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文史博覽 > 正文

40個中國家庭閱讀簡史:時間帶走一切,讀書帶走時間

來源:鳳凰讀書 作者:      2018-04-24

 

  上周末,北京下雨,一場讀書會的觀眾依然很多。提問環(huán)節(jié),一位奶奶站起來,她說這讀書會,是女兒給她報名的,她在女兒3歲時就教詩歌。如今她到北京來,幫女兒帶不到2歲的外孫,想問蒙曼老師,有沒有哪些更好的辦法對小孩子進行詩歌、閱讀啟蒙。

  蒙曼老師隨即說,“ 我們總在想教育,其實不一定是做老師傳承下來。反而是中國人自己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承載文化特別重要的力量。自己家庭的教育,才是很多文化傳承的之地,”

  現(xiàn)場響起掌聲,給這位姥姥,也給這句話。

  △

  適逢世界讀書日,作為讀書公號,往常我們總會想著能在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好書。讀書君在想今年策劃的時候,剛好讀到了一篇文章,劉晨寫于2012年的《 搖擺與變遷——一個中國農(nóng)民家庭的閱讀變遷》(附在文末)。詳細記敘了他自己從小到大,家庭成員的閱讀情況。

  于是,上周向我們愛讀書的讀者們,征集他們的家庭閱讀史。

  我們征集到了上百條留言,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但凡能寫出來家庭閱讀史,不妨說是一個一個家庭里閃閃發(fā)光的記憶、天倫之樂的一種。

  一個有閱讀氛圍的家庭,不管是身處其中的大人,還是在這個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僅能在閱讀中得到優(yōu)雅和風(fēng)味。而且也因為那幾本書,有了一些看似“無用的美好”,讓我們彼此作為家人,有了更多親密的共振。

  就像活動中,那位奶奶的兩歲多的孫子。待他長大,即便那時姥姥已不在,但凡在家人的閑聊中,得知姥姥因為教他讀詩,大雨天專程去參加活動問專家,或許想起姥姥從最簡單的詩歌,從“鵝鵝鵝”開始啟蒙他的閱讀,一定能因此倍感溫暖和善意。

  今天是讀書日,我們選出了42個家庭的閱讀簡史。希望你也曾和家人,因為閱讀有自己的獨家記憶。也希望你能將這份快樂延續(xù)到未來的家庭。

  ————

  1

  《野性的呼喚》

  by杰克·倫敦 

  講述者:林和

  這是串聯(lián)了我們一家三代人的書。文革期間得到一本,饑渴地看起來。開篇的英文詩看不懂,就去找父親(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正在閱讀資本論的父親抬起頭來,慢悠悠地朗誦了一遍,然后翻譯給我聽。我收藏著一本,過幾年就會再讀一遍。女兒三四歲時我念給她聽,她也非常喜歡-后來特意在臺灣誠品書店挑選了一本送給她珍藏。閱讀是父母培養(yǎng)的。小時候,媽媽每晚會在油燈下給兄弟姐妹們讀一段西游記-那是一天當(dāng)最快樂的時刻!

  再后來,做中學(xué)校長的爸爸會在假期借很多書給我們看。給弟兄們借的是《西游記》《烈火金剛》,給我借《安徒生童話》。童話深深吸引了我。本來就愛幻想的我,這時候更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想象著大海、原野、村莊和城堡,憧憬著那個未知的大千世界這或許是我后來選擇學(xué)習(xí)藝術(shù)的啟蒙吧。閱讀給了我一生的動力和滋養(yǎng),也給了我非常多的享受和樂趣。如果沒有閱讀,我不會成為現(xiàn)在的我。我一直保持著每天都讀幾頁甚至是讀一本的習(xí)慣-圖書館長告訴我,自從我接受返聘來到這個學(xué)校以后,我的借閱量一直是全校教職工第一!女兒在閱讀方面比我走得更遠,觸及到我基本讀不懂的哲學(xué)等領(lǐng)域-她正在藝術(shù)之路上前行,閱讀定會給她源源不斷的補給。

  父親去世時,我們在他老人家的骨灰盒里放入了一只鋼筆一副眼鏡,姐姐說:爸爸天天要讀書,離不了它們……這就是我的家庭閱讀史。

  2

  《圍城》

  by 錢鐘書 

  講述人:一個大橙子

  小時候,媽媽為了培養(yǎng)我看書的習(xí)慣(同時不讓我看電視)她以身作則,只要在家有休閑時間就會選擇看書。她和我爸感情不好,屬于形式夫妻,她的床頭,永遠有一本《圍城》。

  小時候覺得此書晦澀難懂,頗為無聊,長大之后再讀,才知曉其中深意。而我個人來說,對自己影響最大同時也最喜歡的書是《追風(fēng)箏的人》,讀了幾次,每一次都無比震撼,淚流滿面。要懂得尊敬珍惜身邊的人,也要永遠善良。

  3

  《我的母親》

  by 老舍 

  講述人:王旭

  小時候,在農(nóng)村很難見到紙張,我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我有接觸書的機會。父親常拿回來一些報紙,有時候也有書,村里人來找去剪鞋樣子,或襯箱底。我總要挑選些喜愛的放起來。當(dāng)時我還不能讀通上面的文章。有一次父親拿一張上面有老舍的《我的母親》的報紙,在煤油燈下讀給我母親聽。當(dāng)讀到"母親的手始終微腫鮮紅著"時,父親和母親都哭了。我則不知如何。最后父親竟讀不下去,母親抽咽得雙手哆嗦。

  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讓我愛上文字。今天我才懂得老舍的感情,能和父親交流了,可是父親已去世九年了。我就是插在瓶子里的花,雖有香味,可沒了根。

  4

  《十粒金丹》

  by[清]蕭晶玉(存疑) 

  講述人:名字背過又忘記

  小時候家在農(nóng)村,家里書特別多,連放雜物的倉房里也有幾箱子的書。從學(xué)前班開始我就連蒙再猜的翻看那些書,大人從沒限制過我,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我都讀的津津有味。那時候我的很多同學(xué)家里,唯一的書就是課本,讓我覺得很奇怪??傆腥藖砦壹医钑?,包括學(xué)校里的老師。總有些書有去無回,所以有些書,就被藏到柜子里了。很多個家中無人的時候,我就把它們翻出來,找個安靜的角落,悠悠品讀。

  這些書的擁有者是我爸,我爸在當(dāng)時是個文學(xué)青年,辦農(nóng)民詩社,寫文章。農(nóng)閑時節(jié),總有一些人在我家談詩論文到深夜,那時經(jīng)常停電,我記憶里便存了一個個燭火茶香,詩意盎然的夜晚。

  家里不只我爸有藏書,我奶奶也有,家里有一個朱漆大柜,是奶奶的衣柜,柜子里有件奶奶的寶貝,一套《十粒金丹》的唱詞本,這套書奶奶平時不拿出來,但把故事講給我們聽了。我偷偷翻看過,繁體字豎排版,看得很費力。我家的閱讀史,應(yīng)該始于奶奶,奶奶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家貧,六歲失母,奶奶的父親意識到只有讀書認字才能不被人欺負,于是把奶奶送進了村學(xué)堂,是當(dāng)年學(xué)堂里唯一的女學(xué)生。聽我爸講,他的文學(xué)啟蒙,就是來自那套《十粒金丹》,我爸幼年有過數(shù)年逃荒經(jīng)歷,但奶奶一直帶著那套12本的《十粒金丹》和幾本詩詞。在老人家失智后的幾年里,拿給她一本《千家詩薈萃》,她還能以學(xué)堂里讀詩的語調(diào)讀出來。讀書使人的生命更豐盈,更智慧,更堅強。讀書的習(xí)慣,是一個家庭的精神財富。

  5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by 柯南道爾 

  講述人:知遙

  姥爺從小很注重培養(yǎng)我的閱讀習(xí)慣,經(jīng)常與我一起讀書,然后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現(xiàn)在依然記得他在我的一本故事書上寫下的批語: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當(dāng)時懵懵懂懂,后來漸漸明白,姥爺以前說的很多都是對的。

  姥爺也從不干涉我讀書,除了作文書,小說散文甚至漫畫都允許我讀,記憶最深刻的是初二時送過我一套福爾摩斯探案集,一部血字的研究,我看到半夜愛不釋手。如今姥爺已經(jīng)很老了,每天只能讀些報紙,希望他能愉快的地度余生。

