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文史博覽 > 正文

遼金瓷透露北方游牧民族馬背上的生活

來源:歷史千年 作者:佚名      2017-02-19

 

  遼代三彩器,現(xiàn)藏內(nèi)蒙古赤峰博物館

  都說賞玉要賞清代玉,鑒瓷當(dāng)看宋朝瓷。2月5日到5月16日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黃金旺族——內(nèi)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卻讓我們見識了北方游牧民族獨有的玉瓷文化。  

  由于漢化水平較高,遼金時期的杯盤碗盞有相當(dāng)一部分與漢地風(fēng)尚相近但有一類脫胎于早期游牧生活的獨有器型,蘊藏著北方游牧民族割舍不下的草原情結(jié)。  

      皮囊陶器掛在馬背上  

  在此次遼代文物大展上,一只通高30.4厘米的白瓷提梁雞冠壺引人注目。WwW.lSqN.Cn明明是一個白瓷壺,看上去就像一個皮質(zhì)水囊,連皮革的自然褶皺和腹部凸起的仿皮囊縫線都仿制得惟妙惟肖。  

  為什么會有這種造型與材質(zhì)的錯位呢?據(jù)北京[注: 北京有著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民國時期,稱北平。新中國成立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學(xué)資源美術(shù)學(xué)院文物系主任、中國遼金史學(xué)會會員李彥君介紹,“轉(zhuǎn)徙隨時,車馬為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最多的是金銀器和皮具。向定居生活過度之初,由于沒有形成大的中心城市,陶瓷器型多半仿造金銀器(有的是仿東亞波斯器具)、皮具的形制。于是便有了鳳首壺、雞冠壺、皮囊壺、穿帶瓶、長頸瓶和方碟以及摩羯壺等遼瓷獨有的器型。  

  遼代典型器皿首推雞冠壺,早期雞冠壺上部飾有雞冠狀孔鼻,壺身短扁,沒有紋飾。中期后雞冠壺演變成雙孔,出現(xiàn)了裝飾,壺身變長,形似馬鐙,因此又被稱為“馬鐙壺”。后來,雞冠壺裝飾日漸復(fù)雜,從便于馬上攜帶的穿孔皮囊式發(fā)展為宜于室內(nèi)使用的提梁式。雖幾經(jīng)變化,壺外的裝飾性縫線卻一直保留,直到遼晚期才消失。  

  皮囊壺與雞冠壺同出一源,壺體扁圓弧底,腹部隆起,適于掛在馬背上使用。  

  遼金時期的又一典型器物是雞腿瓶。雞腿瓶形如雞腿,呈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又稱雞腿壇。有的雞腿瓶較粗壯,看上去像大象腿,所以也稱“象腿瓶”?,F(xiàn)今從北方地區(qū)遼、金墓葬中常有雞腿瓶出土,遼代壁畫中也有契丹人背負雞腿壇的畫面。瓶底窄,瓶身高的雞腿瓶看上去實在易碎,不過,遼人并不把它們放置于平面上,而是掛在馬背上裝酒用。  

    陶瓷最容易做的是圓器,遼瓷卻偏要燒一些對瓷器來說并不容易成型的扁形壺、折肩瓶和方形盤,說到底還是為了表達對馬背生活的眷戀。到了金代,由于女真人過上了半定居的生活,早期原始狀態(tài)的雞冠壺等也不見了蹤影。

 

