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我國第一次承辦的國際草地草原學術大會在呼和浩特隆重召開,這也是國際草地學會與國際草原學會兩大國際組織首次聯(lián)合開會。7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49名代表和584名國內代表到會,全世界草業(yè)方面的科學家看到了中國作為第二大草原國的實力。
王堃作為中國草學會秘書長、大會組委會成員,他的出色表現和卓越工作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稱贊。正是他的努力,會址選在了他的家鄉(xiāng)內蒙古。直到現在,世界各地的草業(yè)科學家爭相與自治區(qū)政府或者專家聯(lián)系,開展合作。
王堃1962年出生于赤峰市寧城縣忙農鄉(xiāng)石橋子村,父親是當地鄉(xiāng)里的干部,母親是家庭婦女。1985年從內蒙古農牧學院草原系草原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河北北方學院工作,后來又到南京農業(yè)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中國農業(yè)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及從事博士后研究,從此,他便開始了幾十年的草業(yè)科學研究與探索生涯。
如今,王堃是中國農業(yè)大學草地資源與生態(tài)方向的學術帶頭人,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草地生態(tài)學、恢復生態(tài)學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在農牧交錯帶、牧草產業(yè)化、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等方面也有較深入的研究。同時,已著手開展牧草分子生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
王堃是一個認真讀大自然文章的人,正如他最喜歡的人生格言是“山川有形皆詩話,草原無字盡文章”一樣。
從厭惡到癡迷
王堃無怨無悔的草原研究生涯,還得從他對草原科學的一段心路歷程說起。
1981年,王堃被內蒙古農牧學院草原專業(yè)錄取。這并非他鐘情的專業(yè),而是服從分配后的調整。他從小酷愛文學,最大的愿望就是當一名作家。高考時他的語文成績在昭烏達盟(現赤峰市)名列前茅,剛入校不久,就在呼和浩特市的7所高校聯(lián)合舉辦的“我們這一代”征文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剛進大學校園,王堃就陷入了深深的彷徨和迷茫之中。他對所學專業(yè)根本不感興趣,常常一個人跑去電影院看電影,甚至想到退學,以至于這學期有一門課程還掛了科。當他寒假回到家鄉(xiāng),看到不辭辛勞并為他感到驕傲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時,他為自己在校的表現深深自責,覺得沒有理由也不應該這樣消沉下去。
第二學期在大青山小井溝的野外實習,富象乾、王朝品幾位老師在植物分類領域知識之淵博讓他感嘆不已,從此才對草原植物研究有了一些興趣,漸漸成了圖書館和實驗室“常駐人員”。
當學校組織學生草原野外調查實習時,在親身接觸到草原的一瞬間,王堃既被草原的廣袤和壯美所吸引,也為草原退化的狀況所驚詫。他深感草原生態(tài)關乎國計民生,也清楚地認識到草原科技工作者肩負的責任。
恢復河北壩上草原
王堃從河北壩上草原考察開始,一頭扎進草原,一干就是30多年。
1985年,王堃第一次到河北壩上草原考察,他被當時草原退化的現狀驚呆了,這哪里是草原,分明就是荒漠!退化草地生態(tài)恢復重建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他望著這幾近不毛之地的退化草原,暗下決心一定要去啃這塊硬骨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采取圍欄禁牧、休牧措施,以應對不斷加大的草原“沙化、退化、鹽堿化”問題。
王堃?guī)ьI的團隊用多年的研究實踐,從退化草地形成機理和恢復理論入手,分析了草地圍欄禁牧后的植被變化,提出了植被恢復指數及計算模型,利用該模型對內蒙古巴林右旗和河北壩上圍欄草地進行實證,表明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草原的解牧時間分別為2—3、3—5、5—8和大于10年以上,與實際情況較吻合。該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次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解牧時間進行量化,為國家制定草地保護與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世紀末,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還多處于起步階段,加之我國氣候迥異,草地類型復雜,科研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王堃?guī)ьI他的團隊開展了全面的探索,以水、土、氣、生為主線,開展土壤修復、草地補播、禁牧休閑、劃區(qū)輪牧等多項措施。結合承擔的國家973課題、863項目、自然基金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取得多項技術成果和專利。