  6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by 奧斯特洛夫斯基 

  講述人:胡里痕的凱瑟琳

  小學(xué)第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很多人覺得枯燥但我反復(fù)看了好多遍,前半部分的故事很是吸引我。那是我自己人生的第一本書。小時家里并不寬裕,但務(wù)農(nóng)的爸媽仍然愿意花錢給我買書,那時只能在新華書店買書,一分錢都不打折。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爸爸帶我去買書,買了一本童話,結(jié)果還沒等到回家我就看完了,當(dāng)時爸爸覺得,書看完了就沒用了啊,于是我倆又走回書店換了一系列的另外一本童話,爸爸覺得賺了現(xiàn)在想想,真的家里不容易,但又不想打擊我愛看書的心,爸媽真的很懂教育。我現(xiàn)在自己幾柜子的書,讀書不止,生活不息,享受著一輩子讀書的樂趣,都是我可愛的爸媽所賜。現(xiàn)在最愛的書:紅樓夢,漢尼拔系列,呼蘭河傳,采桑子,可愛的骨頭,等等!愛的都看了好多遍。

  7

  《我與地壇》

  by 史鐵生 

  講述人:江雪

  多年前,老三一個人走了。安頓后,他給我寄來一張明信片:麗江古城、四方街、黑白山水,寫著"這里的天很藍,風(fēng)很靜。我和她坐在一起看云"。那時,我第一次讀起他落在家里的《我的地壇》。他留下了滿滿兩大架的書,叮囑我照看好她們。離家之前,他常常捧著《我的地壇》;他抽煙,靜默,昏暗中的剪影像極了父親。分隔的歲月里,他不斷失去。但是,他選擇留在那陌生的城市。

  我不定期地重讀《地壇》,似乎替他讀,也是為自己讀,"我甚至現(xiàn)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的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2014年,我出差。坐在奔馳的列車上,一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隧道,明亮和幽暗穿梭交織,我只帶了《我的地壇》。在我們孤獨的秘密花園里,閱讀是常年不息的風(fēng)。跟隨著史鐵生的文字,仿若穿行在地壇的千年古柏中間,郁郁蒼蒼中春色無盡。

  8

  《新華字典》 

  講述人:喝酸奶不舔瓶蓋兒

  姥爺小時候家里非常窮,從小沒上過一天學(xué)、認過一個字;參軍后開始在部隊里自學(xué)認字,直至今日依舊會看到姥爺身邊放著兩本頁腳略微卷起磨爛的字典:四角號碼的字典和新華字典;據(jù)說當(dāng)年姥爺從甘肅轉(zhuǎn)業(yè)回家時就把它們帶在身邊;姥姥說這是姥爺最喜歡的兩本工具書,現(xiàn)在好少有人還會用四角號碼字典查字,可姥爺卻用的得心應(yīng)手。我從記事開始就總是看到姥姥的床上鋪滿了很多張報紙,姥爺和姥姥也總是坐在床上輪流的看著報刊上的每一條新聞消息,什么《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邯鄲晚報》......

  這些報紙都是姥姥姥爺?shù)?座上賓",每次看到中國外交、政治軍事強大的時候,姥姥總是對我們祖國的富強贊嘆不已,也經(jīng)常會和姥爺一起邊看邊討論著時事新聞,讀到精彩的時候水燒干、飯糊鍋也是常有的事兒。姥姥家的這種讀書的氛圍也耳濡目染著母親,母親每次買書都會工整的寫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并從小就要求我和書為伴,要堅持經(jīng)常讀書!我現(xiàn)在最大的愛好便是讀書,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從托爾斯泰的《復(fù)活》、高爾基的《童年》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瑪格麗特的《飄》再到我們中國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茅盾文學(xué)獎的諸多獲獎作品,柴靜的《看見》、老舍的《四世同堂》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歡讀的作品!每每看完一本書后都有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領(lǐng)悟世界的感覺,我的內(nèi)心是充盈的,心靈如接受過洗禮一般變得更開闊!

  9

  《古文觀止》 

  講述人:許其民

  自我記事起,就依稀記得爸爸常在一個舊衣柜里拿出一本本書來給我講故事,教我念唐詩。印象中爸爸常拿著一本封面印著青花花紋的《古文觀止》教我誦讀,我似懂非懂地跟讀著,只覺得那依依呀呀的話語里藏著無窮的秘密。上小學(xué)后,哥哥的那一木箱小人書深深吸引了我,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所感染,我為《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悲慘命運深感同情,也為《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的聰明機智拍手叫好。在小木箱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樂趣。真正大量閱讀是從讀師范的時候開始的,每遇到自己喜歡的,便如饑似渴地捧讀著,從《情趣小品》到《百家爭鳴》,從《素描起步》到《羅丹藝術(shù)論》,從《花季*雨季》的感性體驗到《品味人生》的理性反思,它們見證著我的成長歷程。

  10

  《芥子園畫稿》 

  講述人:趙小糖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準確的說是一本畫冊《芥子園畫譜》。因為我一直很喜歡畫畫小時候都是瞎畫,爸爸也沒在意反而逼著我練習(xí)書法,我非常不情愿。長大后跟老爸交涉多次,老爸才恍然大悟一般,有一天老爸翻出一本泛黃的《芥子園畫譜》,告訴我,這是他的爺爺留下來的,還說家里原來最有遠見的人是曾祖父。

  我開始走上了畫國畫白描的道路,后來發(fā)現(xiàn)我應(yīng)該感謝老爸,很多筆法和書法是有相似的!果然書畫是一家也感謝老爸把這本老書保留至今!

  11

  《席慕蓉經(jīng)典作品》

  by 席慕蓉 

  講述人:楊yc

  我的父親最喜歡讀字帖。他愛寫毛筆字,現(xiàn)在還開始教別人寫毛筆字。他常說的話是我是他女兒他卻沒有好好教我。我小時候和他關(guān)系并不和諧,他偶爾會打我,而我很記仇。后來長大了,我對我們之間有過的爭吵已經(jīng)釋懷了,可他還常常后悔自己年輕時脾氣不好。我的母親最喜歡讀臺灣散文,她以前經(jīng)常抱怨同事借走了她的《羅蘭小語》就沒有再還給她。

  以前網(wǎng)絡(luò)不發(fā)達,消息也不暢通,她從席慕容的散文里認識了芭樂,一直以為是臺灣獨有的水果品種。后來我去福建上學(xué)后,放假回家時給她買了很多番石榴,她起初不樂意吃,這就是芭樂啊,我說。她將信將疑地才吃了一顆,嘴里還念念有詞說這樣啊,這就是芭樂啊,福建就有啊。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家了。

  講述人:君念

  這些年,我的很多書遺忘在中國,都放黃了。我買的席慕容的書也在,父母都不讀的。翻開看看,有一本竟是老公買的。書的扉頁上還有他的批注:購于北大書店,此時正瀕臨經(jīng)濟危機。我不由得翻到書的背后看看價錢,赫然標著:1.95元。晚上打電話給老公,和他提起這本書,笑他當(dāng)年這么便宜的書都要封嘴才能買得起。他在電話另一端慨嘆:"學(xué)校食堂三毛錢就是一頓飯。"看來老公省了七頓飯換了這一本書。我問他:"吃飯重要,還是讀書重要?"他立刻回應(yīng):"當(dāng)然吃飯重要。別老懷舊了,懷舊說明你老了。"我真的老了嗎?是的,也不是。我把自己找到的筆記,一些珍愛的舊書背回美國了。出境過秤時,恰在允許攜帶行李重量線上,剛好50磅。

  12

  《水滸傳》

  by 施耐庵 

  講述者:唐麥兜

  我成長的時代,書籍并不像現(xiàn)在這么容易。所以我的讀書,就是有什么讀什么。10歲的時候,發(fā)現(xiàn)父親書臺上有一本水滸傳,于是就拿過來讀了。盡管好多字都不認識,也還是讀得心花怒放義薄云霄??!讀這本書的時候,每天回家,都高聲叫一聲:小二!切二斤牛肉、一只嫩雞,再燙一壺好酒……感覺自己已經(jīng)是綠林好漢似的。就這樣,從10歲至今,我把水滸傳讀了6遍之多。還是因為父親,我知道了張恨水,他的作品基本都讀過。長姊大我十幾歲,她怕我偷看她的書,出門時故意把書包掛到好處,某天我趁家人都在午睡,就搭著梯子上到閣樓,把姐姐收藏的魯迅書和醫(yī)學(xué)解剖等一網(wǎng)打盡全翻了一遍,從此愛上了魯迅至今。并且通讀了一遍內(nèi)科學(xué)和內(nèi)科臨床等等,以致于而今,我成為一位經(jīng)濟學(xué)教授,卻較為了解醫(yī)學(xué)知識。

