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殿堂 > 正文

李宗盛:因為有娘在,才知道我是這樣的人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2017-08-18

  李宗盛參加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珍物》之夜”活動。

  “今天就是來聊天的。”

  “現(xiàn)在晚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啊?!?/p>

  一個開頭,一個結尾,音樂人李宗盛的家常話相互呼應著。前天夜里,他突然降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珍物》之夜”活動現(xiàn)場,和作家金宇澄等一起對話。這是他第一次參加與書有關的活動。

  《珍物》一書已面市半年,該書由《生活月刊》編輯。譚盾、阮義忠、陳燮君、林懷民、賈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錢理群、楊麗萍……中國文藝百人,或述說或寫下那些珍物的故事。譚盾手中的指揮棒,林懷民母親的《心經》,楊麗萍買菜的籃子,它們看似平常,卻是講述者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珍物》從未舉辦過相關活動,大家似乎形成默契,都在等待一個人,他既是該書作者之一,也為書寫了序。終于,他漂洋過海來滬,在上海書展期間與讀者見面——自稱不愛讀書、寫文章很差勁的李宗盛,其實寫了關于母親、女兒、舊物等的故事。

  李宗盛說,“珍物”是任何一個有簡單經歷、生活的人都會有的東西,他愿意做這些普羅大眾的事情。

  在李宗盛的言語中,小女兒上小學用過的鉛筆,二女兒過生日用的蠟燭,當然他最愛的媽媽在三更半夜給他的一捧栗子,都被他視為珍物而珍藏。還有那支德國鋼筆,已陪伴他22年,那首《夜太黑》就是用這支筆寫下來的,后來盡管不太用了,但每當創(chuàng)作有收獲、需規(guī)整的時刻,他都會拿出這支筆來。對李宗盛來說,年老的母親,更是一件“珍物”。他透露,為了照顧93歲的母親,現(xiàn)在的辦公室和家都在臺北北投,“我每天跟媽媽說‘I love you’,然后她也會跟我說‘I love you too’。下午五點半騎摩托車回家吃飯,我和娘手拉手看電視。晚上七點半到了,就會給她捏腳,促進末梢血液循環(huán)。”有一天回到樓上靜下來,他突然發(fā)現(xiàn),“因為有娘在,才知道我原來是這樣的人……”

  李宗盛說,到頭來成為生命中珍物的,都不是那些奢侈品、名牌的東西,反而是最簡單最平凡的。而且對待珍物的態(tài)度也會因時間而改變,那些曾經看重的,過了15年、20年也許變得不值一提。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金宇澄與李宗盛因《珍物》而相聚。金宇澄回憶說,他曾看到李宗盛手作的吉他而感慨,因此想起了自己當年在東北插隊時,大家一起做琴的經歷——

  1971年,有一位上海青年背了一把白坯琴,到他們農場來,立刻引起大家的興趣,靠這把琴他在農場里生活了一禮拜。這位青年走了,金宇澄幾個要好的朋友卻開始做琴了。當?shù)赜形弧皠诟姆浮保且粋€生爐子的駝背老頭兒,曾是法租界的洋琴師,他教會年輕人如何從老房梁上找木材。但琴沒做完,老人家被調走去挖河道,琴從此掛在宿舍里,慢慢蒙了灰,“不知道這個做了一半的琴后來怎么樣了?”

  就這樣心性單純干凈地聊著家常,聊著往事,400位讀者跟著一起走過一段段悠悠歲月。

【責任編輯:霖霖】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