱難而黑暗的囚禁生活中,李愛銳從未屈服于日軍的折磨。他伸張正義,幽默樂觀。他是營區(qū)里康樂小組的主席,為所有的青年人安排各種活動,他熱愛生命的熱情和活力,使大家適應了那段苦難的日子。他幫助難友,挺起胸膛,同饑寒及恐懼、失望等悲觀情緒作斗爭。他如一盞明燈給集中營帶來了希望。

  李愛銳在日本集中營最后的日子里,曾經寫過一首詩,表述了他對人生的感慨———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

  1945年2月21日傍晚9點20分,李愛銳終因患腦瘤在維縣集中營去世,直到戰(zhàn)后,英國人才獲悉這一消息。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對李愛銳的紀念活動便從未停止過?! ?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東濰坊,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李愛銳墓地紀念碑舉行揭幕儀式。這塊碑石是用他家鄉(xiāng)蘇格蘭馬爾島的花崗石制成的,鐫刻有中英兩種文字的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北趁鎰t記載了李愛銳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半個多世紀以后,李愛銳奧運奪魁的故事在英國被改編成電影,名為《火的戰(zhàn)車》,榮獲奧斯卡四項金獎,制片人和導演為國際著名的戴維?樸特南。李愛銳因這部電影更是為世人知曉和感動。遺憾的是,編導對于李愛銳在中國的經歷不熟悉,沒有加以表現(xiàn),落筆最多的還是他在英國的故事,而且將愛丁堡大學改成劍橋大學。但是李愛銳的真實經歷畢竟勝過電影的演繹,因為生活畢竟是第一性的。

  我經常想,如果沒有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熱愛,沒有對于中國人民的愛心,沒有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李愛銳不可能在當時中國的悲歡離合中,真誠地幫助中國人民,投身中國人民的抵抗運動,迸發(fā)出他生活中最璀璨的火花,成為一名融匯中西文化的名人,將他的奧運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而進一步可以追問的是,是什么使他將自己的精神人格與生活經歷與中國人民的事業(yè)與命運,與中國文化結合得如此完美動人。如果沒有人類的普世精神與價值,李愛銳豈非外星怪物,他的事跡豈非成了天方夜談?與其從理論上去費盡口舌地去辨析普世價值的有無,不如去看看鮮活的歷史人物故事。新西蘭總督浦烈爵士在評價當年的好友李愛銳時說得好:“他賽跑,他活著、他死去都是一個好人,他的一生都體現(xiàn)著好人這兩個字的真實意義。他對神的忠貞和對自己的信念,都感動著他的朋友,我們得以認識李愛銳,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神圣。”“好人”二字,是東西方人民普遍贊美與認同的價值觀念,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當今世界上,能夠真正擔當這兩個字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李愛銳不僅是奧運會冠軍,也是好人普世價值的典范,是奧運精神的傳遞者。這圣火的燃燒與傳遞印證了人類普世價值的互動。

  很早以前,我就特愛看這部優(yōu)秀的老電影,其中的兩位優(yōu)秀運動員的執(zhí)著的精神風采是電影的亮點,一位執(zhí)著于天主教,一位虔誠地信仰尤太教,他們經過艱難的奮斗,最終取得了優(yōu)異的的奧運會成績,是金牌的獲得者,但這部電影使人最為感動的,是英國電影中一直追求著的精神信仰與人物內在意志力的刻畫,它與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中人物以真實為基礎,彰顯的是奧運精神、毅力與人物個性,電影中的一開始主人公與眾人在海邊長跑時的音樂伴奏,成為奧運精神的不朽宣言,現(xiàn)在仍然作為背景音樂,時時在各種場合出現(xiàn),每每聆聽時,便情不自禁地使人血脈賁張,精神昂揚。

  那天晚上,當我與友人發(fā)現(xiàn)李愛銳故居時,盤桓良久,祗回感嘆,用手機拍下了李愛銳故居,并讓友人拍下了我在故居前的留念,傳給遠方的朋友。天津人民為有李愛銳這樣的世界名人而自豪;五大道風情區(qū)因有這位傳奇人物而更加吸引人:震撼全球的優(yōu)秀奧運電影《火的戰(zhàn)車》原來是從這里發(fā)動的!這也是我在這次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意外收獲。

  而李愛銳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再次彰顯出亮光。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在即,國內外媒體頻繁聚焦天津17中學,追思一百年前在天津出生、八十四年前的奧運冠軍、曾在這里執(zhí)教的蘇格蘭人李愛銳。英國一家電視臺專程來津拍攝這位奧運英雄的事跡。那些曾經在維縣集中營與李愛銳度過艱苦歲月而幸存下來的國際友人,沒有忘掉那些在艱苦歲月中給予他們關愛與幫助的中國人,2008年8月,是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日子,也是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日子。近百位西方耄耋老人攜親帶友,從地球的四面八方,千里迢迢的匯聚到中國山東濰坊,參加濰縣集中營解放六十周年的紀念大會,憑吊長眠在那里的當年的難友李愛銳。他們感動與感懷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苦難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傷痛,同時也使他們獲得了和平歲月中無法得到的人生感悟與中國人民深摯的友情。