  13

  《湯姆·索亞歷險記》

  by 馬克·吐溫 

  講述人:黑眼圈的胖達桑

  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是《湯姆·索亞歷險記》,那是我擁有的第一本除了課本和輔導(dǎo)書以外的書,當(dāng)時是老師推薦我們的暑假閱讀書目,但是老師沒有強制要求買,直說家里有條件的可以買,當(dāng)時自己虛榮心作怪,不想被同學(xué)看不起,不想讓同學(xué)知道我家庭條件不好。

  所以,暑假的時候跟爸爸說,老師要求必須要買,爸爸是一個沒有什么文化的工人,也因為沒文化,所以職稱考試老是考不過,工資老是漲不起來,所以,他雖然不知道那是小說,總以為老師讓看的,一定是對學(xué)習(xí)有用的,就幫我買了。

  依舊記得那本書價格是十二塊錢。而我爸爸那會兒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錢?,F(xiàn)在,爸爸已經(jīng)不在了,我也記不得那本書的內(nèi)容了,可是從那本書開始,我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xí)慣。

  14

  《小二黑結(jié)婚》

  by 趙樹理 

  講述人:皮膚病腰腿疼

  從小我就很喜歡讀書,因為我小時候爺爺家有很多藏書,所以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xí)慣。早已經(jīng)記不清小時候讀了哪些書,只記得稍微大點了,四叔在師范上學(xué),他的有些課本也被我讀了,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才知道有趙樹理這個人,覺得他寫的很接地氣,親切,自然,流暢,至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二黑結(jié)婚》。由于經(jīng)常在家讀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能背誦并且默寫出四五年級的詩甚至短文。

  隨著年齡的增長,武俠小說風(fēng)靡一時,我這近視眼就是五六年級看武俠小說太入迷造成的!無奈,六年級的時候我不得不戴上了近視眼鏡,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戴眼鏡的人還很少,我的眼鏡甚至還被偷過好幾次,哎。

  初中的時候也是不好好學(xué)習(xí),反而抱著紅樓夢和水滸傳看個沒完,這樣一來,學(xué)習(xí)成績肯定不怎么樣,但卻養(yǎng)成了讀書看報寫文章的習(xí)慣,到現(xiàn)在還是訂閱了大量的書報,盡管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多,可我還是喜歡看紙質(zhì)的報紙和書籍,那才給人看書的感覺呢,總覺得看電子書找不到讀書的感覺!如今人到中年,越來越感受到多讀書有多么的重要!書籍不只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能改變我們的,命運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讀書的過程并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是真的苦!所以我經(jīng)常叫孩子多讀書,多學(xué)習(xí),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穩(wěn)賺不賠的!

  15

  《平凡的世界》

  by 路遙 

  講述人:三月

  我的家庭閱讀史我讀初中的時候,哥哥讀高中。有個周末他回來帶本好厚好厚的書,書上的字很小,我翻開來看,發(fā)現(xiàn)名字叫《平凡的世界》。一開讀,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書中的孫少平和孫蘭香,出身農(nóng)村但勤奮讀書。而這種關(guān)系像極了當(dāng)時我和我的哥哥,同為種地的窮苦孩子,同走在讀書這條道上,他們兄妹就好比我們兄妹黑暗求學(xué)路上的擺渡人,點亮并鼓舞著我們。

  這書我和哥哥一起不知看了多少遍,我看著看著,讀到了高中,看到書中孫蘭香通過努力考上了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天體物理專業(yè),大受鼓舞,決心也要像她那樣做個有出息的農(nóng)村姑娘。從此,《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便伴著我直到高考結(jié)束,而我也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xué)?,F(xiàn)在一看到《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就想到了和哥哥一起讀書的日子。

  16

  《窗邊的小豆豆》

  by 黑柳徹子 

  講述者:透過指縫看風(fēng)景

  說起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當(dāng)屬《窗邊的小豆豆》了。這本書是女兒看過后硬推薦我看的。我想:我每天那么忙,哪有閑心讀那么厚一本書。后來,女兒每次一放學(xué)就問我看那本書沒。一次次的詢問,使我感覺到她有一種讀了一本好書,卻無人傾訴的寂寞。

  于是,我一有空便拿起那本書讀幾頁,讀著讀著,心靈便被深深的震撼了。也許我跟女兒的感受并不一樣,小孩子看,會以小豆豆的視角看,她會覺得一個調(diào)皮、不被大多數(shù)人看好的孩子也有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人。而我更多的卻是被校長和豆豆媽媽的言傳身教而感動,以及日本教育對孩子的愛和包容。有時遇到我閑暇時,她會翻到其中一章,說:媽,你給我讀讀這幾頁吧,我讀的不太明白。

  我便欣然同意。雖然我讀得并不是有聲有色,但孩子卻聽得津津有味,還說:媽媽讀書最好聽了。有時讀著讀著,她還會就著故事情節(jié)與我討論幾句,每次的閱讀氛圍都其樂融融,幸福滿滿。與孩子一起共同讀一本書,享受著愛與陪伴的溫馨感覺,這份愛能讓我和孩子一生都記得。

  17

  《楊家將》 

  講述人:隨風(fēng)

  冬天的夜晚是漫長的,冬天也是農(nóng)民一年中最閑暇的時候,小時候我最喜歡的事就是依偎在父親身邊聽父親講故事。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一碟酸菜或者是一小碟可以數(shù)得清的花生米,最好還有自家釀的苞谷酒。

  母親也坐在煤油燈旁邊,"哧啦啦"地納著鞋底。父親在煤油燈下拿著一本書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給我們繪聲繪色地讀書。父親給我讀得第一本書是《楊家將》,當(dāng)父親讀到"楊家將"大敗敵軍,父親是亢奮的,聲音洪亮,那頭啊一直往后仰,一直往后仰……當(dāng)讀到被奸人所害,父親的聲音是嘶啞的,聲音透著委屈、無奈、痛苦!特別是讀到楊繼業(yè)兵敗,至死不投降一頭撞死以身殉國,父親的聲音越來越低,我明顯的看見父親眼里淚花閃現(xiàn)。

  我也哭了,那時候我心里發(fā)誓長大也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我要殺盡天下壞人!《楊家將》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本小說,它讓我明白善惡、忠奸、家國情仇!感謝父親讓我愛上了書,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與書為伴,有書相伴,生活是溫暖而充實的!

  18

  《苦菜花》

  by 馮德英 

  講述人:楊立偉

  因為父親酷愛讀書,我們幾個孩子也都是書迷。但在我們剛會讀書時,文革就開始了,家中的書都被燒掉或賣給收廢品的了。不久,一種讀書方式悄然產(chǎn)生,就是朋友同學(xué)間互相借書、換書看,當(dāng)時大量中外名著以各種形式流失到社會上,在喜歡讀書的人之間偷偷流傳,比如,姐姐借到一本《苦菜花》,她讀完了告訴我,"明早就還,今晚你看吧。"我就一夜讀完。

  我借來一本《烈火金剛》,也是自己先讀完,快還時給姐姐看。越是好書,借來的時間越短,有的書很可能是在借閱時中途轉(zhuǎn)手,為了換書看,有時候只能后半夜讀到天亮。我曾經(jīng)一天一夜讀完三部長篇,練出了一目十行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本領(lǐng)。我們?nèi)琊囁瓶实丶媸詹⑿钪芙佑|到的一切書,也讀過手抄本。那時最引起我興趣的書,當(dāng)屬《三國演義》和《西游》、《水滸》,外國名著《大衛(wèi)·科波菲爾》,還有儒勒。凡爾納的科幻系列小說。文革十年,我們就是這樣讀了大量中外名著,在文革結(jié)束恢復(fù)高考后,已經(jīng)下鄉(xiāng)五年的我還能考入正規(guī)大學(xué)。感謝書。

  19

  《射雕英雄傳》

  by 金庸 

  講述人:羊仔

  小時候,奶奶家買了一本射雕,他們看完了,我跟著看,大家交流,爺爺還會認真把江南七怪抄下來。大學(xué)時候很喜歡鬼吹燈,就把鬼吹燈推薦給家人,然后爺爺奶奶姑姑都看了。姑姑看完了余罪,推薦給奶奶,奶奶看完以后推薦給我,在網(wǎng)劇還沒出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余罪就是來自她們的推薦,算是慧眼了,后來看了,非常喜歡,微信告訴常書欣,我們?nèi)叶己芟矚g余罪。

