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殿堂 > 正文

孫燕姿、林俊杰:我們唱著的歌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劉悠翔      2017-01-18

 

  孫燕姿受英文學校教育長大,她唱華語歌,最早的影響來自家人。2016年,孫燕姿翻唱了“新謠”代表人物梁文福的名曲《童謠1987》。(紀錄片劇組供圖)

  (本文首發(fā)于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孫燕姿、林俊杰:我們唱著的歌 被語言政策影響的新加坡》)

  1979年,英語成為新加坡學校中的第一語言。華語歌卻因此更受歡迎。

  學生們用英文思考、說話,卻喜歡唱港臺歌曲、追捧周華健,愛看華文電視節(jié)目。

  “新謠”由此崛起,并影響著新加坡樂壇。

  新加坡歌手向洋15歲開始唱歌,唱了十年英文歌。為了參加《中國新歌聲》,向洋開始學中文。2016年,向洋最終獲得“新歌聲”總決賽亞軍。在臺上,熟練地演唱了三首中文歌:《城里的月光》《雙截棍》《最長的電影》。后來回新加坡接受采訪,向洋說:“我要努力把中文學好。”

  2017年1月,向洋被委任為新加坡華文學習形象大使,到圣瑪格烈中學與師生交流。他的中文依然不是很好,在玩猜詞游戲時,甚至猜不出新加坡標志的中文——魚尾獅。

  向洋的前輩——新加坡歌手孫燕姿和林俊杰的中文水平,曾與向洋相差無幾。他們受英文教育長大,十幾歲時才開始學習中文歌曲,最終得以在華語樂壇走紅。

  2016年12月,新加坡紀錄片《我們唱著的歌》在廣州國際紀錄片節(jié)展映,片中的故事,就從孫燕姿、林俊杰、巫啟賢們說起。

  新加坡導演鄧寶翠從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秩胧?,追溯了被李光耀稱之為“世界上最大最復雜的語言試驗之一”的新加坡“雙語教育改革”,以及由此激發(fā)的“新謠”運動。

    “在流行文化里保留了中文”

  1979年3月,新加坡大學華文教員馮煥好接到通知,即日起推行“雙語教育”,高一數(shù)學、科學、經(jīng)濟、地理等課程改用英文教授,取消華文理解寫作課程。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老師和學生們都面面相覷,驚慌失措?!碑斕?,馮煥好給高一學生上了最后一堂寫作課,教的是都德的《最后一課》。

  多年后,馮煥好升任華文教學改革委員會委員,李光耀出版回憶錄時,這段往事被他撰述成文,收入回憶錄附錄。

  要在教育上徹底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把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這對華人占70%的新加坡是個巨大考驗。晚年的李光耀曾回憶說,這一政策是他“這么多年政治生涯中推行得最艱難的政策”,是“一生的挑戰(zhàn)”。

  李光耀想到斯里蘭卡的教訓。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和淡米爾人過去都以英文作為共同語,后來,由于占人口80%的僧伽羅人語言成為官方語言,淡米爾人被排擠,斯里蘭卡從此陷入長期動亂——李光耀擔心新加坡華人重蹈僧伽羅人覆轍。

  1965年,新加坡獨立后數(shù)周,政府便確定英語為工作語言。李光耀判斷:“我們作為依靠國際貿(mào)易的國家,只有加強學習英語,才有好日子過?!?/p>

  新的“雙語教育”政策推廣后,全國的小學教學70%的時間用英語,中學教學80%的時間用英語,大學教學100%用英語。

  這使得當時的新加坡高中生、后來的華語歌手巫啟賢上課如聽天書。他索性每天逃課,躲到學校食堂里寫華文歌曲,自彈自唱。

  當時,大量的港臺歌曲涌入新加坡,新加坡學生熟悉的歌手,包括香港的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臺灣的蘇芮、李茂山。不過,他們更喜歡文縐縐的、詞匯艱深的歌詞——巫啟賢所繼承的校園歌曲風格,起源于南洋大學華文文學社的現(xiàn)代詩歌,正是“文縐縐”的。巫啟賢因此在校園初露頭角。

  與此同時,一些從南洋大學畢業(yè)的華人學生,也進入媒體和學校工作。他們在1980年代舉辦了各種華語寫作比賽和文藝比賽,請來港臺作家頒獎。他們將巫啟賢等人創(chuàng)作的這類新加坡校園遠創(chuàng)歌曲,統(tǒng)稱為“新(新加坡)謠”。

  紀錄片導演鄧寶翠比巫啟賢小11歲,她上學時,華文課本“越來越薄”,她和同學們都愛聽新謠,抄歌詞:“很多人是通過抄歌詞來學中文?!忮恕茇 @些字,那時覺得很艱深。青少年是你最敏感的時候,你越來越發(fā)現(xiàn)里面有美的價值,就崇尚了。”

  上完課,鄧寶翠和同學聚在一起,男生彈木吉他,女生唱歌。“在那個吸收力很強的年齡,你能學到很多,我們就這樣通過次文化、流行文化接觸文學、接觸語言?!编噷毚湔f。

  后來,鄧寶翠開始收集這段歷史的資料,她發(fā)現(xiàn),紀錄片團隊中有個成員的哥哥,就是新謠的鐵桿粉絲。當年每個星期,他都準時守候廣播電臺里的新謠節(jié)目,用錄音機翻錄。鐵桿粉絲們本身也會創(chuàng)作歌曲,并以被電臺播放為榮。

  在鄧寶翠的學生時代,也就是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華文歌比英文歌更有吸引力。“就連英校生也唱港臺歌曲,追捧周華健,大家每天思考用英文、說話用英文,喜歡看的卻是華文電視臺的節(jié)目?!?/p>