  同樣,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李愛銳這樣的西方仁人志士,2008年10月,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在《探索與發(fā)現(xiàn)》欄目中播放了由央視制作的五集專題片《維縣集中營》,其中專門有一集是介紹利迪爾即李愛銳事跡的。這部優(yōu)秀的人文類紀錄片,真實地紀錄了那段歲月中在山東省維縣發(fā)生的事情,揭開了塵封的歷史一頁,感動了許多觀眾。我?guī)缀趺考际湛床⒏朽安灰?,用相機照下了許多電視中的畫面。而天津在奧運會期間為了給2008年奧運會營造氣氛,天津地鐵總公司將200個奧運故事系列燈箱廣告放到了地鐵站內。其中,關于熱愛中國的抗日英雄、奧運冠軍利迪爾的介紹尤為引人注目。這些故事,并不是簡單的投李報瓜之類的友誼可以說明的,而是人類共有的彌足珍貴的仁愛之心與良善之心的彰顯,盡管有著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但是其中放射出來的人類普世的精神光彩,卻是任何東西也無法涂改的!

  談到這里,還可以用我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夕遇到的另一件事來佐證。2008年4月10日,北京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而歐洲中部的德國卻依然天氣陰晦,寒雨連綿。我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副院長,與林崗副校長等人來到德國萊比錫,參加中國人民大學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萊比錫大學是德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此前曾為卡爾馬克思大學。這所大學曾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萊布尼茨、現(xiàn)代哲學家尼采,大詩人歌德,大音樂家巴赫都畢業(yè)于萊比錫大學;我國很多著名的學者,如蔡元培、周培源、林語堂、辜鴻明都曾在萊比錫大學就讀過。德國現(xiàn)任女總理默克爾的大學本科,碩士及博士課程都是在萊比錫大學完成的。

  我們來到德國時,正是藏獨分子與國外敵對勢力抵制奧運火炬在境外傳遞的時候,歐洲各國的一些人對于中國的西藏問題缺少了解,而達賴和藏獨分子總是以所謂西藏獨特的宗教與地理環(huán)境來否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否定人類共同的追求生活幸福的權利,在歐洲造成很大的迷惑。可以想象,我們此時來到德國,與萊比錫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會引起人們的種種揣測。雖然我們此行原本只是履行此前與萊比錫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的協(xié)議,別無其他目的,但是面對此情此景,孔子所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世價值,成為溝通中國與德國人民,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化大使。中國政府所以要建眾多的孔子學院,也正是要搭建這樣一座文化橋梁。

  2008年4月9日,德國萊比錫孔子學院在萊比錫大學古老的校務委員會大廳舉行了隆重的成立與揭牌儀式。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教育處公參劉京輝、德國薩克森州教科部國務秘書奈韋曼、萊比錫市長榮克、萊比錫大學校長豪斯、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和我們一行四人,以及德國社會各界人士百余人出席了開幕儀式。從這次出席儀式的狀況來看,充分說明了中國方面對于此次活動的重視。

  馬燦榮大使在致辭中對萊比錫孔子學院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德方嘉賓在發(fā)言中無不對幾千年燦爛的中國文化表示了極大贊賞,并希望新成立的孔子學院在傳授國語言和介紹中國文化以及擴大該地區(qū)與中國交往等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使當?shù)氐牡聡烁诱鎸?、全面地了解中國?/p>

  來之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的林媛小姐非要我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演書法,以增加現(xiàn)場氣氛。雖然我并不擅長書法,但是為了完成任務,還是現(xiàn)場寫了“學貫中西,道通天下”的條幅,算是對于國學追求中西文化貫通的精神旨趣。我想,這種旨趣,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世價值的體現(xiàn)。這次人民大學與萊比錫大學在關鍵時刻為孔子學院的揭牌,有效地彰顯了中國人民對于奧運會背后的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化解了當時許多人對于北京奧運會的誤解。當時正是德國寒冷多雨的季節(jié),而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春風,使人們感受到陣陣暖流。這也算是一次暖春之旅吧。

  第一次見到德方孔子學院院長莫里茨教授時,他深情地對我回顧了六十年代中期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跟隨已故的石峻教授學習中國哲學史的情景。莫里茨教授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熟悉中國古代哲學。他在揭牌儀式時發(fā)表《孔子——幻象與歷史》的主題演講全面總結了孔子的思想及其歷史與現(xiàn)實作用。當時他說了這么兩段話:

  如果我們今天對孔子發(fā)表看法,那么我們知道,孔子生活在他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我們對于歷史人物必須歷史地進行評價。但是我們也知道,相對真理怎樣接受絕對真理的成份,否則文明的進步是不可設想的。具體來講,孔子從一個混亂的社會形態(tài)中設計出一個重建秩序的道路,他告訴我們怎樣根據(jù)普遍有效的原理進行卓有成效的集體生活,因為在千百年以來的歷史功能中他對秩序的建立具有真正的影響。

  孔子曾經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孔子學院的建立表明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文化不是趨于單一化,而且也從西方轉向東方,許多文化傳統(tǒng)融入到這個文化之中。它的內在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價值,儒家學說不是為了文化之間的爭斗,而是交流、尊重和寬容。這就是我們今天建立孔子學院所期待的效果。

  我想,從一個德國學者的眼中看待國學的普世價值,也許比我們的眼光更為準確。而北京2008年奧運會對于國學的詮釋與張大,不正說明莫里茨教授的這番話中的普世價值成為中國走向世界,實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文化根基嗎,這也正是2008北京奧運會留給我們的重要精神遺產。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