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殿堂 > 正文

趙媛媛: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來源:光明網 作者:于義海      2016-06-01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這耳熟能詳的歌詞來自安徽黃梅戲《天仙配》。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繁華大都市的KTV也常常響起這優(yōu)美的唱腔,雋永的唱詞。

  詩詞曲賦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四大瑰寶,其中之“曲”指的便是地方戲。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借之娛情怡興。從京畿重地到偏遠邊陲,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從國內到海外,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戲劇。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qū)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qū),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xiāng)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就有這一劇種生動的描述 “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上世紀50年代,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張云風等老一輩民族藝術家極大發(fā)展了黃梅戲的文學性、藝術性、唱腔和伴奏,使這一地方劇種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質的升華?!短煜膳洹?、《女駙馬》、《羅帕記》就是這一時期所產生的代表性作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馬蘭、黃新德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群體的活躍和一批舞臺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使黃梅戲在戲曲藝術整體面臨困境的時刻,獲得了上升的發(fā)展勢頭;20世紀末,黃梅戲藝術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創(chuàng)造了舞臺劇作、影視作品、音像制品、理論著作以及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全方位發(fā)展態(tài)勢。黃梅戲從鄉(xiāng)村草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終成為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外國友人譽稱黃梅戲為“中國的鄉(xiāng)村音樂”。

  黃梅戲--不僅是20世紀安徽藝術的奇葩,她應該成為21世紀安徽乃至世界藝術的瑰寶!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進步,人類對自身精神世界的關注決不會降低,物質的高度發(fā)達必將帶來人類對藝術等精神領域的更大關注和興趣,并將迎來自己歷史上的再一次輝煌時期。

  為此記者特地來到黃梅戲發(fā)祥地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劇團采訪了劇團黨支部書記、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趙媛媛女士。

 

  記者:你能談談自己成功的秘決?

  趙媛媛:黃梅戲作為一個民族藝術門類,從三打七唱,從田間地頭到城鎮(zhèn),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登上了藝術殿堂。我作為一名黃梅戲曲演員,從前輩們身上學習到了對這門藝術的摯愛和堅守。沒有他們堅持對藝術發(fā)展的執(zhí)著追求和耕耘,沒有他們堅守這份事業(yè)而承受的幾代人的清貧,就沒有今天的黃梅戲。同樣,由于受文化市場大環(huán)境的影響,多元文化的進入,以及娛樂理念的更新,戲劇的發(fā)展暫時處于一種低谷階段,我作為一名黃梅戲曲的傳承人更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能做到堅守和奮進,才能為黃梅戲這株藝術奇葩代代放出異彩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也是我熱愛黃梅藝術的原因 。

  記者:為什么會對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戲曲情有獨鐘?

  趙媛媛:黃梅戲自發(fā)源以來,一直以它的音樂唯美,朗朗上口且又委婉傳情而深受觀眾喜愛。黃梅戲的故鄉(xiāng)安慶,歷史文化厚重,在這塊土地上蘊玉和滋養(yǎng)了黃梅戲的靈秀,龍山鳳水,更是深透著濃郁的草根情結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黃梅戲的劇情大多是為根生于民眾之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創(chuàng)作的,所以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愛。生長在黃梅戲故鄉(xiāng)的我,更是耳儒目染、情有獨鐘。特別是在我十四歲那年就成為了一名黃梅戲曲專業(yè)演員,我實現了我的光榮與夢想,一路走來,鮮花滿懷,這就是我最亮麗的人生價值。

  記者:您對現在安徽黃梅戲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怎么看?

  趙媛媛:黃梅戲的發(fā)展應該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更是一浪高一浪。這是歷史的必然發(fā)展。這些年在黃梅戲的舞臺上也顯現了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如:《徽州女人》、《孔雀東飛》、《柳暗花明》、《為奴隸的母親》、《六尺巷》、《徐錫麟》等等,這些作品也是在以往黃梅戲發(fā)展的過程中引領了黃梅戲的發(fā)展方向,因此,我認為黃梅戲的發(fā)展應該還是有市場的。在二十一世紀,在新的文化的要求下,如何著力打造精品,創(chuàng)作出觀眾喜歡藝術作品,積極的開拓演出市場,下大力培養(yǎng)黃梅戲的后繼人才,著力維護和培養(yǎng)黃梅戲的觀眾群體!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取其它劇種藝術文化的精華,力求在發(fā)展中求真務實,使得黃梅戲發(fā)展之路走得健康平穩(wěn)!

  記者:請您談談安慶黃梅戲劇團未來幾年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發(fā)展方向?

  趙媛媛:黃梅戲同其他任何門類一樣,要與時俱進,這是不爭的事實。黃梅戲己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個人認為在未來的黃梅戲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還是要堅守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的道路,既堅守劇種特色和地域文化,又不斷吸取其他更多更好的藝術元素增添張力和厚重,不斷廣納人才,改革創(chuàng)新,擴大影響,以黃梅戲的藝術魅力征服觀眾。

  記者:黃梅戲會不會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呢?

  趙媛媛:安徽黃梅戲學校就做座落在安慶,它有著五十年的光輝歷史,特別是國家對民族文化大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一系列的指示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黃梅戲曲的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我做為黃梅戲的傳承人也加入這支培養(yǎng)人材的隊伍,努力做到把所學知識和經驗無私的傳授給學生,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對待事業(yè),并把黨和國家的倍至關懷做為永遠的前進動力,積極聯合社會各界,廣泛爭取支持,多渠道擴大招生范圍,使黃梅戲的人才培養(yǎng)后繼有人。

  記者:您看未來的黃梅戲表演形式將是現何種狀態(tài)?

  趙媛媛:百家爭嗚,百花齊放。把傳統(tǒng)劇目和家喻戶曉的精典唱段用新的表演手法進行藝術加工,并對一些歷史題材進行挖掘創(chuàng)作。積極利用黃梅戲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本著“先進的文化鼓舞人”這一宗旨,多創(chuàng)作一些符合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精品力作,讓黃梅戲曲飄香萬里。

  記者:您能談談自己對黃梅戲的明天有什么憧憬嗎?

  趙媛媛:我們贊美黃梅戲!過去半個多世紀,奠定了它的壯麗和輝煌。新的世紀,黃梅戲帶給我們的是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將不懈的努力,積極開拓文化市場,走發(fā)展的道路,以作品和藝術表現力贏得大家的喜愛。

  采訪結束時,趙媛媛愉快地與我合影留念,我們一起走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的大門口。這樣一位1966年出生的藝術家對自己的藝術成果有著青春的熱情,甚至不計代價的堅持,還是讓人有些感動的。其實在這樣的年代,戲曲藝術早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了。

  趙媛媛她就象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不斷的采花釀蜜;更象天間的一位仙女,始終把黃梅戲藝術播向人間。在此,我衷心祝福她,青春永遠美麗,藝術普照人間,事業(yè)蒸蒸日上,風采永遠迷人。

  趙媛媛藝術簡歷

  趙媛媛,1966年10出生。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研究生學歷。安徽省黃梅戲學校副校長,安徽省人大代表,安慶市政協常委,安徽省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安慶市戲曲家協會副主席,安徽黃梅戲基金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第十六屆黨代會代表,曾榮獲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安慶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津貼,政府津貼。2004年度榮獲中國二十一界戲劇節(jié)“梅花獎”,2004年榮獲“安徽省五四青年獎章”,2006年榮獲安徽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07年獲安徽省“六個一批拔尖人才”稱號,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傳承人稱號。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