  給奶奶推薦步步驚心,現(xiàn)在奶奶已經(jīng)入坑,天天在看穿越,有時候笑她,她說,年紀大也可以有少女心啊。爺爺很喜歡往事并不如煙,看了好多遍,我終于也看完了,去告訴他,他很高興。

  講述人:唐古拉

  給我印象最深,最喜歡反復(fù)閱讀的書,當(dāng)屬金庸的武俠小說了。我家老太太只上過一年小學(xué),勉強認得幾個字,在八十年代時不知從哪淘換來一本掉了封面的射雕,居然也能看懂,又給正上小學(xué)的我看。我一看就上癮了。再后來,有了廣播版,又有了電視劇,但是我還是更喜歡看書。金庸的武俠小說,對家國,愛情,俠義,承諾等等的描寫,體現(xiàn)了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武功招式反而不是最吸引人的了。愛國,忠貞,守信,這些都是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的主題,值得一讀再讀。

  20

  《紅樓夢》

  by 曹雪芹 

  講述人:奇跡締造者

  這本書是我過10歲生日時媽媽給我買的,我小的時候,媽媽經(jīng)常給我講故事,正是有這樣的熏陶,我非常喜歡看書,聽說《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首,我早就想拜讀了,媽媽送給我這本盼望已久的書,使我欣喜若狂,我愛不釋手,地撫摸著它,并翻到目錄就是一行醒目的黑體字《紅樓夢》,《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最有藝術(shù)價值的,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的高峰。

  于是,我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閑余時,這本書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讀到高興之處時,我會喜出望外,讀到文中精髓時你會覺得妙不可言;讀到賈寶玉與林黛玉分離時,不禁為他們感到十分惋惜,品味王熙鳳這個人物時,感到她既聰明、能干、要強,但又狠毒、潑辣、善弄權(quán)術(shù),唯利是圖……,我在讀著書,書仿佛也在讀著我,真是心情隨著書而變化啊!《紅樓夢》這本書,真是生活中的一部百科全書。

  講述人:歆呈

  我很土,喜歡的書很多,但最愛的只有一本《紅樓夢》,從20歲不到開始讀,堪稱我床頭柜上的霸主。買過幾個版本,已經(jīng)讀了超過20年卻沒有生厭。每一遍閱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年齡,讀出來的感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上初中的兒子最愛當(dāng)年明月,一套《明朝那些事兒》在他的反復(fù)翻閱之下,已經(jīng)是圖書館熱門書籍久經(jīng)借閱之后的那種自然磨損效果。

  21

  《藍熊船長的十三條半命》

  by[德]瓦爾特·莫爾斯

  講述人:丸子什么的是只喵

  第一本《藍熊船長的十三條半命》。不熱門但叫座的童話故事。剛開始的時候我媽讀給我聽,后來入迷了我就自己看,一連還看了三遍。作者在構(gòu)思藍熊冒險經(jīng)歷的時候,順便還把它遇到的每一個種族、每一個人物的背景世界觀全構(gòu)思了出來,還有百科全書來解釋這個童話里的"不可思議事物"。入迷后覺得某一個星球上肯定存在藍熊經(jīng)歷過的這些美食島、四個腦子的天才教授、布丁形狀的王子…大概那就是拯救了我無聊+作業(yè)多的小學(xué)時光的第一本書吧。第二本《紅樓夢》。小時候讀紅樓,愛的是十二釵聚集的詩社、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筵席,還有寶黛花前月下的浪漫。爾后保持了隔一段時間就要讀一遍的習(xí)慣,慢慢看出些"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尋須各自門"的心酸,也慢慢懂了黛玉之苦與寶釵之無奈。最常和老媽討論的書也是紅樓,每一次討論都會討論出不一樣的東西。

  第三本不固定,我和我媽會約著讀書。有時候看的是類似《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這樣因電影而廣為人知的小說,有時候則會去補讀一些叫座很久但自己一直未讀的書。讀書久了再來討論,會發(fā)現(xiàn)不僅可以因一本書討論一本書,而是可以因一本書討論好幾本書甚至生活。比如讀完《金鎖記》之后,和老媽互勉不要成為太過執(zhí)念的人,這樣傷人而不自知;讀完朱少麟《燕子》之后,則會表示自由也是不能和現(xiàn)實太脫節(jié)的,畢竟完美如海安,最終也因此尋求自由而消失,何況我們只是平凡人呢?老媽是我最好的書單和老師,而書本則是她給予我的桃花源。

  22

  一本未知的小黃書

  講述人:Stevie Zhang

  一本小黃書。真實故事,書名不重要,內(nèi)容就是字面理解上的這個。書是我爸的,藏在床頭柜角落里。在那個資訊尚不發(fā)達,特別是影像傳播受限的年代,文字的刺激,對一青春期女生而言是空前的。在性教育缺失的年代,我提前知道了男男女女的事情。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不在懵懵懂懂,而是學(xué)會首先要保護自己。我不知道最后我爸是不是知道我偷看過那本書,但還是要感謝他偷藏的一本不入流的小黃書,竟成了我的性啟蒙讀物。

  23

  《茶花女》

  by小仲馬

  講述人:我愛我家

  說起讀書,還得從姥爺那一輩開始。姥爺家是地主,但姥爺姥姥大字不識一個。有了媽媽和舅舅之后,姥爺說啥也要讓孩子讀書,女孩也不例外,這就培養(yǎng)了一個愛讀書的媽媽。雖然因為家庭成分不好,媽媽沒有做成老師,盡管那是媽媽最喜歡的職業(yè)。機緣巧合,媽媽嫁給了當(dāng)老師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雖然沒有太多的玩具,但是書陪伴我成長;雖然媽媽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但我覺得自己的媽媽和其他農(nóng)村婦女不一樣,長大以后才明白媽媽的不一樣是她身上那濃濃的書卷氣。從媽媽那里,我看了很多的小人書,知道了四大名著;從媽媽嘴里,知道了《茶花女》等外國名著,還知道了那會兒最流行的瓊瑤的言情和金庸的武俠,而且在我上初中最忙的時候媽媽竟然抽空讓我看了《穆斯林的葬禮》和《平凡的世界》。如今已經(jīng)身為媽媽的我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的媽媽作為一個農(nóng)村婦女,真的了不起!

  24

  《封神演義》

  by許仲琳(存疑)

  講述人:靜心

  真好!每當(dāng)回想起兒時竊書的事,內(nèi)心總是那么美好!那么暖暖的!小時候,母親的木箱子里總放著幾本她愛看的書,我也想看。但母親卻不允許我看,她說那是閑書,不宜看。于是,趁母親不在家時,自己像個小偷那樣,打開木箱子,興奮地拿出書,像一只貪婪、饑餓的小貓就站在木箱子旁邊盡情地看邊豎起耳朵傾聽外面聲響。可是,心總是猛烈地怦怦亂跳。當(dāng)聽到一丁點聲音,馬上放下書,回頭望望,見沒人又接著看。那時怕呀,可那時又那么地愛看。

  母親的書給了我童年心靈的滿足。時隔二十幾年,只記得有《封神演義》《白馬傳》等,許多書名已忘,但竊讀的情景始終難于忘記。直到六年級畢業(yè)證,閱讀的課外書越來越多,也不用像做賊那樣讀了。記得那年過春節(jié),我不想出去玩,便拿了姐姐買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坐在窗邊的小桌子上,靜靜地看。如今,我的孩子也有自己癡迷的書海。

  25

  領(lǐng)導(dǎo)人選集

  by毛澤東等

  講述人:兩人一馬

  像我們50歲的這一代普通的中國人,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不說了,父母都是不看書的。父親的書給我的記憶,就是幾本領(lǐng)導(dǎo)人的選集。到現(xiàn)在還有印象的,是父親收藏的過期的幾本《紅旗》。他在雜志上用紅筆劃杠杠。有次他喝了酒,叫我看看這些雜志,特別是滴水洞的那封信。父親講了很多,階級斗爭不能忘。他是造反派,他被戲弄了,因為他后來的日子是不好過的,在單位一直被壓制。本來有機會提干,可文革過去多久了,還有人反對父親這個造反派。那時候我自己書柜里的書,書柜已經(jīng)裝不下了,父親一輩子,就是那幾套文選和《紅旗》。

  文選他看到不多,也有看,但劃杠杠不多。雜志一篇文章字少,他反復(fù)看。拿到現(xiàn)在,幾本雜志也就一天不到看完,父親看這些雜志,看了不知道多少年。他不知道滴水洞那封信的背景,前因后果,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作者講的一切,要毋庸置疑地相信,永遠不要忘記斗爭,人與人斗,其樂無窮。但父親那時候就是個普通職工,只有別人可以算計他,他呢?天天喝酒。

