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殿堂 > 正文

逝世九十周年 他的繪畫成就齊白石自認無法超越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孫曉飛      2018-03-01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一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1844-1927)逝世90周年,藝術界舉辦了多種活動紀念他。

  2017年初上海近百名政協(xié)委員為“上海吳昌碩紀念館”選址聯(lián)名提案,引起海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1994年成立于浦東新區(qū)川沙鎮(zhèn),2010年臨時租借入駐陸家嘴,后因租約問題,被租借至浦東新區(qū)金橋鎮(zhèn)一帶。該處交通不便,也無法滿足展覽和參觀的需求)。接著是8月份,《吳昌碩印存精粹》出版,繼而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館藏特展,吳昌碩的作品入列,一時觀者如堵。

吳昌碩

  回看百年中國畫壇,吳昌碩以極高的藝術成就,享有聲名。吳昌碩是我國近代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大師,也是海派開宗立派的巨擘。吳昌碩曾說:“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

  吳昌碩早年并非一帆風順,青少年時代曾歷盡饑寒,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卻從未停止,直到晚年,詩書畫印方面的學識才厚積薄發(fā),其字“昌碩”正是晚年才使用。在早期顛沛流離時,吳昌碩以治印為生,他為自己取了很多別號,比如缶廬、缶道人、苦鐵、破荷亭長等,晚年更是有老缶、缶翁以及大聾等雅號。

  有人說吳昌碩就像“缶”一樣,能容納很多東西,把多種藝術的精華兼容并蓄,終成為一代大師。

  本期,一起來看“缶老”吳昌碩不平凡的一生。

  1844年,吳昌碩出生于浙江安吉縣鄣吳村。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詩人,吳昌碩從小就跟著父親學寫詩。父親還有一個愛好,說得俗一點就是喜歡篆刻,說得雅一點兒就是有金石之好。吳昌碩覺得這個事兒挺好玩,也捧著刻刀跟在父親屁股后面學。

  上私塾的時候,刻刀與石頭是吳昌碩最喜歡的玩具,他隨身攜帶,片刻不離??僧吘故且粋€小頑童,刀無好刀,是用大鐵釘改磨而成;石無好石,有時是去河里挑選的,有時是用隨手可得的古磚。

  除了刻石頭,吳昌碩沒有別的愛好,天天躲在家里,終日與石為伴,同鄉(xiāng)發(fā)小都取笑他像個姑娘,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鄉(xiāng)阿姐”。吳昌碩也確有名士風范,晚年為自己刻了一枚閑章“小名鄉(xiāng)阿姐”。

  14歲那年冬天,因為天氣冷,手指僵硬,刻石時一不小心,刻刀深深切入了左手無名指,頓時血流如注。僻鄉(xiāng)遠村,醫(yī)藥不濟,不但指甲脫落,手指也爛了半截,幸好沒得破傷風,撿了一條命。

  他自己后來回憶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p>

  吳昌碩生逢亂世,過早地領略了人間悲苦。

  當時,太平天國崛起,江南陷入戰(zhàn)亂之中。清軍“江南大營”包圍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后,太平軍將領在安徽蕪湖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圍魏救趙”。1860年,李秀成等人率兵攻克廣德、寧國后,兵鋒直指浙江西北部的長興、安吉、孝豐三縣,其最終目的是擄掠清兵防守空虛的湖杭等地,迫使清軍分兵,以解天京之圍。而吳昌碩的家鄉(xiāng),就在安吉縣的鄣吳村。

  在安吉,太平軍與清兵和當?shù)孛駡F展開拉鋸戰(zhàn),戰(zhàn)況慘烈,當?shù)孛癖娝纻麩o數(shù),吳昌碩一家亦未幸免。

吳昌碩歲朝清供圖1908年作收錄于《浙江四大家》(西泠印社出版社)

  吳昌碩十七歲那年,跟著家人避亂于荒山野嶺之中,弟死于疫,妹死于饑。18歲那年三月,吳昌碩元配章氏未及成婚便病歿。是年立秋日,母親萬氏又病歿。不久,吳昌碩與家人在逃難中失散,舉目無親,身邊只帶著幾冊書籍,時常以野菜和樹皮草根充饑。

