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殿堂 > 正文

樂毅:善作不必善成的名將

來源:搜狐網(wǎng) 作者:大嘴讀史      2018-02-02

  原文: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于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史記·樂毅列傳》

  譯文:

  我聽過這種說法,善于開創(chuàng)的不一定善于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采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采納伍子胥的正確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逼他自殺,把他的尸骨裝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yè),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1

  這是一個情商很高的名將。

  他懂得善作未必善成,善始未必善終。如果攤上個好領導,咱就努力工作,如果碰上個二貨主子,咱也沒必要死忠。

  他所處的時代有四大名將,他并沒有列入其中,但諸葛亮卻以他自比。

  他就是戰(zhàn)國名將樂毅。

    2

  樂毅的祖先樂羊是個魏國人,樂羊率領魏國軍隊攻滅了中山國。

  當時,樂羊的兒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將領,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中山國國王烹殺了樂舒,還煮成肉羹送去給樂羊,樂羊坐在營帳把一杯肉羹全吃了。

  在上演了“樂羊食子”的故事之后,中山國滅亡,樂羊在原來中山國的領土上有了一塊封地。

  中山國復國成功之后,又被趙國滅亡,于是樂毅成了趙國人。

  有意思的是,中山國復國成功靠的是一文一武,這個武將居然是樂羊的孫子。中山國和老樂家淵源很深。

  樂毅原本是要在趙國做官的,但正好碰到“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慘死,樂毅改變了方向,去到了魏國。

  但樂毅真正揚名立萬卻是在燕國,終老又回到趙國。

  魏國、趙國、燕國、中山國,究竟哪一個才是樂毅的祖國呢?

    3

  戰(zhàn)國后期,有一個很重要的事件——“五國伐齊”(也有說是“六國伐齊”的),樂毅就是在這次事件中聲名遠播的。

  在齊宣王時代和齊緡王時代,齊國是個超級強國,一點也不比秦國差。

  但是,齊國仗著自己實力強勁,四處拉仇恨。楚國被教訓了,韓趙魏都被欺負過,燕國甚至連首都都被齊國攻破了。

  齊國膨脹了,以為自己獨步江湖,但實際上,就算秦國在最強盛的時候,也未必打得過其他六國聯(lián)手,也必須一手軍事、一手外交。

  戰(zhàn)國江湖暗流涌動,即將風起云涌。

    4

  還是在燕國險遭滅國后不久,樂毅作為魏國的使者來到了燕國。

  燕國的國君是燕昭王,這是又一個臥薪嘗膽的勾踐式的君王。

  燕昭王最著名的事跡就是修筑黃金臺、引得鳳凰來。

  燕昭王聽從了謀士的建議,用千金買馬骨的方法,招徠天下賢士。他在沂水之濱修筑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還修筑了一座高臺,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燕昭王為了招攬人才,也是豁出去了?!妒酚洝っ宪髁袀鳌酚涊d燕昭王一個很肉麻的舉動。當名士鄒衍來到燕國的時候,“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什么叫擁彗先驅呢?就是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

  不管肉麻不肉麻,做作不做作,效果杠杠滴。劇辛來了,鄒衍來了,屈庸來了,樂毅也來了。

  在燕國,樂毅遇到了他的伯樂,才有機會書寫自己人生最華美的篇章。

    5

  當齊國不顧打破勢力平衡的危險,不顧國內厭戰(zhàn)情緒,悍然出兵滅掉宋國的時候,燕國的機會來了,樂毅的機會也來了。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樂毅等人,分赴各國,展開外交活動,成功地建立起抗齊統(tǒng)一戰(zhàn)線。各國軍隊紛紛集結,燕國更是全國總動員,樂毅被任命為上將軍,擔任聯(lián)軍總司令。

  面對聯(lián)軍的進逼,齊緡王還沒有意識到大禍臨頭,親自率領主力在濟水之西迎戰(zhàn)聯(lián)軍。

  濟西之戰(zhàn),雙方兵力相當,都是二十多萬的樣子,但戰(zhàn)力不可同日而語,聯(lián)軍本身就是各國的精銳,燕國軍隊更是滿懷復仇之心,而齊國軍隊本來就有些倉促上陣,因為連年征戰(zhàn),士兵的厭戰(zhàn)情緒很濃,齊湣王為了迫使士兵死戰(zhàn),用刨祖墳相威脅,更使士兵離心離德。