  26

  《針眼里逃出的生命》

  by李鳳杰

  講述人:楊

  我奶奶,今年七十歲。我們村有一個作家,應(yīng)該的我們村,目前為止,最大的作家叫李鳳杰,他的成名作《針眼里逃出的生命》。在我家這本書很受歡迎,奶奶只讀過四年級,不認識拼音,多書的難度很大,但是奶奶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很特別謙虛的問我,問妹妹。我希望奶奶一年可以讀一本書,還可以再多30年。

  27

  《魯濱孫漂流記》

  by笛福

  講述者:齊飛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對我印象很深刻,兒時的回憶滿滿的是它。里面有太多荒島的野味,巨大的老鱉、鮮嫩的石鴿、酸腐的老鷹、肥嫩的海魚,滋味萬千,恨不得發(fā)出內(nèi)心最深處的吶喊:耶穌,放開老魯,讓我去⊙?⊙!這本書是我老姐推薦我看的,以她吃貨的秉性,感受估計更甚于我,,,

  28

  《寄小讀者》

  by冰心

  講述人:華藝

  愛好閱讀和寫作的我,手邊的書不在少數(shù),談起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本書,那便是冰心先生的《寄小讀者》。書中的篇目,抒發(fā)了她心中的真愛、眷戀、思念和感傷之情,其間浸潤著濃厚的母愛、手足之情、友情、鄉(xiāng)愁,親切描述了陪伴她度過三年異地生活時光的人、事、物。冰心用真摯誠懇、繾綣悱惻的文字縱情地描述著她的感想和愛意。記得這是小學(xué)時媽媽給我買的課外書。

  那時在課本上有學(xué)過她的作品,被她那動人的文字和情感深深吸引著。后來,在一次逛新華書店時,發(fā)現(xiàn)了《寄小讀者》這本書,媽媽見我喜歡,便買給了我。現(xiàn)在還能記得,媽媽晚上和我一起閱讀的情景,那時沒有手機,生活簡簡單單,讀書就是最好的打磨時間的方式。因此,晚上我都要和媽媽閱讀,從媽媽陪我閱讀這本《寄小讀者》當(dāng)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愛的溫暖與偉大。

  有了愛,我們幸福地活在這個世上。以愛作為我們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謝父母、朋友甚至陌生人給予我們的愛……愛是我們需要用一生去體會的情感?!都男∽x者》曾經(jīng)讓我十分感動,而現(xiàn)在,當(dāng)我給孩子也買來了這本書的新版,晚上陪著一起閱讀時,除了找尋到了當(dāng)年和我的媽媽一起閱讀時的感覺,同時,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愛,可以讓一個軟弱的人變得堅強;愛,也可以讓一個蠻橫無理的人變得善良。寫完這些文字,我想,今晚,我將會再次拿出《寄小讀者》,和孩子一起,重溫那份愛的感動!

  29

  《穆斯林的葬禮》

  by霍達

  講述人:谷鋒

  我和父親一直藏著一本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作為一個生活在南方的穆斯林來說,對很多"穆斯林"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筆下寫的人和物,不僅僅是表面的,她更像在訴說什么?在當(dāng)今這樣"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各民族正成為和睦相處的大家庭,而我也因此愛上了寫作,我想通過我的文字將南方(特別是黔西北)邊區(qū)的民族風(fēng)情和國家在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過程中寫出來,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畫一個句號!

  30

  《一千副你必須了解的名畫》

  講述人:萍萍妞思密達

  有段時間學(xué)習(xí)油畫,尤其喜歡西畫,喜歡油畫鮮艷的色彩,充滿生活希望的色彩。而了解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西畫,對我著迷的是畫背后的故事,所以便在網(wǎng)上買了一本《一千幅你必須了解的名畫》,中西方歷史上的都有,書上備注著每一幅畫的作者信息以及作畫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房間關(guān)著門欣賞著西方的畫作,我媽不知道什么時候開門進來現(xiàn)在我的后邊,尷尬了,我的書本翻來的正是雷阿諾的【浴女圖】和【世界起源】,了解西方繪畫的人都懂,文藝復(fù)興后的畫作多少裸體。我回過頭發(fā)現(xiàn)我媽的時候,看著她想說什么,卻欲言又止,然后轉(zhuǎn)身默默的走開了,OMyGod!我定住了三秒,估計方式我就是尷尬本人了-_-||自此之后,我看這些畫作,總是多留了一個心眼,關(guān)門以后記得鎖上門咯都說,藝術(shù)家是打著藝術(shù)家的名號耍流氓,我告訴你,這是真的

  31

  《簡愛》

  by夏洛蒂·勃朗特

  講述人:釋千然

  高中的時候,妹妹借給了我一本《簡愛》。我每天只允許自己讀幾頁,害怕自己一下子就把這樣好的故事讀完,同時故事的情節(jié)又吸引著我往下讀。當(dāng)自己把一本書讀完的時候,很長時間都不去看別的書,仿佛再看別的書都是一種背叛。主人公簡在我高中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讓我成為了一個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女孩。那個時候的妹妹是一個很忙的人,忙著學(xué)校的活動,忙著交男朋友,順便忙著學(xué)習(xí)。她在別人學(xué)理論的時候?qū)嵺`,最后被愛的人背叛,高考落榜。也是這本書陪著她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候,給了她勇氣和希望。

  32

  《百年孤獨》

  by馬爾克斯

  講述人:李亖

  小時候讀書時厭學(xué)情節(jié)嚴重,典型的讀書無用論代表。恰巧這期間喜歡的女孩在看一本書《百年孤獨》。課堂與課間我都在啃這本書。那是也只看完故事情節(jié),很震撼,分享給爸媽--這不是簡單的家族興衰史。那一夜,我坐在飯桌前暢談這本書的情景,喟嘆作者站在我仰視的天堂上。后來,馬爾克斯去世。那天,她哭了。我無能為力的悲慟無濟于事。這么多年過去了,那一夜和爸媽我至親的人還是我深愛的人,這本書貫穿于我生活的回憶。不可磨滅。我也想勸誡,讀書,不能改變?nèi)魏维F(xiàn)狀,但能讓你體會到活著的滋味。

  33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by羅爾德·達爾

  講述人:蘇蘇

  我的女兒四歲多了。從孩子四個月起就開始給她讀繪本,到現(xiàn)在基本堅持每晚都讀睡前故事。我們共同讀過很多書,喜歡很多繪本故事。或溫馨或搞笑或呆萌或哲理。說說近來最喜歡的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一本對于父母有著教育意義的書,世界會獎勵那些有教養(yǎng)的孩子,會懲罰那些任性妄為的小朋友。

  對于孩子它著實有著誘惑力。那么奇幻的巧克力工廠,哪個孩子不想去看看,我女兒說她也想吃一把青草薄荷糖,喝一口巧克力瀑布。因為聽得多,我們把書里的世界帶到了現(xiàn)實。女兒喜歡說,媽媽我們假裝這個是巧克力河,巧克力橋。。。我要通通吃掉。我就喜歡她那副假裝吃掉快樂大笑的樣子,好像她真的吃到一樣。這種阿Q精神是不是很好?我還喜歡,查理的一家,雖然貧窮卻很富裕,喜歡他們的家庭氛圍。那應(yīng)該才是一家人在一起最美好的情景。

  34

  《人間詞話》

  by王國維

  講述人:藍風(fēng)

  以書為伴,然后就不孤單……父親愛讀書,我亦愛讀書。真正能看懂父親所讀之書時,已是初中。真正和父親在閱讀中產(chǎn)生共鳴的第一本書是王國維大師的《人間詞話》。書中人生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瘁。/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被我們父女倆作為讀書與做人的座右銘共勉。他既不只有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般的灑脫,也不局限于陶淵明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那種愜意。又突破了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種豪邁。他是一個橫跨時間維度的,放之四海皆準的人生信條。秉承父意,謹記父親關(guān)照,愛讀書之人必需要做到: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壓得住傲氣,方才免得了俗氣。讀書也罷,做人也好,才會有所獲。

  父親說到做到,床頭案幾均有書本。做人也是堂堂正正。即使我已結(jié)婚生子。還會時常問起近來讀什么書?在婆家接人待物是否和和氣氣,在單位有沒有努力工作,尊老愛幼。我想我能夠在人生最低谷時:丈夫下崗,公公去世,婆婆抑郁……都不氣餒,也是受書中人物,甚至是偉人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與勇氣不斷突破自我的影響。

  35

  《狼王》

  by 沈石溪

  講述人:啊瑤

  我從小喜歡動物。說來也巧,我看過最早的一篇長篇小說就是關(guān)于動物故事的。那是小學(xué)四年級的時候,家人不知從何處借來的一本沈石溪的《狼王夢》。我當(dāng)時一下子就被曲折而傳奇的動物故事給深深吸引了。那時的我年紀還小,還分不清什么人情世故,也懂不得那么多的是是非非?!独峭鯄簟防?,母狼紫嵐為了讓后代成為狼王,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里,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中,頑強的生活且戰(zhàn)斗著,直到生命的盡頭。當(dāng)時年紀小,讀這本書,花了我很多時間,一字一句去讀,去跟著母狼紫嵐在曠野里冒險,因她的起落為她喜為她悲。這種文字生命力的沖擊,讓我到現(xiàn)在還是深深感嘆著。后來我也讀了很多小說,也有過很多感動和感觸,但細細品來,少年時期,還是《狼王夢》第一次帶來的震撼最沖擊心靈。去年,在市圖書館里,偶然看到電梯的海報掛著作家沈石溪要來圖書館做講座,我瞬間都激動不已,指著海報對我先生說:《狼王夢》,我的少年!我的偶像!

