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朱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自小,他無論是騎馬射箭,還是舞文弄墨,都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但怎奈,他在一眾兄弟中排行第四,且不是皇后所出。如此一來,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真是兩邊都不靠。
如果,太祖皇帝朱元璋愿意推行能者居之的皇位繼承人制度,那他或許還有幾分勝算。但偏偏朱元璋一直以來,都堅持只有立嫡或者立長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保證自己辛苦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能千秋萬世。
如此一來,燕王雖自認為才干并不遜色于自己的幾位兄長,但也明白,自己幾乎沒有繼承大位的希望,畢竟,即使按年齡來算,也輪不上自己。此外,太祖皇帝也剛好看出這個兒子并非池中之物,如不加以約束,他日恐怕會引發(fā)同室操戈的悲劇。因此,在多番斟酌后,他將這個兒子派到當(dāng)時軍事重鎮(zhèn)北平。
當(dāng)然,他將燕王派到北平,并不僅僅只是為了避免他們兄弟之間,因為皇位爭奪引發(fā)戰(zhàn)亂。畢竟,能夠開創(chuàng)一個王朝的人,他的眼界和格局又怎會只有這么一點呢?事實上,太祖皇帝之所以將朱棣的封地選在北平,主要還是因為他知道這個兒子是一個有手腕、有能力的人。
而此時的太祖皇帝,恰恰需要借助他的這種手腕和能力,來收回那些盤踞在北平老臣手中的兵權(quán)。
作為一個以武開國的皇帝,他非常明白兵權(quán)的重要性。
曾經(jīng),為了安撫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他將手中的兵權(quán)都分了出去。但是,年齡越大的人疑心病就越重,到了晚年,他漸漸開始對這種功臣掌握國家大部分軍隊的情況感到不安。他害怕這些功高震主的老臣,會利用手中的兵權(quán)來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他迫切想要收回這些人手中的權(quán)力。
當(dāng)然,他也不可能憑借一人之力,將整個國家的大權(quán)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恰恰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們都已經(jīng)成長起來,可以獨當(dāng)一面了。但只要是人,總會分個遠近親疏,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兒子總比外人可靠,算計了一輩子的太祖皇帝同樣不能免俗。
因此,他產(chǎn)生了:讓兒子們執(zhí)掌軍權(quán),鎮(zhèn)守四方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美好,皇位將來會傳給老實忠厚的長子,所以,他已經(jīng)致力于將其培養(yǎng)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家掌舵人。而其他兒子則著重培養(yǎng)他們行軍打仗的能力,將其培養(yǎng)成一名合格的將軍之后,便授予他們親王的爵位。
此后,再將他們安置到各個軍事重地,賦予他們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責(zé)任。這樣一來,兄弟幾人各司其職,又何愁國家不能長治久安。
他的設(shè)想確實很美好,但是,理想和現(xiàn)實總歸是有差距的,生于皇家的人又有誰不想那九五之尊的位置呢?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饰恢挥幸粋€,但是,皇帝的兒子卻有無數(shù)個。在兄弟幾人各項能力不相伯仲之時,他們或許還能勉強按捺住自己的野心,去輔佐前任皇帝選定的繼承人。但怎奈世事難料,太子朱標(biāo)還未正式登基,便英年早逝。而此時的太祖皇帝,也做出了一個并不明智的決定,那就是跳過自己的兒子,選擇了自己的嫡長孫,即:太子的兒子朱允炆,作為新一任的皇位繼承人。
自我國夏朝時期,便開始了“父傳子”的皇位傳承模式,哪有皇子健在就越過他們選立皇長孫為新一任皇位繼承人的規(guī)矩呢?若太祖皇帝的幾個兒子都是草包,那么,他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倒沒什么可非議的??墒牵聦崊s偏偏是這些皇子不但不笨不傻,還個個能力出眾。由此,太祖皇帝的這一決定,可謂是在眾位皇子心中都埋下了怨懟的種子。
而且,在那個將“百善孝為先”奉為金科玉律的時代,他們當(dāng)然不能怨恨自己的父皇。如此一來,撿了個大便宜的建文帝,自然成了眾位王爺首要的怨恨對象。更何況,明知自己已經(jīng)是眾位王爺火力集中的對象,可是,建文帝做事仍舊是一點也不低調(diào)。當(dāng)政之后,他大刀闊斧地開始了削藩。
單單從這兩個字上,想必大家也不難猜出削藩是什么意思?
