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7年,年輕的新汗王渥巴錫決定開始醞釀重返祖國,帶領(lǐng)17萬汗國子民踏上艱苦的東歸路程。1771年,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zhàn),義無反顧。歷時7個月行一萬多里,戰(zhàn)勝了沙俄、哥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最后有66013名土爾扈特人終于勝利返回祖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悲壯的民族大遷徙,鑄就了一部蒙古東歸的血淚抗?fàn)幨贰?/p>
明崇禎元年,即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部落首領(lǐng)和鄂爾勒克不愿參與兄弟部落自相殘殺,帶領(lǐng)土爾扈特部落一路向西,尋找55個善良而又美好的騰格里天。
西遷:離開故土尋找新生活
1.追逐水草,定居伏爾加河
四大汗國疆域圖
明朝后期的厄魯特蒙古族分為四大部落:準(zhǔn)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隨著各個部落人口增多、牲畜增加,內(nèi)部爭奪游牧地的紛爭此起彼伏。17世紀(jì)30年代,準(zhǔn)噶爾部逐漸強大,對其他部落形成嚴(yán)重威懾。公元1628年,原本生活在我國西北森林和草原上(今新疆塔城一帶)的土爾扈特部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huán)境,在部落首領(lǐng)的帶領(lǐng)下,離開了世代游牧的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dāng)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lǐng)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從此在伏爾加河流域這片無主之地繁衍生息。
2.建立土爾扈特汗國
土爾扈特中興之主阿玉奇汗(舞臺劇照)
當(dāng)時的伏爾加河流域地域廣袤,水草豐盛。土爾扈特部來到這里以后,用自己的汗水澆灌這片茫茫荒原。由于他們的辛勤勞動,這里開始出現(xiàn)牲畜遍野、羊肥馬壯的景象。1630年,土爾扈特部挺進伏爾加河草原,占領(lǐng)了伏爾加河中下游,他們便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開拓家園,繁衍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權(quán)——土爾扈特汗國,亦即俄國所稱的卡爾梅克汗國。土爾扈特汗國在阿玉奇汗的領(lǐng)導(dǎo)下,達到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力量的頂峰。到了阿玉奇汗時代末期,沙皇政府實行逐步削弱卡爾梅克汗廷權(quán)力的政策,包括蠶食汗國領(lǐng)土,強迫改信佛教為東正教,不斷要求提供騎兵為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作戰(zhàn)。
3.內(nèi)憂外患,維持與祖國的血脈聯(lián)系
著名的沙俄女皇帝——葉卡捷琳娜二世
土爾扈特人雖然建立了汗國,但是他們這種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卻并沒能維持下去。在以后的140多年里,沙俄不斷向土爾扈特人居住的地方擴張勢力,土爾扈特人受到了沙俄的控制和壓迫。在政治上,沙俄強制改組土爾扈特汗王的下設(shè)機構(gòu)扎爾固,削弱汗王的權(quán)力;在經(jīng)濟上,沙俄讓大量的哥薩克向東移民擴展,不斷壓縮土爾扈特人的游牧地面積;在文化上,沙俄政府迫使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土爾扈特人改信東正教,不許他們皈依佛門。另外,沙俄政府對土爾扈特人強制實行人質(zhì)制度,不斷征用土爾扈特部的青壯年上戰(zhàn)場,強迫他們當(dāng)兵打仗,使土爾扈特部的人口急劇減少。盡管沙俄對土爾扈特部的欺凌和政治壓迫日漸加深,土爾扈特人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但是土爾扈特部的人民決不屈服,他們時刻想念著祖國,勇敢地克服各種困難,始終維持與祖國的血脈聯(lián)系。
西遷與東歸路線圖
這天,渥巴錫向全體族人歷數(shù)沙俄殘暴統(tǒng)治的滔天罪行,號召大家:“只有奮起抗俄,返回祖國,才是唯一出路?!鳖D時,伏爾加河遼闊的草原上響起了氣壯山河的呼聲:“我們的子孫永遠不做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
1.不堪欺凌壓迫,決議東歸
為了保護自己的部族不再受到沙俄侵害,土爾扈特部的領(lǐng)導(dǎo)層逐漸下定決心東歸,結(jié)束這種流浪歲月,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此之前,土爾扈特人做了幾年的精心準(zhǔn)備,規(guī)定所有婦女三年不生小孩,所有羊三年不下崽,這樣可以保證在回歸祖國的道路上少一些負(fù)累。
《東歸·印象》大型歷史舞臺劇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有三個方面的根本原因:首先,土爾扈特部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一員,同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識,是他們回歸祖國的根本動力。其次,沙俄政府的民族壓迫,包括政治上的欺凌和宗教上的迫害,是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的外部原因。再次,清代前期至乾隆時國勢穩(wěn)定,是土爾扈特部回歸的穩(wěn)定保障?!驹敿殹?/p>
2.兩次小型絕密會議
年輕的首領(lǐng)渥巴錫
