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1914—2003),回族,祖籍甘肅永昌縣,生于北京的一個曲藝世家。原名馬桂福。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chuàng)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相聲”。
相聲的誕生地是北京天橋。清同治、光緒年間,由相聲的鼻祖張三祿創(chuàng)演。傳人分別為朱派、阿派、沈派。之后,只有朱派興旺,阿、沈兩派逐漸消失了。因此,如今提起相聲的創(chuàng)始人,都說是朱紹文。正式把相聲作為藝術形式和生活的手段來進行演繹,可以說是朱紹文;也就是說從朱紹文這一代開始,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
這個說法,侯寶林先生1984年在《北京藝術》(1984年第4 期)的一篇《相聲演員的職責和任務——兼談相聲的溯源》中有不同的見解。他說:“相聲的歷史非常悠久。有人說相聲是從朱紹文先生(藝名窮不怕)開始的,這不確實。最近從歷史資料上發(fā)現(xiàn),子弟書《風流辭客》上,就寫著‘相聲馬常在西城謀生計’。相聲馬是宛平縣人,這個人會的節(jié)目太寬了,有的節(jié)目我知道,如《古董王》。有的節(jié)目我還真不知道。因為那個時候演出沒有報幕,《風流辭客》上僅僅是敘述了相聲馬說了些什么。《風流辭客》一共三回,每回八十句,一共二百四十句,把相聲馬怎么圓粘兒,怎么開二道兒,怎么使活,演的什么內容等,都記述得非常詳細?!讹L流辭客》的作者叫明窗,他是道光年間的人,可見在道光年間相聲已經相當發(fā)達了。而朱紹文先生是咸豐年間的人,在道光以后,所以說朱紹文先生是相聲的開山鼻祖,就不確切了?!?/p>
侯先生依據(jù)道光年明窗所寫的《風流辭客》而有此見解,不僅推翻了朱紹文先生是相聲的創(chuàng)始人一說,甚至連相聲的發(fā)源地是天橋也否定了。這只是一家之言?;蛟S可以不爭論誰是相聲的鼻祖,若說同治、光緒時期,天橋的相聲創(chuàng)始人是朱紹文,應該沒有大的爭議了。
侯寶林
朱紹文先生再往后,就是“相聲八德”,包括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馬德祿等等,至今已是第九代或是第十代了。照此算來,相聲的歷史大概有兩百多年了。在這兩百多年中,相聲藝術名家出現(xiàn)過不少,但我個人以為,馬三立先生堪稱自我國誕生相聲這門藝術以來,承前啟后的杰出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馬三立先生是回族,祖籍甘肅永昌縣,1914年生于北京的一個曲藝世家。他的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后來因藝術精湛,被列為“相聲八德”之一;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馬三立之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馬三立幼年時,家里把他送進了學校,讀完小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天津匯文中學。因家里的祖父輩及其兄長、親友多是從事曲藝藝術的,耳濡目染,馬三立從小就對曲藝十分喜愛,尤其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畢業(yè)后,馬三立看到家里生活窘迫,雖經家里攔阻,仍堅持輟學,開始了他的相聲表演藝術生涯。
那一年是1930年,馬三立16歲。經父親馬德祿推薦,馬三立拜周德山為師。周德山和馬德祿同為“相聲八德”之一。所謂“相聲八德”,是指20世紀30年代初活躍于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是:馬德祿,師從春長龍;高壽亭(郭榮啟的師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師從范有緣(馬三立的師父);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焦德海,師從徐有祿(張壽臣、朱闊泉、常連安的師父);劉德智,師從徐有祿(郭啟儒的師父);李德钖,藝名萬人迷,師從恩緒(馬桂元的師父);李德祥,師從恩緒(馬壽巖的師父);盧德俊,師從徐有祿(何壽亭的師父)。
那時候的藝人尤其講究藝德,老百姓尊崇的藝人,按現(xiàn)今的說法,一定是“德藝雙馨”的。而馬三立先生的父親馬德祿和周德山等八位藝人被列為“相聲八德”,是老百姓對于他們的藝術和人品的肯定。
