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它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我們不應該只坐在教室里學琴,還應該深入到民間藝人生活的地方,體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感受他們的琴聲所傳達的內容?!薄R·寶力高
齊·寶力高的藝術人生從未離開過馬頭琴。
黃昏,晚霞慢慢染紅了草原,牧人們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愛的馬頭琴,圓潤、渾厚的琴聲像在訴說草原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
馬頭琴音色柔和、蒼涼深厚,其濃郁的草原韻味如今越來越多的受到民眾的喜愛,也越來越廣泛的走進校園,走上舞臺,走到群眾中……
馬頭琴,是蒙古族民間特有的拉弦樂器。木制琴身,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因在琴桿的頂上雕著一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馬頭琴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
齊·寶力高說:“我這一輩子只為了三個字,那就是—馬頭琴。”
齊·寶力高和英國學生大衛(wèi)在一起(資料圖片)。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頭琴又稱為潮爾、莫林胡爾、伊克克利、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是一種蒙古族常用的弓弦樂器,由于通常在琴首雕有馬頭造型而得名,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南宋詩人的文章以及《金史》中均有奚琴的記載。宋朝詩人歐陽修的詩詞中寫道:“奚琴本出奚人樂、奚虜彈之雙淚落”。這種琴的共鳴箱是勺形的,所以蒙古語叫法“奚那根胡爾”(勺琴)?!睹晒琶厥贰贰饵S金史》《元史》《清史稿》中都有關于潮爾和胡爾的記載。從古至今,無論名稱和形狀有何差異,但它們有兩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兩撮馬尾琴弦,每撮琴弦都由數十根馬尾組成;琴弓與琴體是分離的。
齊·寶力高譜寫樂曲。
說起馬頭琴的傳承和發(fā)揚,離不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寶力高。
齊·寶力高1944年出生于科爾沁草原,大自然的人杰地靈,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讓齊·寶力高被遠近鄉(xiāng)親們譽為會拉四胡、會唱好來寶的小“ 胡爾齊”。1957年,13歲的齊·寶力高走進了原內蒙古歌舞團,師從著名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1926—1967),任樂隊演奏員,成為建國后國內第一位蒙古族青年馬頭琴演奏家,并多次在全國、全區(qū)的各級各類文藝匯演中獲獎。在從事馬頭琴藝術創(chuàng)作的60余年里,他改革傳統(tǒng)馬頭琴,創(chuàng)下多個第一:創(chuàng)作了馬頭琴史上第一首齊奏曲目《鄂爾多斯高原》;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蒙漢雙語馬頭琴演奏法;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馬頭琴樂團;帶著鐘愛的馬頭琴走向維也納金色大廳,讓悠揚的琴聲穿越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傳遍世界的角落,齊·寶力高成為馬頭琴的一代宗師。
巴林右旗大板一中,專門開設馬頭琴課程,馬頭琴教室內掛著近50個馬頭琴。 攝影/白雪攝
馬頭琴越來越來越受青年人喜歡。
烏蘭牧騎下基層演出保留曲目馬頭琴演奏。
齊·寶力高說:“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土生土長的環(huán)境,我們不應該只坐在教室里學琴,還應該深入到民間藝人生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感受他們用琴聲所傳達的內容?!彼哪胤Q自己是“社會音樂學院”的學生。幾十年來,他為眾多馬頭琴愛好者授課,培養(yǎng)了6000余名來自世界各國愛好馬頭琴藝術的學生。他這樣解釋自己推廣馬頭琴的動力:“馬頭琴是蒙古族現存為數不多的比較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熱愛我的民族,所以要全力弘揚民族文化,讓悠揚的馬頭琴聲飄向世界,飄得更遠?!保ㄍɡ拢?/p>
【責任編輯: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