2000年1月,中國農業(yè)大學草業(yè)科學研究站在河北沽源縣蘇魯灘草原成立,已經成為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的王堃,是第一批進站的專家,他把這里當成自己的研究站點。一頂帳篷搭在荒郊野外,沒水沒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圍繞農牧交錯帶草地農田界面研究,他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艱苦的探索換來了豐收的喜悅。本世紀初,他獨著的《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和《草地植被恢復技術》出版了,這是國內關于草地生態(tài)恢復方面的第一本專著。
2005年7月,該研究站被確定為“農業(yè)部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野外實驗站”;同年10月,被科技部批準為“河北沽源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這是國家首批批準的36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一,也是中國農業(yè)大學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野外站。王堃被任命為該站站長。標志著我國農牧交錯帶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多年研究基礎上,王堃提出了以土壤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復理論,2013年受邀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論壇上作了題為“北方農牧交錯‘生態(tài)裂谷’形成及修復途徑”,受到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草原退化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它是多因素造成的系統(tǒng)復雜問題。而以往的退化草地恢復多注重于植物改良,王堃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fā)現土壤是生態(tài)恢復的關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改良土壤——增加植被——綜合管理”的人工促進修復理論技術體系。20多年了,不管風吹雨打,不論職務變遷,他一門心思地盯著這片草地,細心琢磨,反復試驗,終于探索出了適合我國干旱草原生態(tài)恢復的有效途徑。如今這片草原已經呈現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天上百鳥歌唱,地面蘑菇圈散布,夏季的金蓮蜂飛蝶舞、泉水奔涌、風光無限。這是國內草地植被成功恢復的典范。
子承父業(yè)
從松嫩平原到青藏高原,從南方草山草坡到云貴高原,從蒙古草原到黃土高原,從渤海之濱到新疆天山,可以說他的足跡幾乎遍及祖國山川草原。國外他參觀考察了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蒙古等草原,對世界草原也有了一個框架的了解。幾十年的學術積淀,讓它成長為國內草學界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草業(yè)科學家。
他始終高度關注草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盀槿艘故帲鍪马氄J真,科學求甚解,勤奮貴如金”是他的治學格言。2006年在中國農業(yè)大學首屆十大魅力教師評選中,他榜上有名,他曾多次說過這是他人生多項獎勵中分量最重的一個榮譽。迄今為止,他共培養(yǎng)碩士、博士、博士后70余名。
是偶然,也是必然,王堃對草業(yè)人才的關注,對草原的熱愛,影響了女兒王藝萌,她從小就對生物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識別植物是她的專長,被同學們稱為“小植物分類學家”。2006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按當年的高考成績她完全可以上一所國內著名的綜合大學,但是她卻選擇了中國農業(yè)大學草業(yè)科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農學院全額資助的碩士研究生,師從Rawey教授和白玉光教授,2014年碩士答辯以后,她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婉謝了導師讓她繼續(xù)攻博的好意,成功應聘了加拿大農業(yè)部種子科學研究中心,她要先去實踐中摔打幾年再回來讀書。每每談到這些,王堃的眉宇間總流露出一種欣慰的神態(tài)。
王堃,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出生于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忙農鄉(xiāng)。曾任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現任國家草地生態(tài)野外站站長、農業(yè)部重點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野外站站長、國家高校重大農業(yè)科技推廣體系項目首席專家(2015—2020)。兼任中國科協(xié)委員、農業(yè)部畜牧業(yè)專家組成員、中國草學會秘書長、中日韓國際草地論壇執(zhí)行秘書長。是我國草地生態(tài)學領域學科帶頭人。
【責任編輯:難再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