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博覽 > 正文

許會英:清宮唐卡裝裱技藝唯一傳承人

來源:正北方網(wǎng) 作者:      2018-10-13

 

  許會英正在裁剪下料

 

    裝裱好的唐卡

  許會英是唐卡裝裱技藝自治區(qū)級傳承人,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名掌握清宮唐卡裝裱技藝的藝人。清宮唐卡裝裱技藝成熟于清乾隆年間,由清宮造辦處的技師創(chuàng)制,民國時期流入民間。許會英經(jīng)過家族六代人的傳承,掌握了這門繁復的手工技藝。如今,由于這門手藝學起來費時費力,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挖掘和搶救這門藝術(shù)迫在眉睫。

    9大項108道小工序

  9月20日,在烏海市文化街東頭許會英的“韻悟齋”,記者見到了這位中國唯一掌握清宮唐卡裝裱技藝的藝人。在桌子上,擺放著銅黃色剪子、針線和尺子、還有各色的彩綢。為了讓記者親眼看看清宮唐卡裝裱的程序,許會英專門準備了一個印刷品唐卡用來展示。

  只見許會英在唐卡的底邊上襯了一條三四厘米寬的彩綢,翻過來縫制,手腕揚起優(yōu)雅的曲線,一條筆直的縫紉線就出來了。這是手工裝裱唐卡的最初步驟。整幅唐卡都要用手工一針一線地縫制。這樣一幅唐卡全手工裝裱下來至少需要10天的時間。

  唐卡裝裱是指在唐卡四周按一定比例縫制絲絹或彩色錦緞、佛簾、軸頭、飛燕等,這種手工技藝使唐卡既便于卷存、懸掛和攜帶,又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與審美價值。許會英的清宮唐卡裝裱工藝復雜,她將其歸結(jié)為材料選配、量裁美龍、裁剪材料、褙襯材料、鑲裝縫合、裱褙后襯、安天地桿、裝鑲飾品、平整查驗這9大項工藝。

  清宮唐卡裝裱所用的材料,一般為絲綢、錦緞、綾子等面料。材料選配要根據(jù)唐卡畫芯(也稱為美龍)的顏色、大小、圖案等對材料的顏色進行搭配,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顏色搭配的和諧與否,直接決定唐卡的整體效果與美觀程度。

  根據(jù)美龍下料是裝裱程序中最難的一步。計算的數(shù)字必須十分精準,否則后面的工序難以展開。因此,技師不僅需高超的技藝,還要具備一定的數(shù)字理論功底。

  這9大項工藝還包含著108道小工序,而如今著108道小工序的具體名稱,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

    一輩子“玩刀”的女藝人

  許會英出生于1967年,1986年參加工作,最初在烏海市海勃灣區(qū)從事婦幼醫(yī)師工作。1999年末,她離開原單位,到烏海市青少年宮擔任校醫(yī)。雖然十幾年一直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但許會英最感興趣的還是古書字畫。小的時候家里經(jīng)濟條件有限,沒有機會真正接觸藝術(shù),但許會英一直都沒有放棄,在工作之余琢磨這些愛好,有時在學校還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手工。

  2008年,許會英放棄了從事近20多年的醫(yī)療與教育崗位,開始了裱畫的藝術(shù)生涯。說起裱畫,許會英可是有著世代家傳的手藝。姥姥和媽媽都有著一手裁剪的好手藝,會做衣服,也會裝裱唐卡。

  耳濡目染,許會英從10歲就開始學習裝裱唐卡,16歲時就已全面掌握清宮唐卡裝裱技藝,可獨立完成一整幅唐卡的裝裱。至今她已為全國各地佛教信徒及收藏家們裱制手工皇宮工藝唐卡近2000幅?,F(xiàn)在,青海塔爾寺、北京雍和宮都存有她的作品。