公元1767年,當(dāng)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lǐng)導(dǎo)下,開了一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他表明了自己意欲東歸的想法,并與其他部族首領(lǐng)交換意見,最終大家一致決定要東歸故土。公元1770年秋,此時正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在伏爾加河下游草原的一個秘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yán)宣誓,離開沙皇俄國,返回祖國去,并詳細制定了東歸路線,約定了東歸具體時間,安排了東歸途中的軍事部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等待著那個最合適的時機,然后一起踏上回歸故土的漫漫征程。
3.消息泄露,究竟是誰干的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zhàn)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俄國,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盡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俄國人保密,消息還是泄露了。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渥巴錫不得不提前行動。第二天凌晨,寒風(fēng)凜冽,當(dāng)陽光灑向大雪覆蓋著的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三萬三千多戶的土爾扈特人出發(fā)了,離開了他們寄居將近一個半世紀(jì)的異鄉(xiāng)。
出發(fā),向家的方向
由于消息泄露,致使土爾扈特人在準(zhǔn)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倉促起事,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究竟誰是告密者?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沙俄帝國早在土爾扈特內(nèi)部安排了眼線,這邊有了決議東歸的苗頭,他們馬上告知了沙皇葉卡捷琳娜。另一種情況就是土爾扈特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俄軍中擔(dān)任軍官,他們中有人并不想離開生活了一百多年的伏爾加河,他們也深知如果東歸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在權(quán)衡利弊之后決定組織東歸而向沙俄告密。
4.血戰(zhàn)哥薩克,九千勇士犧牲
哥薩克騎兵久負(fù)盛名
在渥巴錫的率領(lǐng)下,成千上萬的土爾扈特婦女、兒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準(zhǔn)備好的馬車、駱駝和雪橇,每隔15分鐘出發(fā)一個2萬人的隊伍,中間是婦女小孩,兩邊是精兵衛(wèi)隊,離開了他們生活將近一個半世紀(jì)的異國他鄉(xiāng)。土爾扈特人的隊伍,很快穿過了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走在外側(cè)的一支土爾扈特隊伍,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了,土爾扈特部的后衛(wèi)部隊與沙俄的哥薩克騎兵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終因后援缺乏,9000多名土爾扈特人英勇犧牲。
與沙俄軍隊激戰(zhàn)
當(dāng)?shù)搅送翣栯A河的時候,他們又突遇俄軍兩萬多人的嚴(yán)密封鎖。在這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渥巴錫召集各部首領(lǐng),動員大家團結(jié)抗敵,堅持到底。部落的另一位首領(lǐng)策伯克多爾濟也慷慨陳詞:“如果走回頭路,每一步都會碰到親人和同伴的尸骨。這里是奴隸的國度,而中國才是理想之邦,讓我們奮勇前進,向著東方!向著東方!”激昂的陳詞,讓土爾扈特人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終于以一當(dāng)十,擊退了攔截部隊?!驹敿殹?/p>
5.瘟疫疾病,十萬人倒在回家路上
艱難的東歸路
土爾扈特人一路上除了殘酷的戰(zhàn)斗,還不斷遭到嚴(yán)寒和瘟疫的襲擊。氣候惡劣,是東歸的土爾扈特部首先必須克服的困難,因為出發(fā)時正值寒冬,穿過冰凍的烏拉爾河,就是冰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天寒地凍,冰封雪飄,舉步維艱。到了春暖冰融的季節(jié),青草尚未長出,大批牛羊、馬匹又因饑餓死亡。夏天來臨,天氣炎熱,疾病頻發(fā),加上旅途的勞頓,饑餓的煎熬,一些老人和孩子紛紛倒了下去。在這最困難的時刻,渥巴錫召開會議,鼓舞士氣,他說:我們寧死也不能回頭!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zhàn),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里。他們戰(zhàn)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zhàn)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根據(jù)《滿文錄副奏折》的記載,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經(jīng)過一路的惡戰(zhàn),加上疾病和饑餓的困擾,“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也就是說,約有十萬人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伊犁河畔,英雄歸來(劇照)
在得到清朝邊防駐軍的及時救援后,土爾扈特部唱著《土爾扈特故鄉(xiāng)》歌曲,渡過伊犁河,終于在1771年6月底到達伊犁附近的木哈卡倫一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是否接納,朝廷意見不一