“相聲八德”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藝術上說,“八德”的共同特點是會的多,使的活多。一個演員至少會幾十段,甚至上百段。從個性特點來說,因他們的功底和擅長不同,都分別有不同的拿手節(jié)目?!鞍说隆笔蔷⒔蛳嗦暯绺撇ビ甑拈_拓者,是相聲初興時期的代表人物。
馬三立
對于這八位相聲前輩,現(xiàn)今知者甚少,以下做些簡要介紹。
首先說說馬三立的父親,居“八德”之首的馬德祿先生。馬德祿,原名馬恩祿,1882年出生于北京,卒于抗戰(zhàn)前夕的1935年,享年53歲。馬德祿幼年時,家里還算殷實,供他讀書。雖然沒有念過幾年書,但因他讀書很用功,具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因而在日后從藝的生涯中,以穩(wěn)健、細致、嚴實、諧趣的藝術特點在同行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馬德祿13歲學藝,第一個師父是滿族人恩緒,后拜春長龍為師,曾與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張壽臣、焦少海等共同開辟相聲場地,長期在京、津一帶演出,深受觀眾歡迎。1920年前后為李德钖捧哏,頗為李所倚重,曾說:“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馬德祿表演相聲注重刻畫人物,語言形象、幽默。他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斗》等,都體現(xiàn)了這樣的藝術特點。他不僅是知名的前輩演員,也是相聲藝術的組織者與教師。晚年曾主持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通過言傳身帶,造就了不少人才,如馬三立、高桂清、郭榮啟、劉寶瑞、趙佩茹、孫少林等均曾在那里學藝實習。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雙鉤的“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字。
“八德”中的第二位是馬三立先生的師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師從范有緣,經常在天津一帶說相聲。在周蛤蟆之前,相聲是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是周蛤蟆把相聲帶進了劇場,這是相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八德”中的第三位李德钖,是清末著名的相聲大王。他生于1881年,卒于1926年。這位藝壇的怪杰,雖然只活了45歲,卻紅了三十多年,正所謂:學十年、演十年、火十年。李德钖師從恩緒,他是馬三立先生的哥哥馬桂元的師父,原名李佩亭,綽號“萬人迷”。其實“萬人迷”是他祖父李廣義的綽號,因自幼在北京天橋從祖父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后,李德钖承藝名為“萬人迷”。10歲時拜恩緒(后改名恩培)為師,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盛譽。15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后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游戲的段子。21歲時他名聲大振,曾贏得“笑話大王”“滑稽大王”等綽號。
李德钖先生說相聲以“怪”著稱。上臺后黑眼珠亂轉,很像京劇中武丑亮相“耍眼睛”。說話甕聲甕氣但吐字清楚,很講究噴口。表演單口相聲《五人義》《三近視》《五興樓》等節(jié)目時,一開頭總是一本正經地繃著臉把觀眾吸引住,先說個墊話兒,慢慢甩出包袱兒,逗得觀眾大笑,然后轉入正題。觀眾稱他是“冷面滑稽”。他與師弟張德全搭檔,改編演出《大審案》《耍猴兒》《洪陽洞》《文明詞》等,師兄二人捧逗和諧,相得益彰。李德钖所會的相聲段子甚多,能做到三個月節(jié)目不重復。與京韻大鼓大家劉寶全同臺,在節(jié)目排列上,劉寶全“攢底”,他已居于“倒二”(壓軸)的地位。劉寶全身體不適時,也曾請他在自己演出后登臺,代為攢底,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1906年肅親王善耆任九門提督。九門提督是負責京師九個城門內外守衛(wèi)巡察的步軍統(tǒng)領。善耆原本是愛聽相聲的,經常穿著便服去護國寺聽相聲,他當上了九門提督之后,有時也去聽相聲。