  在如此險惡困苦的環(huán)境中,吳昌碩猶不忘讀書、治印,19歲那年,偶得嘉慶本《高厚蒙求》一冊,高興之余,治印一方,蓋于書中,以資紀念。

  21歲時,吳昌碩考中秀才,但于學業(yè)方面,再無寸進。此時的吳昌碩,為了生計,走上了坐館教書、刻印賣字的謀生道路。

  29歲那年,吳昌碩在安吉城內(nèi)與吳興施酒(季仙)結(jié)婚,婚后不久,為了謀生,也為了尋師訪友,求得藝術上更深的造詣,吳昌碩經(jīng)常外出謀生。31歲以后,他移居蘇州,廣交各界英才,大開眼界之余,經(jīng)濟狀況相較從前,稍有好轉(zhuǎn),但仍未徹底改善。

  苦于前路迷茫,吳昌碩經(jīng)常借畫中題跋或者題詩來表達內(nèi)心的憂郁。年輕時,吳昌碩即為自己取號“印丐”,聊以自嘲,還刻成自用印,時時警醒自己。

  由于家境窘迫,吳昌碩四處奔波,不但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他還常陷于躲避索債的窘境。38歲重陽節(jié)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辛巳重陽》,詩中所述,就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詩中他寫道“去歲逃索債,今歲思莼鱸”,也就是說,上一年逃債,以至于不能回家,今年同樣孤身在外,所以特別思念家鄉(xiāng)。

  詩中,他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不加掩飾,“吾欲歸家園,讀書事耕稼,生計亦何疏,破屋荒山下?!?/p>

  前路茫茫,似乎以自己的能力沒有逆轉(zhuǎn)的可能,只能寄由天命,“人生事由天,奚須??囝仯◆婆癖匙?,醉看溪南山。”吳昌碩感到百無一用,只能沽酒買醉,遙看南山。同樣是這一年,吳昌碩寫了一首《別蕪園》,在詩中他嘆息道:“讀書愧未成,好古竟何???男兒好身手,何不拔劍舞?區(qū)區(qū)謀一飽,坐受眾人辱”。

  “坐受眾人辱”一句,道出人生的無盡辛酸。此時的吳昌碩治印頗有心得,也能得人賞識,但大體上還是看人臉色行事,“眾人辱”,說明被歧視的遭遇是非常廣泛的,內(nèi)心所受打擊,恐非一般人所能知。

  據(jù)吳昌碩的弟子王個簃說,39歲時,“友人替他納粟捐個小官——佐貳”,雖然是底層吏員,但也有了一份俸祿,一家人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這段小吏經(jīng)歷,于吳昌碩而言,同樣是不堪回首,他曾經(jīng)作詩自嘲:“達官處堂皇,小吏走炎暑。束帶趨轅門,三伏汗如雨。傳呼乃敢入,心氣先懾沮。問言見何事,欲答防齟齬。自知酸寒態(tài),恐觸大府怒。怵惕強支吾,垂手身傴僂。朝食嗟未飽,卓卓日當午。中年類衰老,腰腳苦酸楚?!?/p>

  當小吏時的吳昌碩,內(nèi)心無疑是極其分裂的。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需要有一種超越的心態(tài),遠避俗世,在藝術的世界里手追心摹,建構(gòu)自己的審美體系。但現(xiàn)實卻是,他不得不像其他普通吏員一樣,在上官面前“垂手身傴僂”,整天站立伺候上官,不得休息,因而“腰腳苦酸楚”。

  師友任伯年曾經(jīng)為他畫了一幅畫,題署《酸寒尉像》,畫中的吳昌碩眉目傳神,一副落魄不羈的樣子。師友楊峴在畫旁作了長篇題識,其中一句真切地描述了吳昌碩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老失老矣筋力衰,丑態(tài)向人苦遭棄?!?/p>

  吳昌碩自己也頗為感慨,寫下了一首自傳性的長詩,詩中說“胡為二十載,日被饑來驅(qū)?!北砻魉纳顮顩r一直不大好,雖然未必如詩中所言,每天都被饑餓追趕,但內(nèi)心為生計所苦的焦慮,應該非常真實。

  在詩中,吳昌碩說自己“生計仗筆硯,久久貧向隅。”在最困難的時光里,吳家的生活與普通貧民并無區(qū)別:“我母咬菜根,弄孫堂上娛。我妻炊扊扅,甕中無斗糈?!泵鎸@一切,吳昌碩也只能以悲傷的態(tài)度接受,“魑魅喜弄人,郁郁悲臟腑?!?/p>

  眼看將屆知天命之年,仍然一事無成,“頻歲涉江海,面目風塵枯?!彼麩o可奈何,也只好與好友酒中買醉,“權作醉尉看,持杯相爾汝?!?/p>

 