所謂削藩,就是通過一系列手段消減藩王勢力。當(dāng)然,想要有效地削減藩王手中的勢力,首當(dāng)其沖的便是要消弱他們手中的軍權(quán)。沒有了軍權(quán)之后,這些藩王可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一樣,再也翻不出什么大浪了。眼見著建文帝來勢洶洶,這些藩王當(dāng)然不會坐以待斃。
這時,早已對中央有諸多不滿的朱棣,率先舉起了反抗的大旗,他宣稱:“新帝之所以會大力打擊藩王,是因為受到了小人的蠱惑。而自己此次出兵,正是為了鏟除君王身邊的奸佞小人,重新使國家政治恢復(fù)清明?!闭嬲漠?dāng)權(quán)者自然不會采信他的這一套說辭。
但是,他提出的這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論,卻贏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而這,也相當(dāng)于他為自己之后謀朝篡位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借口。我們姑且不論其過程如何,總之,最終的結(jié)果是他成功了。他不但成功的將自己的侄子拉下了皇位,還借此機會順理成章地接過了其手中的江山。
雖然,成功奪取了政權(quán),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江山來路不正。作為一個通過非正當(dāng)手段取得皇位的帝王,關(guān)于自己所居住的這座皇宮,以及許多其它原本只由皇帝一人所知的皇室秘辛,他是不知道的。他不知道哪有密道,也不知道哪有暗房。
在別人的地盤上哪能住得踏實呢?
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會不會哪天有人突然冒出來行刺自己。何況此時建文帝生死不明,誰也不知道此時的皇宮之中,會不會依舊隱藏著此人的殘余勢力。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朱棣自然在這座皇宮中生活得是提心吊膽。正所謂,“窮則思變”,當(dāng)人陷入某種困境的時候,自然會想方設(shè)法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金陵讓他感覺渾身不自在,他自然愈加懷念自己的大本營北平。中國人大多都有故土難離的情懷,古人更是如此。成祖皇帝朱棣雖然生在南京,長在南京,但成年之后的他,卻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北平,因此,對于他來說,北平更像自己的故鄉(xiāng)。
更何況,他的千秋大業(yè)也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用那個時期的話來說,此地也算得上是龍興之地。因此,成祖皇帝自然對它十分看重,更何況,北平處在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絕佳地理位置。四面環(huán)繞的群山為其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與此同時,它又是連通東北三省的重要門戶。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地位來說,北平都非常適合作為明朝的國都。
在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成祖皇帝難免動了遷都的心思。
當(dāng)然,在任何一個朝代,想要更改一個國家的首都,都不是一件小事。從小的方面來說,國家都城的變動,難免會引起國家經(jīng)濟政治中心的遷移。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國家變換都城,甚至,有可能會影響這個國家的國運,從而,動搖國本。因此,這件事實施起來自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
這其中,朝中大臣的反對,我們姑且不論。畢竟,有句話是“吃誰的飯,服誰的管”,作為一群給皇帝打工的人,這群大臣自然不敢太過得罪自己的老板。因此,遷不遷都,最終,還是要由皇帝來決定??墒牵傩辗矫婢蜎]有那么好處理了。
雖說,皇帝的話就是圣旨,他的子民必須無條件遵從。但是,這句話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并非如此。成祖皇帝想要遷都,當(dāng)然,不能僅僅是自己帶著一幫大臣將朝廷的辦事機構(gòu)遷到北平,就算完事了。沒有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搞不上去,那首都的繁華氣象又從何而來呢?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他強制下令讓許多江南的富商,以及經(jīng)驗豐富的農(nóng)民和各種手工業(yè)者,隨同自己一起遷到北京。
對于這些商人而言,他們當(dāng)然不愿意離開富庶的江南,到貧瘠的北平去。畢竟,越是繁華的地方,越好賺錢。而對于那些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來說,他們這一去不僅意味著自己要遠離故土、拋家舍業(yè),而且,一切還得重頭開始。
此外,諾大一個朝廷搬到了北平,隨之而去的官員及其家屬們吃喝的糧食,以及各種生活器具從哪里來呢?最終,這所有的一切還是要依靠繁華富庶的江南。但是,這兩個地方相距甚遠,一路上的運輸又成為了一個大問題。當(dāng)然,針對這一難題朝廷也拿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再次開通淤堵的運河。
可是,運河是說開就能開的嗎?開通這條運河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又從哪里來呢?當(dāng)然,人力可以從全國各地征集,可所需要的錢卻會再次分攤到江南百姓的身上。所以,從以上的種種聯(lián)系中,我們不難看出,此次遷都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還給江南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dān)。
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百姓為何會對此次遷都行為怨聲載道了。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yán)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guī)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guī)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yīng)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shè)六部等中央機構(gòu),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責(zé)任編輯: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