相聲歷來有針砭時弊、批評執(zhí)政者和揭露社會丑惡現(xiàn)象的傳統(tǒng),當時有的相聲段子如《字象》《八大改行》等諷刺了清王朝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和暴虐。善耆當了九門提督后,為顯示威風,常用一些囚首破衣叫花子似的看街兵在前邊吆喝開道。當時不知哪位相聲藝人編演了相聲《大人來了》,以嘲諷的口吻繪聲繪色地表述了善耆出門時的情形:“大人來了,駱駝抱起來!”“大人來了,驢車趕到溝里去!”“大人來了,把孩子摔死!”此等諷刺善耆的相聲,善耆怎么接受得了啊。于是,他開始對相聲藝人反感了。那時九門提督衙門在鼓樓前帽兒胡同進口路北,是善耆外出時的必經之路。那時的路邊兩旁便道上常有不少賣藝的地攤兒。有一天,善耆的轎子出帽兒胡同,正趕上相聲藝人魏昆志先生在便道上說相聲,圍了許多聽眾。善耆問:“前邊圍了那么多人,鬧鬧嚷嚷地干什么呢?”從人回稟:“那兒有人說相聲呢?!鄙脐纫宦犑钦f相聲,擋住了去路,氣兒不打一處來,說:“快,把他們轟走!”看街兵急忙趕過去,大聲喊道:“九門提督大人有令,說相聲的滾開!”魏昆志先生不服,以理直爭。肅親王善耆惱羞成怒,下令賞魏昆志四十鞭子,戴枷游街示眾三天。接著善耆還通令全城,禁止相聲演出。在善耆的淫威下,北京的藝人們紛紛奔赴外地,滯留在北京的也都改了行,如焦德海就改說了快板書。李德钖經過千辛萬苦,最后流浪到保定“馬號”撂地兒。1910年,肅親王為籌辦海軍事務,卸去了九門提督后,李德钖等藝人才逐漸回到北京。
民國初年,李德钖在北京石頭胡同四海升平茶社演出。京劇名家楊小樓、龔云甫等常來聽他說單口相聲。他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滑稽昔說東方朔,后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睋?jù)相聲藝人張壽臣回憶,袁世凱妄想稱帝時,有一次李德钖去袁府表演嘲弄孔子陳蔡絕糧的相聲《吃元宵》。袁世凱聽到“元宵”二字,認為與“袁消”同音,是有意詛咒他,就以誹謗大總統(tǒng)的罪名將李德钖痛打一頓,攆出新華門。后去天津演出,在那里沾染上賭博惡習。欠賭債,他只好擠出時間重新撂地兒演出,掙錢彌補虧空。后來奉系軍閥張宗昌常讓他出堂會,他才不再撂地兒。之后輾轉天津、上海、沈陽、濟南、開封等地演出,時人譽之為“相聲大王”。1926年冬天,李德钖往沈陽演出,一病不起,竟倒斃在小河沿一個壕溝里。沈陽的親友們?yōu)樗略釙r雪飛風吼,相聲藝人朱鳳岐主祭,所誦祭文詩云:“風神爺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眾親友前來送行,罕王爺派人接他。”送葬者莫不潸然淚下。
“萬人迷”李德钖
“八德”中的焦德海長期獻藝于天橋,是當今相聲界比較推崇的一位。焦德海出生于1878年,與馬德祿同于1935年離世,享年57歲。他是徐有祿的徒弟,深得師父的藝術精髓,從單口相聲發(fā)展成對口相聲。他以說、學見長,口齒清晰、沉渾,表演灑脫,尤以貫口更見功力。他人長得精瘦,細長挑兒,剃光頭,臉上皮包骨、骨頂皮。他說相聲不使怪臉,沒有夸張表情,可是甭管什么段子,從他嘴里說出來,觀眾都忍不住要笑。他說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編的,他的許多徒弟后來成了名家。焦德海先生善于吸收各家之長,在相聲內容、語言凈化上多有貢獻。
劉德智,一作劉德治,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館任職。他早年即在御膳房當差,為人機警。后清室遜位,他為求生計,便投在徐有祿門下,作為盧德俊帶拉培養(yǎng)的師弟,學說相聲。年輕時與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橋等處撂地兒說相聲,并曾在觀音寺青云閣獻藝,當時有很多喜慶堂會也請他倆演出。20世紀30年代初還為百代公司灌制過相聲唱片。劉德智與焦德海合說的相聲段子有《洋藥方治病》《歪講三字經》等。
劉德智親傳弟子有張振魁、郭啟儒等人。
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
盧德俊,相聲、評書藝人。相聲師承沈竹善。曾在東安市場說相聲。
盧德俊改說評書后,把他在東安市場的相聲場子交給徒弟趙靄如掌管,趙靄如與馮樂福便在這里合作演出對口相聲。
相聲泰斗馬三立
作為出身于“相聲八德”之一的相聲世家,又得“相聲八德”之一周蛤蟆的真?zhèn)?,再加上其他幾位德字輩叔叔大爺?shù)奶釘y指導,馬三立先生享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最終成就為一位博采眾長、承前啟后、具有獨特藝術風格、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平生演出的傳統(tǒng)相聲有兩百多個,其中主要有:《吃元宵》《賣掛票》《黃鶴樓》《相面》《賣五器》《開粥廠》等。民國時期,和馬先生搭檔的有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等。