吳昌碩篆書七言:漫寫來禽方永日,好逢走馬出平原。浙江省博物館藏。

  任安東縣令一月便遭免職

  42歲的時候,吳昌碩在一枚印章的邊款上,刻字感慨,愧悔自己“功名未成”。雖然他以售印為生,但一直懷有仕進之心,總是不忘功名。

  吳昌碩45歲那年除夕,在上海孤身守歲,并作《歲朝圖》一張,在題跋中如是說:“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虱?!?/p>

  1899年11月,命運的轉(zhuǎn)折點終于來臨,據(jù)崔建明先生考證:吳昌碩56歲時經(jīng)丁葆元(又說為端方)舉薦為江蘇安東(今漣水)縣令。吳昌碩一上任即在縣衙前鑿深井一口,解決了當?shù)鼐用竦娘嬎y。安東位于淮河地區(qū),土地鹽堿度極高,居民飽受咸水之苦,他動用“公款”鑿井惹怒權貴,因此上任一月便遭免職,吳昌碩遂刻“一月安東令”之印以作紀念。

  有意思的是,坊間對于吳昌碩離任縣令一事,均以“無意官場,不善逢迎”為來解釋,吳昌碩為吏十余載,雖苦悶懊惱,卻沒有離職,當上縣令了忽然“無意官場”,并不太符合他的人生邏輯。以他為吏數(shù)年的經(jīng)歷,混跡官場并非什么難題,所以,“無意官場”這樣的理由,難以成立。

  以坊間“無意官場”的邏輯,吳昌碩的這個行為似乎與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類似。陶淵明之所以不為督郵折腰,不事權貴的性格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他的祖父陶侃,曾是東晉權傾一時的大人物,曾經(jīng)有意問鼎皇位。東晉重門閥,陶淵明是權貴之后,又是一時名士,小小督郵也想折辱于他,他當然不會買賬。陶淵明說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只是名士的借口。但吳昌碩以小吏升縣官,與陶淵明棄官之舉,沒有可比性。不過,這并不影響吳昌碩自比于陶淵明,離任之后,吳昌碩刻下“一月安東令”、“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等印。

  1890年,46歲的吳昌碩結(jié)識時任河道總督的吳大澂,甚得吳大澂器重。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初戰(zhàn)失利后,清政府令湘軍舊將吳大澂北上督師御敵。

  吳大澂上奏朝廷,延請吳昌碩入其幕府“贊畫軍事”。雖然只是軍中文職,卻也為吳昌碩打開了一條狹窄的仕途通道。

  內(nèi)心中,吳昌碩抱有陣前建功的夢想,并在一首詩中以淝水之戰(zhàn)中大破敵軍的謝安來比擬吳大澂,而以投筆從戎的班超自況。

  眾所周知,清兵在甲午海戰(zhàn)中戰(zhàn)敗,吳大澂被革職。吳昌碩因為僅僅是“贊畫軍事”,并未受到波及。

  60歲時,吳昌碩便耳聾,治有一印,“吳昌碩大聾”,還刻了一方閑印“聽有聲之音者,聾!”有研究者認為吳昌碩60歲耳聾,大約是參加甲午之戰(zhàn)時,耳朵被大炮震傷所致,但這也只是猜測,并無實據(jù)。

吳昌碩?。捍竺@

  “三十學詩五十學畫”

  喜金石之道,不但浪費時間,亦耗散金錢,似乎不是耕讀之家的正道,因此在專事篆刻之余,吳昌碩還勤奮學詩。

  吳昌碩自稱“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此語有自謙之嫌,事實上,他的文學積累與詩歌訓練都要更早一些,但偶有詩成,也只是習作而已,算不上真正的詩。

  26歲時,他負笈杭州詁經(jīng)精舍(清代著名書院),拜當?shù)卮笕逵衢袨閹?,學習小學及辭章。

  俞樾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按照當時的習慣,人稱其為“俞翰林”。從其學者甚多,在當時號稱“門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

  俞樾是清末著名學者,同時又是文學家和書法家,吳昌碩窮蹇困頓,仍然矢志于學,且想辦法跟隨名師大儒,這份凌云之志,遠遠超越了同代其他書畫家,因此,吳昌碩以高年一飛沖天,絕對不是幸運這兩個字所能涵蓋的。