  36

  《農(nóng)村青年》

  講述人:汶上馬銀生

  我小時候人們生活很困難,九歲那年父親因病離開了人世。母親帶著我們姐弟三人艱難度日,風(fēng)里來雨里去,母親沒說過一句苦和累,卻用一雙小腳撐起了家。母親不識字,卻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盡管生活再難,母親都支持我們?nèi)ド蠈W(xué)。無論寒冬酷暑,只要我讀書寫字,母親都會邊做針線活邊看靜靜的陪伴著。

  那年夏天,我落榜了。我感到愧對母親,心中十分痛苦。母親沒有言語,卻從鄰居家借來幾本《農(nóng)村青年》雜志。我如饑似渴地讀著,母親看我很喜歡,又拿出賣雞蛋的錢讓我去郵局訂一份。后來我不僅愛讀,還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投了出去,竟然發(fā)表了。而且引起全國農(nóng)村青年朋友共鳴,在書信交往中成就了我和愛人的美好姻緣。嘆人生總有不如意,幾年前母親走了。所幸每日有書相伴,好似與一位惺惺相惜的故人深情一握,剎那間歲月靜好。

  36

  《歐陽海之歌》

  by金敬邁

  講述人:老有所學(xué)

  文革時期我上小學(xué),不上課,也沒有什么書可讀,后來有書看了,很是高興,讀《歐陽海之歌》、《大刀記》、《艷陽天》、《小英雄雨來》……我女兒在我們的影響下也喜歡看書,在上小學(xué)四年的時候有文章在報紙上發(fā),表,有了外子后,外孫子寫作業(yè)我看書,看報紙,給他養(yǎng)成了愛學(xué)習(xí)的好習(xí)慣,現(xiàn)在外孫子可是我的老師,看書有不認識的字,外孫子用手機一查就會告訴我,外孫子上三年級就有文章在報紙上發(fā)表,我們的家庭五口人,都喜歡看書,寫文章,在報紙上都有文章發(fā)表。讀書長知識,明事理。

  37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

  by

  講述人:婉如清揚

  陪伴孩子整個幼兒園時期的一套書--《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很適合親子共讀。孩子很喜歡,喜歡到愛不釋手、百讀不厭、熟讀成誦,睡覺前要讀一讀,旅行時也要帶在身邊隨時讀,而且還經(jīng)常跟爸爸玩其中的游戲。上小學(xué)后,識字更多了,看的書也更多了,但她對這套書仍然情有獨鐘?;乩霞視r,很大方地帶回去給表弟看,返程時又很小氣地跟弟弟要了回來。也許這套書對于她而言,不僅是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更是許多美好的幼時記憶吧。

  38

  《意林》

  講述人:靠靠先生

  小時候爸媽會把讀者意林拿到廁所去看。然后我也會在上廁所的時候看那些書。后來漸漸的變成了會把自己的兒童文學(xué)也拿到廁所去看??吹酵业臅r候,會進入到一種我爸在外面猛拍廁所門我在里面看書巋然不動的境界……

  ------------------

  附:《閱讀十年:搖擺與變遷——一個中國農(nóng)村家庭的閱讀史》

  by 劉晨

  選自《財經(jīng)文摘》

  一、被支持與啟蒙的閱讀

  迄今,我還能清晰的記得:一九九五年的時候我蹲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母親在田地里插秧,我對她詢問起“三國”里面的某個故事。她沒有回答我,而是選擇繼續(xù)她的勞作,繼續(xù)“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本分”。而我之所以詢問母親,是因為她至少還是國民教育中的初中三年級畢業(yè),一個對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有點文化的人。我相信她的文化,故此這般。而我那個時候,才上小學(xué)三年級。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對于一個孩子而言,他有很多的好奇心,他有許多對世界未知的探索之情,那份懵懂的好奇無論什么都是無法阻礙。

  再如,我也經(jīng)常問母親,我從那里來的?她總是回答我,說我是從墳堆里用釘耙耙出來的。我的母親在臺灣,我的父親在上海。她總是負責(zé)養(yǎng)育我成人,然后就將我交給“生父生母”。其實,這些都是一些童話般的“回應(yīng)”,但是卻構(gòu)成了我幼年時不少的“臺灣夢”,我經(jīng)常夢見自己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一個并不知曉方位的生母之地。

  加上,舅舅本就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本來也讀過一些名著與經(jīng)典,故此我的閱讀啟蒙就此尋找到一個出口,欣喜萬分之余,卻少了對舅舅的一些請教,因為膽怯他的那副威嚴,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有些遺憾,卻將這些遺憾彌補的是,從舅舅那兒我重新找到了《三國演義》中的些許答案,一個良久被期許的“真理”。如天上的繁星,被我重新點燃和仰望一般。卻少了些康德的“腳踏實地”。

  卻然,父親又是一個性情中人。故此,我也不會在我讀大學(xué)的時候給予他們這樣的評價:母親是理性的,父親是感性的。因為父親的一手好字讓我倍加羨慕,而父親用他感性的思維外加一手好字,為母親寫的情詩,被我偷看之后,他就會很不好意思的“責(zé)罵”我。當(dāng)然,我也無所謂,卻不知不覺的在我過去的二十年深受這樣的情緒的感染,對《紅樓夢》十分的專注。為此,在大學(xué)本科畢業(yè)的那會,毫不吝嗇的花了三四百元購買了十六個版本的《紅樓夢》儲藏在父親為我打造的書柜中,一封就是一年有余,只為收藏。而與母親的合謀卻是,一起在夏季的午后,尋看電影版的《紅樓夢》的細節(jié),“八七年”的要數(shù)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我說我喜歡薛寶釵,可我原先是喜歡林黛玉的。母親在觀賞時所流出的眼淚,在目睹了一次次的人性復(fù)雜之后,讓我有所轉(zhuǎn)變,特別是那種無畏的掙扎感。結(jié)合她在童年中受盡的滄桑,十六歲失去母親,卻無畏的在人性中堅持到現(xiàn)在,即便是有所交付,但也從未丟卻一個女人的善良和尊嚴。父親最愛她的這點,還有她的生活智慧。因為,父親走到今天,也是母親一手“支持”的。從糧站的小員,到后來的木匠,電工,以至于恩惠了不少年少的我對“電”的耗用。譬如喜歡“看電視劇”的我,根本就不需要一分錢的電費。

  母親說她喜歡看書,這些人生的道理與生活智慧,很多都是從現(xiàn)實中尋得,很多都是從書本中汲取。我在大學(xué)期間買書所花的錢,約莫兩三千左右,她一點都不心疼,她特別的支持我讀書。而父親總是“棒喝”我:別專到書本中太深,讀成書呆子了就劃不來了。自然,我從未將父親的這個叮囑掛在耳邊,因為我本就一直主張“活學(xué)活用”,而這樣的一個主張后來在大學(xué)時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中尋得呼應(yīng),他說: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融會貫通”。

  至此,讀書就成為了一種生活,甚至還由此撰寫了一些星星點點的小文,發(fā)表在了國內(nèi)的刊物上?;厥走^去的十年時間,讀書的啟蒙與支持,特別是在家庭的社會化與社會本身給予的影響中,得到“直接性的干預(yù)”,為此我并未后悔花費那么多的錢去購書與藏書,而閱讀所給予我的快感與真知,自然是今生受用不盡。但卻落得一個“后遺癥”,手中無書便不爽。即便是在包中裝著一本書,不讀也覺得“踏實”。

