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王振寫字,是五年前。酒后,初冬的下午。印象中空氣里有冬天的午后陽光。王振寫得入神。沉醉中,有某些根于書法又溢出其外的東西。
漸失其實用功能的當代書法與日常生活的遠離,是不得已的解放。由此而來的藝術(shù)上的純粹和自由,更像是一種放逐。離開真實世界的具體關(guān)切的滋養(yǎng),書法之美極易流于人為的做作。能克服這種審美的抽象性的,大概就只有著迷了。一切創(chuàng)作都有某種著迷的品質(zhì),當代書法尤甚。相比于古代書家,當代書法需要更強的喚醒日常的能力。一方面,書法早已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而另一方面,它又不可能完全從具體的功用當中擺脫出來。在這個意義上,當代書法需要一種雙重的“賦活”——彼此朝向?qū)Ψ降哪軇有缘募ぐl(fā)。
王振自幼學書,初習二王,復臨顏、柳。自《黃庭經(jīng)碑》入手,于王珣《伯遠帖》、《仲尼夢奠帖》、顏真卿《多寶塔碑》、《祭侄稿》、智永《真草千字文》、懷素《自敘貼》等皆注心力。習成自然,“如有所立卓爾”。
1991年起,王振開始在舒同同志身邊工作。舒同是大書法家,曾被毛澤東譽為“黨內(nèi)一支筆”、“馬背書法家”。八年多舒同身邊的工作和學習,對王振影響至深。人格的養(yǎng)成、思想的塑造以及書法風格的浸潤,潛移默化間,蔚然豹變、煥乎成章。沈鵬先生稱其“得舒同先生真?zhèn)鳌保M虛言哉!王振傳承舒同體,達其致而忽其象,得其神而略其形。秀拔中有古意,沉著處見今風。王振書法的根脈,既扎向傳統(tǒng),也深入時代。
背誦經(jīng)典,是王振的日常工課。我見過他《莊子》課后,默寫《齊物論》的硬功夫。在他的工作室,被四壁的莊子環(huán)繞。一杯咖啡,半支香煙,片刻談笑,不免“忘年、忘義”,恍惚間“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了。
基于自身的成長經(jīng)驗,王振對于經(jīng)典和書法在教育中的意義有深切的體會。傾十年之力編成的《經(jīng)典誦讀與書寫》(36冊),已被推廣為全國中小學的晨讀教材。那些誦讀經(jīng)典的孩子們,總會在某些瞬間為經(jīng)典的光輝所動吧。而那些被打動的時刻,又會怎樣牽引孩子們?nèi)コ删蛯儆谒麄兊奈磥砟兀?/p>
熔鑄古今的人,不是鐵匠,而是爐中的火。逡巡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邊緣,其實于兩者都形同陌路。能在傳統(tǒng)中見到生命,才能真正激發(fā)出自己時代的生機。將經(jīng)典轉(zhuǎn)化為能動的日常,是王振努力的方向。這能動的日常聚在毫端,便成了粹然古風在當代的蘇醒。
王振喜歡在車上背書。一個人開著車,讓經(jīng)典的聲音穿過喧攘的車流。暗夜里,遠處燈光的明滅會幻化出“萬頃之茫然”吧。在這樣的時刻,經(jīng)典難道不就是那一葉扁舟,那最后的安頓嗎?
原文鏈接:http://culture.gmw.cn/2018-12/07/content_32129072.htm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