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美食八大碗 聽布依八音坐唱
記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
吳天義在演出 張 燕 攝
興義市是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是南絲綢之路在貴州西部的終點。這是一座新城,老城的蹤跡已經(jīng)幾乎“蕩然無存”。然而,對我來說,它的魅力在于“布依八音”,一個國家級的非遺音樂類型。
南龍布依寨的“春秋”
從興義城區(qū)出發(fā),向南40余公里,就來到仰慕已久的南盤江邊的布依族古寨——南龍。
古寨面積2平方公里左右,住著218戶人家,全部是布依族。當?shù)厝苏f,古寨的修建很講究,是按照九宮八卦圖設(shè)計的,所以繞來繞去都好像還在原地打轉(zhuǎn),說這樣的建筑格局,是受了神靈的啟發(fā)而建造出來的。
南龍,布依語原稱“納隴”,即為布依語渾濁的水田,人們居住在這里,即是渾水田上的寨子。走進南龍,讓我著迷的還有那一棵棵高大的古榕樹,其中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就有100多棵。這些參天古榕盤根錯節(jié),奇崛遒勁,樹干粗壯,樹冠博大。樹與樹之間古藤纏繞。整個寨子,濃陰覆蓋,古樸幽靜。寨子里,因樹形成的自然景觀,有“姊妹樹”“夫妻樹”,有“樹根橋”“根包井”,還有“三樹合一”“河馬飛龍”等等不一而足。
居住在這里的布依村民,至今還穿著自己編織的民族服飾。飲食上,依然在節(jié)慶期間,染五色花米飯,包粽子,做搭鏈粑。寨子里的織布機聲不絕于耳。人游寨中,枝繁葉茂的榕樹上,鳥語聲與家家戶戶的織布機聲,寨子里的雞鳴狗吠聲,共同奏響人與大自然和諧的天籟之音、混聲合唱。
古寨還是具有民間藝術(shù)“活化石”之稱的“八音坐唱”和“布依戲”的發(fā)源地之一。布依八音旋律古樸流暢,優(yōu)美悅耳,是布依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shù)。南龍的“八音坐唱”前些年曾參加了首屆中華民族博覽會,許多影視劇也在古寨選外景拍攝地,由此贏得了廣泛贊譽,被稱為“南盤江畔的藝術(shù)奇葩”。
說說“布依八音”
“布依八音”主要流傳在南盤江流域,是早年由中原傳入的樂府樂,在以后流傳的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在原曲調(diào)中加入說詞和唱詞,形成了唱段,當然,這些說詞和唱詞都是用的布依話。在經(jīng)歷了器樂曲、表演唱(有些專家稱小演唱)兩個形態(tài)的發(fā)展以后,“布依八音”又迎來了她發(fā)展的第三個形態(tài):“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與表演唱不同。表演唱是根據(jù)演唱環(huán)境需要,說唱些祝?;蚣樵?。而八音坐唱則不同。據(jù)清代《清稗類鈔》一書所述:“八音者,以彈唱為營業(yè)之一種,所唱有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這也就是說八音坐唱所唱的是戲曲本子,里面有不同的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又不化妝,不是戲劇,似帶器樂伴奏的評書。難怪文化部把它列入“曲藝類”,為“布依曲藝”,又因為八音坐唱是坐在板凳上唱,因此,又有人叫它“板凳戲”。
就在八音坐唱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又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悄然而生,這就是布依戲,它產(chǎn)生于清初,是在“八音坐唱”的基礎(chǔ)上衍化發(fā)展而成的。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專用的服裝,而這些恰恰是“八音坐唱”所沒有的。由此看來,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異處,這也就成就了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藝術(shù)。