  二、十年的閱讀習(xí)慣變遷

  跨越到新世紀的時候,記得被提及最多的還是“千禧年”這個關(guān)鍵詞,一個世紀的交匯總要有所斬獲。2001年,我依然是個“出道”不久的“小文青”。13歲的自己,撿著廢報紙,拿著一本本他者的書,在床邊訝然的欣賞。記得那一年,鄰居的一個哥哥有兩本書被我“搜刮”來,一本是《魯迅全集》,一本是《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印象無比深刻的是毛澤東在書中的“論持久戰(zhàn)”的精典論述。那個時候,沒有什么電子版的說法,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才剛剛在大陸起步,我佯裝著一幅認真的樣子,躲在我的房間內(nèi),胡亂的翻著這兩本書,父親悄悄的走進來看我時,上揚的嘴角再略帶的微笑時,說道:別隔太近了,小心近視。我還是不聽,繼續(xù)閱讀著,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諺語之不對的心態(tài),一路走來落得今日近視眼的地步。肯然間,我不知不覺的將此書翻完,后來讀完這兩本后就無書可讀了。聽聞母親說,她讀書也是這樣,都是在夾縫間,那怕是一個《羊脂球》,她也能回味的讀它個幾遍。她比我自然是厲害多了,我無辜的望著那兩本書,貌似“求知若渴”已經(jīng)淪為了“遺忘在身后的故事”。家庭給予我的讀書若渴,無法滿足。聽母親說舅舅那里有一批當(dāng)年在“西交”上學(xué)時的書籍,但我從未見過。而印象中,見得最多的還是一本本“書法”,因為年幼的我,常常望著舅舅用毛筆為我家寫的春聯(lián),十分有趣,力道足分,意達言辭。特別是“平步青云”四字所給予的沖擊,讓我倍感的有一種力量去讀好書。

  在步入初中深造的時候,閱讀依然沒有改變,依然是紙質(zhì)版的書籍,卻有所讓我滿足。那個時候的我,并不是那么喜歡的看書,而只是把它作為一種生活與學(xué)習(xí)的調(diào)料。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讓我淚流滿面,躲在被子里,不敢面對。這樣的場景至今都記憶猶新。還有就是,要么是“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課本記憶。在來回的文字中,體會到了什么是情感,什么是不幸,什么又是抱負!那時的我,常?;孟胫?,如果書中的知識能夠在腦海中長久的印存,考試就不用那么吃力了。故此,我天真的將書籍壓在枕頭底下,以為這樣就可以無形的被我的大腦汲取進去。然而,這樣的做法所產(chǎn)生的效果并不明顯,故此也就對我的假設(shè)有了確鑿的證偽?,F(xiàn)在看來,覺得好笑,卻又無奈。

  《羊脂球》,《巴黎圣母院》,《湯姆叔叔的小屋》等一些列的西方文學(xué)作品,在繼“四大名著”之后,流入腦海,印成一線,悲痛與感傷的無奈間,卻似乎感覺到了文學(xué)的魅力與力量。加之父親的遺傳,感傷與寫作,似乎成為了一種習(xí)慣。我甚至記得叔本華的一句“沒有悲苦的童年是寫不出好的文字”的格言。故此詩歌,就成為了這一表達悲苦的唯一合理性途徑,因為那時文章實在是難以寫好,自己不僅不滿意,而且有所力不從心。那個時候,閱讀經(jīng)典之外,還有對興趣與愛好的滿足,《籃球先鋒報》與《荊門晚報》是了解外界信息的最常用的平臺,那個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更沒有微博,要了解籃球方面的信息(愛好)與身邊的事件,只怕是這樣的方式最便捷。故此,在上課的時候,常常躲在下面,將書本按在報紙上,一字字的閱讀,實感一種刺激性的閱讀快感。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閱讀往往很有效率,因為有外力的促使作用——生怕老師發(fā)現(xiàn)。久而久之,讀報與讀書,就成為了“閱讀”的“經(jīng)常事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個時候,在學(xué)生中讀報的不多,很多人都是抱著教材啃讀,一次次的朗讀卻成為了打攪了我的讀書。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死記硬背”往往并不能得高分,而我自己在考試中的理解記憶卻給了我身背”歷史課代表”的“重負”,因為作為班級中的干部,上課讀報,做閑事是不好的事情,不能起到“好的帶頭作用”。這就無比的矛盾了。

  二零零三年,進入高中,那個時候讀報作為某種閱讀方式,依然存留在我生活的世界里。卻也在這個時候,陸陸續(xù)續(xù)的在當(dāng)初讀的《荊門晚報》的副刊上發(fā)表一些零散的散文。雖然算不上什么大作,但是給予我的寫作充分的力量。久而久之,寫作就成為了被教育壓制的某種發(fā)泄行為之一。甚至,在表露朦朧的愛情時,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實話說,那個時候,家中還未有現(xiàn)在這么多的書可以供父母去閱讀,特別是無法滿足母親的讀書欲。我在市區(qū)的生活,十分的干癟,十六歲的自己又很叛逆。堅守著自己的讀報習(xí)慣,卻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然后一頓狂批。差點因為此事,被退學(xué)。無奈的望著不可閱讀的生活,在私下里,又無時間去了解這個世界,十分苦惱。卻在這個時候,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開始進入我的生活,“網(wǎng)絡(luò)閱讀”(電子化時代的閱讀)中并未在經(jīng)典中穿梭和滿足,而是被游戲的迷醉所環(huán)繞,自己又差點成為了“問題少年”。以往的自己,總是被認為是“有才華的孩子”,卻不知,也曾干過翻墻出去上網(wǎng)玩游戲的事情。違背著自己的意愿,在無控制力與自制力下的十六歲與十九歲之間,落寞在了“苦情”與“玩樂”之中,憶起當(dāng)初的那段豪言壯語,十分的尷尬和羞怯。還好,那個時候的自己與整個父母的意愿總算是在高考中達到了滿意。去省里的一所重點大學(xué)念書了。沒有被這段俗稱的危險期所吞沒。

  或許,那個時候,關(guān)于個人的閱讀,整個可以說是空白的,除了寫作詩歌和散文,閱讀上沒有什么斬獲,特別是沒有很好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所帶來的便捷。不過,那個時候依然沒有什么電子版的書籍出沒在自己的閱讀世界中,抑或是自己沒有去發(fā)現(xiàn)。畢竟互聯(lián)網(wǎng)才剛被接觸。十年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我們這代人被遺忘在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端倪中,被卷入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里。

  我曾說“閱讀是一個快樂的享受”,也曾說“讀書是苦難的避風(fēng)港”,但是問題是,從一個并不喜歡做家庭作業(yè)和閱讀的少年變?yōu)椤皶袩o書讀的不踏實”,其中的奧秘就在于四年的大學(xué)生活。

  母親常常告訴我,作為一個男人要有抱負和責(zé)任感。她的身教言傳,或許在二零零六年的末端被從我的內(nèi)心中叫醒。直接原因是因為一個叫做人文基地的組織所給予我們的“學(xué)者印象”。二零零六年的閱讀,或許更加的被認清:閱讀是什么,不是什么。剛?cè)氪髮W(xué)不久,就結(jié)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藝青年”,但是后來的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那不是一群文青,而是“喜愛思考的人”,抑或是“思想者”。這涉及到一個個人的糾偏,從“文青”轉(zhuǎn)型,我們沒有前人的指引,只有一次次的“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與果敢。起初,當(dāng)遇到學(xué)者的講座時所提及的書,都會到市場或者圖書館去購買和借閱,然后飽讀一通,因為要寫作,所以要閱讀;因為要思考,所以要閱讀;因為要交流,所以要閱讀。沒有閱讀的生活是無趣的,甚至到了這個地步。這與過去的那個在十六歲發(fā)表散文的小伙子對比而言,已經(jīng)成長了不少,卻也過去了三年多。如果放在整個十年的脈絡(luò)中,將近過去了一半。故此慶幸的是,如上所述,還好沒有被這個時代遺忘到整個發(fā)展過程中。