  許會英對記者說:“我這一輩子都在與刀打交道,小的時候玩鉛筆刀,參加工作后玩手術(shù)刀,業(yè)余時間玩剪刀,現(xiàn)在又玩起了裁紙刀?!?/p>

    從清宮造辦處 流傳下來的技藝

  許會英的這門手藝,可上溯到六代以前。清宮唐卡裝裱技藝創(chuàng)建于清代宮廷,在乾隆年間,技藝達到頂峰。在清代宮廷中,唐卡的裝裱由造辦處制作。其中燈裁作、成衣作、匣裱作等擔任唐卡畫芯的裝裱工作。許會英這一脈的技藝傳承,第一代傳人和第二代傳人都曾在清宮造辦處做過技師。

  到了民國年間,第三代傳承人于侯氏回到家鄉(xiāng)河北。清宮唐卡裝裱技藝由此流傳到民間。從清宮走出的唐卡裝裱技師,原本分為3個支系,但是由于歷史的顛沛流離,其他兩個支系的后人都改了行,只有許會英家的這支保定支系傳承下來。

  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曾為三代傳承人于侯氏題書:“玉手裱出菩提錦,金針縫成方寸禪”。愛新覺羅·溥杰為四代傳承人于艷萍題書:“皇宮唐卡縫裱世家”。 可見,這一家族裝裱的唐卡制作水平之高。

  1958年,許會英的外婆于艷萍(第四代傳承人)隨女兒李文秀(第五代傳承人、許會英的母親)、女婿來到內(nèi)蒙古。李文秀一家先來到包頭市石拐區(qū)。歷史上包頭市召廟文化繁榮,石拐區(qū)有著“小布達拉宮”之稱的五當召,因此民間的唐卡收藏較多。于艷萍和女兒李文秀的手藝也有了用武之地。

  改革開放以前,于艷萍與李文秀在家中從事縫制衣服的工作,偶爾會裝裱唐卡。但在特殊歷史時期,唐卡藝術(shù)遭到嚴重毀壞,清宮唐卡裝裱技藝處于停滯狀態(tài)。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許會英的父親因工作原因來到烏海,一家人也舉家搬遷至此。許會英從小就喜歡畫畫和裝裱,10歲開始學習,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字畫的裝裱,逐漸掌握了這門復雜的技藝。

    瀕臨失傳的危機

  清宮唐卡裝裱技藝, 是家族內(nèi)傳女兒的一套技藝。許會英家族靠母系傳承,每代只有一個學習者。如今,許會英能夠嫻熟的完成一幅唐卡的裝裱,卻難以完整說出每道工序的名稱。

  許會英的丈夫王志剛對清宮唐卡裝裱技藝的歷史頗感興趣,他在與外婆于艷萍聊天時,了解了很多裝裱技藝方面口頭傳下來的說法。那108道小工序,是從祖上一直留下來的說法,并沒有相關的文獻資料記載。缺乏學理性闡述,這也是該項技藝面臨的一大困境。多年來王志剛與妻子一起積極探索、挖掘與整理這108道工序。

  王志剛和許會英曾多次到尼泊爾、青海熱貢、北京等地與唐卡繪畫大師和裝裱技師交流學習,制定各道工藝流程與標準。2013年,唐卡裝裱技藝被列為第四批自治區(qū)級非遺項目,之后許會英成為自治區(qū)唯一一名級唐卡裝裱技藝傳承人。

  王志剛不無憂慮地說:“清宮唐卡裝裱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它技藝的珍貴、傳承譜系的明晰以及學習的艱難。由于清宮唐卡裝裱屬于難度極大的裝裱技藝,工序復雜,所以從事該裝裱的技藝人員必須掌握滿旗服飾技法、字畫裝裱技法以及唐卡繪畫技法才能完成清宮唐卡精湛的裝裱。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清宮唐卡裝裱技師需要用幾年時間。當今社會潛心學藝的人極少,因此面臨人才不濟的困境?!?/p>

  從2008年起到現(xiàn)在,第六代傳承人許會英先后收了20多個學徒,但遺憾的是目前只有一人能夠完成最基本的唐卡裝裱程序。為了讓清宮唐卡裝裱技藝得以傳承,明年元旦到春節(jié)之前,許會英和王志剛想要辦一個正式的拜師儀式,從跟著許會英斷斷續(xù)續(xù)學過些手藝的年輕人中選出幾個悟性高的,系統(tǒng)地授予他們技藝,以挽救這門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技藝。

  原文鏈接:https://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2616082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