  白釉刻花雞冠壺,遼,通高26.4cm,足徑7.4cm

      遼瓷精品不輸宋瓷  

  充滿了質(zhì)樸、剛猛的部族氣質(zhì)的瓷器,似乎跟中原文化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但實際上,遼瓷主要承襲的是晚唐文化傳統(tǒng)。10-13世紀(jì),唐末五代到宋代之間,遼、宋、西夏政權(quán)并存。在國土資源的爭奪中,遼瓷與北方窯口邢窯、定窯和磁州窯產(chǎn)生了很深的淵源。北宋著名窯口定窯,在遼宋的拉鋸戰(zhàn)中五易其手,契丹人不僅掠奪窯口還帶走了成熟的工匠,這都為在遼瓷中占有相當(dāng)比重的遼白瓷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遼白瓷分粗瓷和細瓷。細瓷中的精品,胎質(zhì)堅致細膩,釉質(zhì)光結(jié)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在燒造成分、溫度和工藝水平上,與唐代邢窯和定窯極為接近。  

  內(nèi)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傅寧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此次到臺灣展出有兩只遼代皮囊壺,一只褐色釉,一只白色釉,均出自遼代三大墓之一的耶律羽之墓,“胎質(zhì)跟唐代邢窯和定窯瓷器沒有太大區(qū)別。”展品中還有一件釉色瑩潤、造型優(yōu)美的白瓷盤口穿帶瓶,同出于耶律羽之墓,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帶瓶(典型的遼代瓷器,仿自金銀器,可穿起帶子掛在身上),37厘米高,工藝上與中原瓷器精品無二。  

  因為遼瓷多為日常生活用瓷,重視實用和生活化,不像中原瓷器重裝飾,所以遼國本地所造瓷器多粗糙。遼白瓷胎質(zhì)較粗的,白中泛黃或灰,胎體常有干裂現(xiàn)象。底足處常見刮釉露胎現(xiàn)象,為了彌補色彩上欠缺,常在胎體上加一層化妝土。  

  “總體而言,遼代陶瓷胎質(zhì)粗糙,陶體不精煉,且多半為半釉,灌釉施釉不徹底?!崩顝┚f,考古界對遼瓷有個稱呼叫“缸胎”,意思是瓷器的質(zhì)地半陶半瓷。到了金代,胎釉和遼代相似,半釉多,胎體重,用“草率”一詞形容最為合適。  

    遼瓷的生活化在遼三彩中亦有表現(xiàn)。李彥君介紹說,遼三彩與唐三彩[注: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藝術(shù)精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所謂唐三彩,是指中國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來也用來泛稱唐代彩陶。]有傳承關(guān)系,唐三彩多數(shù)是冥器和祭祀器,遼三彩主要是生活器皿,沒有馬、駱駝和人物。遼三彩以黃綠白的素彩為主,有紅彩和紫彩但沒有藍彩??磻T了白雪皚皚和北方林野的游牧民族,喜明朗沉著的色調(diào),因此,白釉和綠釉的遼代瓷器最多見。

 

  青玉秋山圖帶板(遼)

      遼金玉器沒有大擺件?  

  不管是金銀器還是陶瓷、玉器,北方游牧民族的手工藝品一定會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李彥君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遼金玉器沒有大擺件,總體分為配飾玉和生活玉,生活玉主要是杯、碗,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配飾玉總體上沿襲了唐代配飾玉的特征,有些也表現(xiàn)樸素的日常生活。

  最有趣的是一套從陳國公主墓中出土的妝形玉組佩,看上去就像一套“修甲工具”,包括剪、挫、刀、勺等6種工具。  

  遼金玉器中最大宗的春水玉和秋山玉,直接取材于游牧和漁獵生活,加入了許多動物元素。春水玉表現(xiàn)了遼國皇帝和貴族在春天放出海冬青捕獵天鵝的場面。最著名的春水玉是湖北鐘祥明梁莊王墓出土的一條春水紋帶玉。玉板生動地再現(xiàn)了獵捕天鵝的整個過程,被獵殺的天鵝身體平伸,雙翅下垂。  

  秋山玉則反映了遼金秋獵活動。多以俏色玉表現(xiàn)秋天樹葉泛黃的情態(tài),以鏤空工藝雕琢山、林、鹿、熊、虎等野獸,風(fēng)格寫實,情趣盎然。

【責(zé)任編輯:隋弘躍】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