  多年后,鄧寶翠聽說蘇聯(lián)時期加盟共和國立陶宛等原東歐國家放棄自己的語言,學俄語。這些國家的人反抗時,都唱著他自己語言的歌?!拔衣犃诉@個故事,有相同的感覺?!?/p>

  1985年,臺灣音樂人為反盜版,創(chuàng)作歌曲《明天會更好》,邀請所有海外華人合唱,新謠歌手巫啟賢、岳雷和新謠組合水草三重唱也受到了邀請。

  《明天會更好》紅極一時,從此,新加坡詞曲作家都知道了“版權(quán)費”的概念,很多臺灣音樂人跑到新加坡,挖掘創(chuàng)作人,新加坡開始對外輸出音樂。

 

  為拍攝紀錄片,鄧寶翠特意召集了一次新謠演唱會。(紀錄片劇組供圖/圖)

    他們受益于“新謠”

  1990年,新加坡和中國建交。

  當時,新加坡電視臺熱播一部華語電視劇《敢敢做個開心人》,演員講混雜了馬來語、英語和方言的華語。時任總理吳作棟讓劇組把方言詞刪去,重新用漢語普通話配音。

  “我們要凈化華語,要學一種能讓13億多中國人以及全世界華人都聽得懂的華語?!崩罟庖菚r說。

  新加坡華人社會最常使用的方言,多達12種以上,講同一種方言的華人,和其他不同方言的人形成隔膜。

  學生們?nèi)粘Vv方言,影響到語言學習,這與毛里求斯和盧森堡的情況類似。毛里求斯的學生在學校學法語和英語,在家說一種名為“克里奧語”的方言;盧森堡學生在學校學德語、法語和英語,在家說“盧森堡語”。

  李光耀在這兩國考察后,在新加坡全面禁止方言。新加坡電視臺停播方言廣告和方言節(jié)目,甚至把《倚天屠龍記》等粵語港劇全部配音成華語。

  此前,新加坡的華語教育政策也已開始調(diào)整。推行英文教育政策時,新加坡政府就曾選定9所中學,在這些學校,華文和英文都為第一語文,只接受全國小學會考最優(yōu)秀的8%的學生入讀。

  1985年新加坡20周年國慶慶典時,全場觀眾已經(jīng)能用英語合唱國歌。當英語普及后,李光耀意識到,在小學以華文作為第一語文,“有助于扭轉(zhuǎn)華族傳統(tǒng)文化逐漸喪失的局面,能防止新加坡變成一個偽西方社會”。

  華語地區(qū)對新加坡音樂的影響,也逐漸顯示出威力。

  1990年代,新謠創(chuàng)作人許環(huán)良退居幕后做音樂制作人,他培養(yǎng)的第一位歌星,是新加坡“國寶”歌手陳潔儀。

  出道之初,陳潔儀曾拒唱華語歌。唱了一年英文歌,發(fā)展平平,陳潔儀回頭去找許環(huán)良,嘗試華語歌。此后,她因為《心痛》在臺灣紅了起來。

  2000年,新加坡歌手孫燕姿出道。孫燕姿受英文學校教育長大,她唱華語歌,最早的影響來自家人。成名后,孫燕姿曾推出一張自選輯,收入了十首陪伴自己成長的歌。其中,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是孫燕姿父親常哼的歌。

  大學時,孫燕姿在李偲菘音樂學校學唱歌,李偲菘李偉菘兄弟曾是新謠創(chuàng)作人。孫燕姿有九張專輯由李氏兄弟制作,其中包括她的代表作《天黑黑》。“方言對我來說不陌生,我的阿嬤跟我們一起住?!旌诤?,未落雨’,我那時也覺得,哇,這個曲很簡單,可有種說不出的熟悉感?!睂O燕姿在紀錄片中說。

  新加坡歌手林俊杰成名于2004年,那年他憑借《樂行者》奪得臺灣第15屆金曲獎最佳男新人獎。林俊杰同年推出的代表作《江南》的制作人也是許環(huán)良——1990年代末,林俊杰和阿杜通過海選,入圍許環(huán)良創(chuàng)辦的“海碟音樂”歌手訓練班,學習華語歌曲。

  “不只是聽,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彈鋼琴、彈吉他,也是彈新謠的歌曲?!绷挚〗茉诩o錄片中說。

    他們像是新加坡的絕種動物

  紀錄片后期制作,鄧寶翠要錄入團隊成員的中英文名?!坝行┤苏f,不用知道我的中文名,看到中文名也不知道是我?!庇写闻臄z要寫廁所的指示牌,成員不會寫“廁所”兩個字,鄧寶翠示范了一遍,對方很驚訝:“你還會用中文寫字?”

  剪輯時,鄧寶翠感受到三代新加坡華人中文水平的差別。南洋大學那代人的片段剪輯起來最省事,因為他們的中文都是很完整的句子。到了巫啟賢新謠一代,說話不時摻雜英文。

  “到孫燕姿林俊杰那一代,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用英文的文法來講中文?!编噷毚涓嬖V南方周末記者,“在新加坡,已經(jīng)很難找到可以流暢地說中文的人了,我找那一代人來受訪的時候,覺得他們像是新加坡的絕種動物?!?/p>

  紀錄片在新加坡院線上映后,總理李顯龍夫婦、副總理、文化部長都買票去觀影,接下來政府計劃把新謠放進課程教材?!袄铒@龍總理看了說,即便政府愿意去推動這件事情,但是那個情懷能夠一模一樣嗎?我們這個時代還能夠這么單純嗎?”鄧寶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責任編輯:霖霖】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