  四年的大學(xué)本科,所給予的不僅僅是思考,還有閱讀中的方方面面。類如我們的學(xué)生組織中的讀書會與座談會,面對的都是一群從五湖四海來此求學(xué)的“對知識的饑渴之人”。面對一群風(fēng)華正茂的高材生,如何在其中“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fā)掘自己”,要顯得“上人一等”,卻成為了一個困擾性的幾何題。當(dāng)加入到某學(xué)生組織后,學(xué)業(yè)自然就變?yōu)榱艘粋€次要性的東西,因為那本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在閱讀與思考中得知。固然,“六十分萬歲”的“老三屆,新三屆”的做法被沿用到了自己的名下,實事求是的把另外一種生活,還給了自己,也交付給了同仁。故此,就在此形成了“背叛”,不按照原先的設(shè)定而果敢的放下,選擇了一條另外的路。這個時候的閱讀,不斷的加大,從《老子他說》,一直到《愛欲與人格》,《單向度的人》,《人口原理》,《經(jīng)濟學(xué)原理》,《美學(xué)散步》,《理想國》,《鄉(xiāng)土中國》,《榮格心理學(xu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意志世界的表象》,《稱量靈魂》,《政治學(xué)》,《形而上學(xué)》等等,涉及的到的學(xué)科諸多,只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這個時候的閱讀依然是紙質(zhì)版的,而電子版的書,大多還是不習(xí)慣,畢竟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往往都還有點并不那么的“與時俱進”。卻也在這樣繁重的書間與三百多場學(xué)者的講座中,體味到了“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確,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作為為正義而死去的先輩,對我們的提醒是值得重視的?;蛟S,閱讀可以改變的恰好是“激發(fā)思考”和“豐腴人生”。在大多的“間接經(jīng)驗”中趨于成熟與穩(wěn)重。

  卻不可否定的是,在時代大流的浪濤中,也無形的被卷入到了點子閱讀的時代,甚至整個寫作也發(fā)生了改變。記得當(dāng)初發(fā)表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是用鋼筆與白紙完成了自己的表述,再用平信郵寄給報社。而在大學(xué)開始的時候,在河北省《書刊報》發(fā)表的文章也是用平信郵寄過去。只是,再來到當(dāng)下,幾乎都在用word等撰寫文章,形成一篇篇思想的拙作。這個時代所交付與我們的,不僅僅是在閱讀與寫作中的改變,更在在思考中的某種變換。以往的思考,很多時候都不是如今這么連貫和深入,還有快捷,以往獲得信息的途徑單一和緩慢,但當(dāng)下卻恰好反之。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需要查閱什么,隨時隨地。而且,思想傳播的面更廣更快,故此也形成了寫作界的一個惡習(xí):有點什么就要寫出來,寫的越快也好,不然就被這個時代所拋棄,或者是慢慢的遺忘。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難說是“急切”,完全沒有以往那么認真。喜歡讀短篇的讀者,漸漸增多;喜歡讀娛樂與簡單化的文字的讀者,也漸漸增多。而那些有學(xué)術(shù)內(nèi)涵的,有思考性質(zhì)的,都被排斥在了學(xué)術(shù)界的某一部分人中。故此,出版社當(dāng)下出版學(xué)術(shù)書籍,是“只賠不賺”,除非類如《民主的細節(jié)》這樣的學(xué)術(shù)隨筆的書,或許還有利潤可尋??刹皇?,《可操作的民主》也被推證到了暢銷書之列,不僅是里面的“民主”二字蘊涵了某種集體的意志傾向,而是他不是單用“學(xué)術(shù)”來貫穿整個文字,其中的隨筆,便是很好的“寫作賣點”。

  套用劉瑜經(jīng)常在她的另一本書《送你一顆子彈》中常常被運用的一句“我承認”來說,我承認:這些對閱讀與寫作的改變的概括并不系統(tǒng)和直接,這是我的故意。因為如果一篇這樣的文章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那種寫法:“首先,其次,再者”等就失去了很多的韻味。此然,我也就不免多言幾句,繼續(xù)用這樣的寫法,對于閱讀和寫作。在讀研究生期間,閱讀又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是一個生命史意義上的某種個案的敘事,因為在如今認真做學(xué)術(shù)的人,還真不多。而我們的閱讀,從此步入了另外一個天堂,便在“學(xué)術(shù)論文”與“學(xué)術(shù)專著”中打撈思想,而不是再從以往的那些文學(xué)書籍,那些曾經(jīng)讓你淚流的詩句中尋得一個研究視角,這是兩碼事。只能說,在休憩的片刻,讀讀也罷。卻咀嚼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反而在一片喧鬧中閱讀學(xué)術(shù)書籍就成為了“飲水止渴”的最好辦法。大約是思緒與責(zé)任有所改變。

  而此刻,每次回去家中,便也發(fā)現(xiàn)母親要么不是拿著“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的情詩”,要么就是周國平的《妞妞》在那兒翻開翻去,仔細品鑒,覺得甚好。她說,這些人真是了不起,把我們想說的都說出來了,而我們是有這個東西卻說不去來。母親說的是,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但這卻不能怪到“六十年代”。

  而由此引發(fā)的一些列轉(zhuǎn)變,對個人的生活和未來的走向,都構(gòu)成了一定的影響。沒有誰能夠料定“不確定的生活”何以成為趙汀陽的“可能”。卻也從未放棄去追尋那個“確定”。

  三、家庭閱讀史與搖擺的記憶

  我也時常感到幸運,因為有一個曾經(jīng)愛寫詩歌的父親和一個一直喜歡閱讀的母親。殊不知,這種幸福感比起父母給予我的生命,只差那么一點,對于我來說。因為,可以在交談中得到暢通與滿足,甚至是一種關(guān)切性的提醒,對于未來的人生。

  母親說,她原來是喜歡看書的,但是因為家里窮困,無法滿足這個小小的愿望,后來待我本科畢業(yè)后,將所有的書用三百多元錢將其郵寄安放在家中得以被母親隨意的翻閱,再者在當(dāng)?shù)匾矝]有人會讀這些書籍,由此母親閑暇的時候也就“春風(fēng)不識字”般的到處亂竄,用目光在書柜中。飽讀一通之后,卻也不忘寫點筆記之類的小文章。等我回去校點。實在是感動不已。而父親從不喜歡去打攪我那安放的“青春讀物”,只是略感所謂哲學(xué)性的書籍,政治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專著,社會學(xué)的學(xué)術(shù)作品都深奧難懂,當(dāng)然,文學(xué)性的書籍也不嘗試,只怕是有所排斥,他是個切實的“實用主義者”,覺得“生活就是最好的讀物”,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一個家庭的閱讀結(jié)構(gòu)就由此構(gòu)成。這差不多是中國很多城市家庭的面貌,卻在農(nóng)村得以實現(xiàn)。

  但是,母親的眼睛越加“不明”,沒有以往的視力好,記憶力也趨于不在那么牢靠。一邊讀,一邊忘。常常又不喜歡在書籍中折上一個痕跡,她說那是對書的“不懈”,是不尊重的做法,一本好好的書,為何要在其中弄個折痕呢?這是她親言與我的“心情”,我覺得的確是有道理。只是,不可不說的是,她的閱讀卻在我的閱讀后得到滿足,這也是無法改變的現(xiàn)狀。畢竟只有在那一刻,才有機會去將它們郵寄回家,平日中對于書,一來是想看了怎么辦?二來,有的書還在他處,借給他者,也不那么好意思要回。故此,一并帶回,豈不是更好。但還好的是,她不與我爭搶書讀。雖然都是紙質(zhì)版的書籍。

  由此以來,我一直想為母親寫一篇文章,來表達她的心境與閱讀這幾十年來的體會,卻沒有機會。題目都已經(jīng)想好,就叫《母親閱讀時的二三事》。這一點,我在以往發(fā)表的作品中所有提及,而反觀現(xiàn)在又拿來“說一次”,實在是慚愧:到現(xiàn)在還沒有做好。而關(guān)于這些在閱讀中的故事,也十分的值得記憶。只怕是在搖擺之間,被時代推拉的忘卻之后,無法彌補,索性拿起當(dāng)下的寫作之勢,留點“折痕”,以作留戀。

  因為,這樣的一些家庭的閱讀史,從二零零一年到二零一一年的十年間,所發(fā)生的變化與改變,甚至包括我自己在整個家庭中的閱讀與變化,還有寫作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沒有什么由衷的告白,只是在文字的末梢處,略帶著一絲可以彌補的遺憾,由此出發(fā),也覺“深處自然有其道”。比起,靈魂與閱讀,至少有一個在路上的“狂狷”,實在是有悖于其中的奧秘,唯一得以實現(xiàn)的是,在生命史的片刻,重新回憶與點綴:閱讀的過去,現(xiàn)在及其可能的未來。

  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

  作于蘭州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424/2836037.shtml

 

【責(zé)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