1952年,馬三立先生主動申請參加赴朝慰問團?;貒蠹尤胩旖驈V播曲藝團,致力于相聲的整舊創(chuàng)新。后來轉到天津市曲藝團。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團工作,與趙佩茹搭檔。
經馬三立先生創(chuàng)作、改編并演出的新相聲節(jié)目達六七十個,包括《買猴》《十點鐘開始》《偏方治病》等。馬三立先生有著獨特的語調,風趣的語言,和嫻熟的“抖包袱”手法。他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表演方式,即“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諷刺嘲諷的對象。有人曾這樣評論:“他就是被諷刺的對象,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沒有公開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對象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眾。演員與觀眾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最能代表馬三立先生藝術風格的當屬他晚年說的單口相聲《逗你玩兒》。在曲藝界,馬三立先生的機智幽默是有口皆碑的?!恶R三立外傳》中有一段“馬三立殺回馬槍”的故事,說的是1950年,馬三立在天津說相聲時,遭遇同臺藝人單弦名家張伯揚的挑戰(zhàn)。那天,張伯揚演唱的是《武十回》,從武松打傷人離家出逃起到殺潘金蓮替兄報仇止,內容很長,要連唱多日。他先唱到老不正經的地主張大戶狎戲丫環(huán)潘金蓮遭拒,惱羞成怒,分文彩禮不要就把潘金蓮配給了五短身材賣炊餅的武大郎。武大郎矮、丑不說,而且人到中年。此處曲牌叫“怯快書”,句尾押江陽轍。張伯揚朗朗唱道:“那張大戶為生氣把她嫁給丑陋不堪的武大郎,要問這武大郎是什么樣——”張一頓,探頭向臺下神秘地笑笑,“請您看,我張伯揚下場他準上場——”拖腔拉調地唱完,八角鼓與三弦“當當當”響了幾聲,他悠然下場了。下面是馬三立上場,他已被置為武大郎的位置上了,觀眾能不起哄嗎?
舊時向來有藝人在臺上互相開哏的慣例,有善意的調侃,也有挾嫌的刁難。不管是哪一種,被挑戰(zhàn)者都得抵擋,反唇相譏,否則就會留下笑柄。這實際上是智力的較量,比試機敏和應變能力。張伯揚搞突然襲擊,固然是為迎合觀眾的趣味開個玩笑,但馬先生不應戰(zhàn)不行,如果接不好就會使眾人掃興,他是憑嘴皮子靈巧吃相聲飯的,栽不起“嘴上”的跟頭。時間緊迫,兩個人一上一下的工夫,沒時間細想,非常事件只有用非常手段應對了。馬三立與搭檔張慶森上臺,不管下面開鍋似的哄鬧,照舊含笑向各方拱手致意,然后不急于開口說話,以靜制亂,直到場上的人們都靜下來了,才不慌不忙地講起來。
他開頭先稱贊張伯揚的嗓子:“——多好!又洪亮,又有韻味,字正腔圓,特別是唱‘江陽轍’的詞兒,真好聽。他剛才唱《武十回》,是武松的段子,大家都愛聽,我也愛聽——”臺下更靜了。馬三立越捧張伯揚,人們越想弄清楚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下面峰回路轉:“他唱的最后一句,我也聽見了(眾樂),武大郎長得什么樣?他沒唱明白就走了,還說他下場‘武大郎’就上場,武大郎能是我這模樣嗎?武大郎矮,我身高1米75,不對。也不是張慶森,他1米72。張伯揚這么唱是為了趕江陽轍,適合他的嗓子,我體諒他,所以不怪罪——”接著,馬三立極富同情心地搖了搖頭,停了停,緊接著又是一轉:“那不,前些日子,他嗓子啞了,不出音兒,問我怎么辦,我告訴他:‘藥鋪有清音丸,粒兒又小,又不苦,專治嗓子,聲音啞、咽喉疼都治,一盒六粒,一次吃下去,少了不管事兒。你買兩盒,連吃兩天,每天吃六粒,保證藥到病除?!厝グ次艺f的辦,嗓子好了,特地來謝我。剛過兩天,他父親嗓子啞了,雖不是藝人,不上臺唱曲兒,也得治,吃清音丸,不過你父親歲數(shù)大了,吃多了不行,你可得記?。骸愠粤?,你爸爸是三粒(立),記住了嗎……’”話音未落,滿場已響起會意的笑聲,后臺不甘寂寞,也是一個個捂肚子、拍板凳和跺腳叫絕。本來守在臺子后邊等著看馬三立難堪的張伯揚,不知不覺被人家七拐八繞地裝進了“包袱”,尷尬間撩開臺簾怒沖沖指點對手……
2001年12月8日,馬三立從藝80周年暨告別舞臺演出在天津舉行。
2003年2月11日6時45分,馬三立在天津去世,享年90歲。
?。ū疚恼浴读痰貎海?0位天橋老藝人的沉浮命運》,方繼孝著,三聯(lián)書店2017年1月)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