  30歲時,吳昌碩再赴杭州,投身詁經(jīng)精舍。

  居杭求學謀教的這段時期,對于吳昌碩的藝術生涯非常重要。跟隨名師,他得以學業(yè)精進;遍覽名帖,他得以上追先賢;結(jié)交名士,他得以進入蘇滬兩地的頂級書畫藝術社交圈。

  當時,許多名士居蘇州。比如前蘇州知府吳云的居所,與俞樾家僅距百米之遙,二人晚年均閑居在家,含飴弄孫,談文論藝,情誼甚篤。吳云在其七十大壽時,俞樾寫了一聯(lián)祝賀,聯(lián)中自稱兩人為“二閑人”。

  得俞樾先生親炙,吳昌碩雖然位卑窮蹇,但詩藝有了長足的進步。34歲的時候,第一部詩集《紅木瓜館初草》輯成,存詩60多首。

  37歲那年,吳昌碩到吳云的家里,給吳云的孫子當塾師,與吳云的關系更加密切,吳昌碩得吳云的教誨亦多,他的印譜《篆云樓印存》,經(jīng)由吳云刪削,更名《削觚廬印存》。吳昌碩在這本印譜中寫道,與吳云“情甚篤。”在吳家,他得以“縱觀法物、古書,摹印作篆,覺有寸進。”

  正因為有大儒為師友,加上自己勤奮苦學,在寫詩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信。對于自己的詩學成就,他頗為自得。43歲時,寫了一首《贈內(nèi)》詩,送給自己的老婆,自夸道:“平居數(shù)長物,夫婿是詩人”。

  在姑蘇期間,吳昌碩的另一大收獲,是結(jié)識了楊峴。吳昌碩幾次三番欲師之,但楊峴力拒,二人以兄弟相稱。

  楊峴曾為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出任過常州、松江知府,名重一時,其隸書也獨步海內(nèi)。吳昌碩的《削觚廬印譜》刊行,楊峴幫他寫了許多題跋,有了這些名士碩儒的“加持”,吳昌碩在士人群里日益獲得尊重。

  關于吳昌碩師從任伯年的故事,坊間流傳的版本源出于吳昌碩的兒子吳東邁,他說吳昌碩喜愛畫畫,但苦無師承,后經(jīng)友人高邕之介紹,認識了任伯年。任伯年也頻有畫聲,且授徒有方,讓吳昌碩隨手涂抹,即看出他的繪畫潛質(zhì),給了吳昌碩一些梅竹稿讓其臨摹,并對他說:“你是能書的,不妨以篆隸寫花,草書作干,變化貫通,不難得其奧訣?!?/p>

任伯年為吳昌碩畫的《酸寒尉像》,浙江省博物館藏。

  除了跟從任伯年學畫,吳昌碩自己還師法古人,經(jīng)常觀摩古畫,從中悟出屬于自己的心法。

  在與顧麟士的通信中,他自稱“弟畫無師承,且有粗獷之氣,欺東人而已,良用深媿(愧),望時時有以教之?!?/p>

  有時,他人求畫,盛情難卻,吳昌碩也會請別人代為畫一部分,自己再補一部分,共同完成一幅畫作。在給顧麟士的另一封信中,他寫道:“前松江府陳太遵命作《峰泖宦隱圖》,弟告以不能畫山水,而太尊必強之,不得已,求兄起一草稿,弟當依樣圖之,然只須粗疏筆法,若細膩者,弟又不能學步矣?!?/p>

  吳昌碩對任伯年非常敬佩,曾說“伯年先生畫名滿天下,予曾親見其作畫,落筆如飛,神在個中,亟學之,已失真意。難矣!”他對任伯年的敬愛之情,溢于言表。

吳昌碩?。喊布獏强≌?/p>

  晚年成大器東瀛傳威名

  吳昌碩走上人生巔峰是在晚年。吳昌碩墓志銘里,友人這樣描述他的晚年境況:“晚歲轉(zhuǎn)客滬上,藝益進,名益高。日本人士爭寶其所制,挹其風操,至范金鑄像投置孤山石窟,為游觀勝處。前此遇中國名輩所未有也。”

  1913年,70歲的吳昌碩在上??滔隆绑疚獭薄盁o須吳”“七十老翁”等印。這年重陽節(jié),西泠印社經(jīng)十年準備,訂立社約,正式成立,大家公推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1914年9月,由日本友人白石六三郎發(fā)起,在六三園剪淞樓上為吳昌碩舉辦首次個人篆印書畫展。上海商務印書館也輯集了吳昌碩所作花卉20幅,編印《吳昌碩吳昌碩花卉畫冊》出版。這一年,新成立的上海書畫協(xié)會,亦公推吳昌碩為會長。