由純器樂曲依次發(fā)展為表演唱,再發(fā)展為八音坐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tài)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tài)并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至今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
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周秦時期,后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的“八音”,現(xiàn)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據(jù)老人告訴我,當?shù)亓鱾髦@么一種說法,就是當年部落首領(lǐng)進京朝貢,中央王朝賞賜的是一支完整的樂隊,但是由于旅途道路艱險,環(huán)境惡劣,北方來的樂人很不適應,一路上死的死、病的病,最后只有8個樂人到達目的地,正好他們8個人每人操司一件樂器,就是前面說的那8種。
但據(jù)專家考證,早年的布依八音演奏有幾十種樂器,三弦、嗩吶、勒尤、勒朗、木葉等也常見,只是那8種相對用得更多一些罷了。
史料記載,“八音”出于皇家,地位尊貴,至今還有地區(qū)保留在演奏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禮拜、請出樂器等的習俗。
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吳天義
每到一個地方結(jié)識當?shù)氐拿耖g藝人是我的夙愿,吳天義,就是布依八音坐唱傳承人,1953年出生于興義市則戎鄉(xiāng)平寨村,初中文化程度,1962年開始拜師學習布依八音技藝。
在現(xiàn)場,吳天義操牛骨胡演奏,和其堂弟吳天平既是演奏八音技藝的高手,又是制作八音演奏樂器的名師。在當?shù)貢硌莅艘舻娜瞬簧?,而會制作樂器,技藝又很高超的卻只有吳氏兄弟等幾人。
據(jù)吳氏兄弟介紹,他們的祖輩從安龍布依族聚居區(qū)遷至這里。他們世代流傳的八音可能傳自安龍馬鞍營一帶。由于布依族沒有文字,在傳授過程中只能口傳心授。他們也只知道技藝為祖祖輩輩代代相傳,具體譜系因無詳細記載,已無從考證。吳天義的技藝傳自父輩吳尚叔(學藝時間1939年),再早就無從稽考了。
近年來,吳氏兄弟跟隨則戎鄉(xiāng)布依第一家表演隊在則戎鄉(xiāng)東峰林觀景臺進行接待演出數(shù)百場,慕名前去的中外游客,品著醇香的米酒,觀布依八音精彩的表演,嘗布依美食“八大碗”,無不被其濃濃的民族風情和八音美妙的旋律所陶醉。演出之余他們或在村子里教習弟子,或到鄰近村寨演出自娛自樂。
吳氏兄弟告訴我,做樂器要會校音,要手巧,還要有好眼力。一年可做10來套,一套有10多件。談起他們跟父輩吳尚叔學藝的經(jīng)歷很感慨:“那時看見他制作樂器覺得很新鮮,沒有刻意想學,只是偶爾幫他打打下手,找找他需要的材料,把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形狀等。直到后來,可能是他老人家覺得自己年齡大了,怕手藝失傳,才督促我們認真學習。其實制作樂器最重要的是要過定音這一關(guān)。他老人家也不多說,總叫我們自己去揣摸,自己去體會,他說這樣學得的東西才扎實。現(xiàn)在我們教徒弟也是這樣的,可惜現(xiàn)在想學的后生晚輩不多,特別是樂器制作技藝,學的人更是鳳毛麟角?!?/p>
“平心而論,說到八音的制作技藝,比我小幾歲的堂弟吳天平的技藝比我精湛得多。他做的樂器,造型獨特,工藝細致,音色也圓潤。廣西、云南等鄰近省份的愛好者,都經(jīng)常向他購買,有時一年可以賣出10來套?!眳翘炝x這個淳樸的布依漢子實誠地說。
繼而,吳天平說:“八音制作樂器都是就地取材,它濃縮了布依族智慧的結(jié)晶。像葫蘆琴、勒朗所用的葫蘆遍地都是,發(fā)音的哨子用麥草和蟲繭制成。制作大蟒胡、月琴等用的棕樹木、泡桐木、紅椿木等在布依族地區(qū)也不難找到,像制作牛角胡、牛骨胡所用的牛角(骨)就更不用說了。但在挑選材質(zhì)上還是要認真挑選,太嫩了的木材不好做,要上了一些年份的才好?!?/p>
吳氏兄弟作為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優(yōu)秀承傳者,其演奏水平和樂器制作技藝都是值得稱道的,兄弟吳天平還曾在黔西南州舉辦的“全州能工巧匠展”上榮獲一等獎,獲“黔西南能工巧匠”稱號。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