  史料上并沒有太過詳細地介紹濟西之戰(zhàn)的過程,因為齊軍根本就是一觸即潰。

  只一戰(zhàn),齊國瞬間淪為人見人欺的弱國。

    6

  各國軍隊瓜分了事先說好的好處,紛紛撤軍。

  樂毅沒有讓燕國軍隊撤退,而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兵鋒直指齊國首都臨淄。

  想當年,齊軍攻破燕國首都,如今,報仇就要報得對等、報得精準。

  樂毅帶有不小風險的長驅直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臨淄被攻破,大批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都被打包運往燕國。

  一直是邊緣存在的燕國,如今也能把齊國的都城踩在腳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揚眉吐氣,欣喜若狂的燕昭王親自到前線勞軍,封樂毅為昌國君。

  沒多久,燕軍兵分五路,席卷山東,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攻下了絕大部分的齊國城池,偌大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孤城。

  齊國這是要率先離場領盒飯去了嗎?

    7

  立下赫赫功勞的樂毅并沒有飄飄然,他依然保持著一位名將應有的冷靜。

  樂毅知道,按照燕國和齊國的實力,還是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距,現(xiàn)在的大勝是特定時期借勢借力的結果。

  燕國如果要吞并齊國,單靠武力是很難實現(xiàn)的,樂毅一方面對兩座孤城圍而不攻,一方面對已經攻占的地區(qū)實行各項政策,減稅也好,優(yōu)待讀書人也罷,一個目的——攻心。

  樂毅在行動,齊國人也沒閑著,固守即墨的田單知道正面擊敗樂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于是想出了一個老套但有效的辦法——離間計。

  離間計的內容無非就是散布流言,流言的內容無非就是樂毅之所以不攻城,其實是想自立為齊王,他拖延時間主要是為了自立在做準備工作。

  如果是燕昭王聽到這個流言,最多就是呵呵一笑,但燕昭王死了,新的國君燕惠王中招了。

  燕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樂毅有過節(jié),現(xiàn)在聽到流言之后,立馬就相信了,派出將領騎劫去替代樂毅。

  估計騎劫前往齊國接收部隊的時候,應急預案做了不老少,但傷透了心的樂毅很痛快地交出了兵權,也沒回燕國,直接投奔趙國去了。

  不久,田單祭出“火牛陣”,騎劫被殺,一戰(zhàn)逆轉。

  對騎劫來說,流年不利,對樂毅來說,功敗垂成。

    8

  贏了一晚上,臨天亮一把都輸回去了,燕惠王很失落。

  他知道是自己的決斷毀了大好局面,但他還想把責任往樂毅身上推。

  燕惠王派了個使者去往趙國,一方面向樂毅道歉,一方面指責樂毅。大意就是:我是聽信了讒言,但你也不能扭頭就走啊?你回來好好跟我掰扯掰扯,我肯定會聽你的。就因為你拍拍屁股跑路,才有今天的結局,你對得起我爸燕昭王對你的信任嗎?

  樂毅并沒有如同燕惠王預料的那樣感激涕零,而是頭腦極為清醒的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燕惠王書》。

  樂毅很光棍地戳穿了燕惠王的把戲,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二貨主子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

    9 

    《三國演義》中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是這么說的——“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

  大嘴覺得,諸葛亮有些抬舉樂毅了,樂毅和戰(zhàn)國四大名將基本上算是同時代的人,而且和廉頗、李牧也都有過交往,他拿得出手的戰(zhàn)績也就是濟西之戰(zhàn),但濟西之戰(zhàn)的含金量實在有限。

  樂毅最顯著的特點實際上是他在《報燕惠王書》中表達出來的“善作不必善成,善始不必善終”的處世之道。

  如果諸葛亮以樂毅自比,那么他又何必嘔心瀝血,去侍奉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