  吳昌碩一時成為海上畫家的代表人物。當時,吳昌碩收有多名日本學生,他們不遺余力地在日本宣傳吳昌碩的印、書、畫,吳昌碩獨創(chuàng)的以上古鼎拓為底,上面插繪花卉圖案的繪畫新樣式,古意盎然,在日本受到廣泛追捧。

  吳昌碩77歲那年,日本東京文求堂出版《吳昌碩畫譜》,隨即在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吳昌碩書畫,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

  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非常崇拜吳昌碩,造吳昌碩半身銅像并轉(zhuǎn)贈西泠印社,成為當時上海書畫界的頭號新聞,吳昌碩一時風頭無兩,成為海內(nèi)第一畫家。

  隨著吳昌碩成為中國畫界的高峰,日本東京致敬堂出版了《吳昌碩書畫譜》,大阪也舉辦了吳昌碩書畫展,吳昌碩以“書、畫、印、詩”四絕的大師風采,在大阪的高島屋得到隆重推介,吳昌碩書畫風靡扶桑,許多日本藝術愛好者紛紛仿效吳昌碩。在日本的知名拍賣行里,吳昌碩作品成為最受追捧的藝術品。

  吳昌碩在畫壇的地位,登上頂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吳昌碩“暴紅”東亞的時候,齊白石正處于藝術的苦悶期。齊白石后來委托胡鄂公(1884—1951,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之一,與齊白石是摯友)請吳昌碩為他寫“潤格”?!皾櫢瘛?,就是畫的價格,可以自訂,也可以由藝術界前輩耋老來代訂。齊白石當時尚屬不知名畫家,而吳昌碩聲名正隆,被日本畫界譽為“嘉道一人”。因此,求請吳昌碩寫“潤格”,除了有熟人相托、奉上潤筆之資而外,求請之人還要寫封信,表明自己的心跡。

  據(jù)說,齊白石奉上一首詩:“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吳昌碩的號)衰年別有才。我欲門下為走狗,三家門下轉(zhuǎn)輪來?!痹娨庹\懇,打動了吳昌碩,吳昌碩親撰“潤格”,并寫下了幾句頗含嘉許之意的話,大意是齊白石于京城畫聲隆顯,求畫者絡繹不絕。而事實上,齊白石方到京城,畫風與京城流行樣式大為不同,門可羅雀。

  吳昌碩為齊白石訂出的潤格不低:4尺12元,5尺18元,六尺24元,8尺30元,冊頁折扇每件6元。雖然這個價格連同期吳昌碩潤格的一半不到,但已經(jīng)大大地抬升了齊白石的畫價。

  1922年,經(jīng)陳師曾推廣運作,齊白石的畫作在日本突然受到追捧,不僅畫價大大提升,賣畫的盛況真的像吳昌碩所說的那樣“求者踵相接,更覺手揮不暇”。1931年齊白石自訂潤格,花卉作品4尺20元,8尺72元,扇面2尺10元,仍只及吳昌碩1922年潤格的一半多一點。

  

  1924年左右,齊白石在北京紅透半邊天,吳昌碩聽聞后,傳出一句“北方有人學我皮毛,竟成大名?!饼R白石于是治印一方“老夫也在皮毛類”,意在自嘲。其實,這是石濤詩中的一句,其原詩為:“書畫名傳品類高,先生高出眾皮毛。老夫也在皮毛類,一笑題成迅彩毫。”

  齊白石對石濤頂禮膜拜,也寫過一首和詩: “三丈芭蕉一萬株,人間此景卻非無。立身誤墮皮毛類,恨不移家老讀書?!碑斎唬R白石此印或許有他意,也未可知。

  齊白石成名后,不再提與吳昌碩的畫學淵源。晚年在他的自傳里,只說陳師曾“勸我自創(chuàng)風格,不必求媚世俗,變通畫法,這話正合我意,自創(chuàng)紅花墨葉一派。”而對于陳師曾勸他改學吳昌碩風格、開辟自己的新風格之語,就絕口不提了(齊白石的紅花墨葉正是學的吳昌碩)。

  盡管如此,齊白石對吳昌碩仍然未失尊敬,據(jù)說他晚年曾私下對老友胡佩衡說,自己在繪畫上的成就無法超越吳昌碩。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