土爾扈特東歸一事,清朝政府事先并不知情,直到公元1771年4月,定邊左副將軍車布登札布才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政府才得知這一消息。關(guān)于土爾扈特人歸來的消息在朝廷中引起了爭論。因為人數(shù)眾多的蒙古騎兵來到伊犁河畔,并且沒有事先求助,對于摸不清事實狀況的清政府來說,邊境安全面臨巨大的威脅。
東歸情景(油畫)
最后清政府決定:第一,這件事如果俄國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堅決擋回去;第二,土爾扈特人回來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最終采取了第二種辦法。而事實上清政府也防著一手,將土爾扈特分為新、舊兩部分開安置在南北疆不同的區(qū)域,舊土爾扈特由渥巴錫統(tǒng)領(lǐng),新土爾扈特由另一首領(lǐng)舍楞統(tǒng)領(lǐng),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杜絕邊境隱患。
2.渥巴錫與乾隆帝秘密會面
東歸題材的影視作品
渥巴錫得知清軍已嚴(yán)加防備,且己方人畜死亡過半,于是在清軍常設(shè)卡倫以外徘徊。伊勒圖遣使問其來意,渥巴錫與眾臺吉、喇嘛商議數(shù)日后,率所部七萬余人歸附,并獻上其祖先所受明代永樂八年漢文篆書敕封玉印。九月初八的傍晚,渥巴錫等十三人及其隨從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員的陪同下,自察哈爾旗來到木蘭圍場伊綿峪覲見了乾隆,乾隆封他為卓哩克圖汗,意為“英勇汗”。乾隆敕書對土爾扈特人的贊揚與歡迎,至此,土爾扈特部的歸來受到清朝政府的熱情歡迎。
3.銘文立碑,歡迎同胞回家
乾隆皇帝畫像
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落成,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廟豎起兩塊巨大的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他親自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用來紀(jì)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兩塊碑文今天依然保存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普陀宗乘廟內(nèi)。清政府的封爵、重賞、厚待的安撫政策,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土爾扈特部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乾隆皇帝銘文立碑
土爾扈特人,舉部回歸的壯舉,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各地紛紛捐獻物品,供應(yīng)土爾扈特群眾。清政府也撥??畈赊k牲畜、皮衣、茶葉糧米,接濟貧困中的土爾扈特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為了妥善安置歸來的土爾扈特部眾,清政府將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牧場,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
遷徙對于農(nóng)耕民族來說是一場災(zāi)難,而對游牧民族來說,它更像是宿命。土爾扈特人的兩次遷徙,用生命譜寫了這個民族最悲壯的歷史,同時,也宣告了游牧民族遷徙時代的結(jié)束。
1.東歸英雄遠名揚
東歸壯舉光耀史冊
1775年1月,渥巴錫臨去世前,給他的部眾留下遺言:“安分度日,勤奮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禱?!蓖翣栰杼夭繓|歸,不僅是我國民族史上一樁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也創(chuàng)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的奇跡,震動了當(dāng)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正如愛爾蘭作家德尼賽在《韃靼人的反叛》一書中所說的:“從有最早的歷史記錄以來,沒有一樁偉大的事業(yè)能像上個世紀(jì)后半期一個主要韃靼民族跨越亞洲草原向東遷逃那樣轟動于世,那樣令人激動的了。”土爾扈特人所創(chuàng)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東歸壯舉將永遠光耀史冊。【詳細】
2.尚未東歸者今何在
今天的卡爾梅克人
就在土爾扈特人準(zhǔn)備東歸之前,他們本來計劃攜同左岸的一萬余戶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當(dāng)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jié)冰,左岸的人無法過河,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余戶立即行動。同時因為有叛徒告密,東歸之舉比較倉促,所以就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受到沙俄政府的圍困,最終沒有一同回歸祖國,永遠得留在異國他鄉(xiāng)。這一部分人按照沙俄的歷史記載,稱為卡爾梅克人。蘇聯(lián)建國之后,這一部分尚未東歸的卡爾梅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國家,成為前蘇聯(lián)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3.世代游牧,守衛(wèi)祖國邊疆
草原新生活
回歸祖國后,土爾扈特部眾和新疆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內(nèi)勤耕牧,外御強敵,為開發(fā)和穩(wěn)定我國西北邊疆、維護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jié)作出了重大貢獻。現(xiàn)在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的蒙古族人民,大部分都是土爾扈特部的后代。
博湖萬人“沙吾爾登”表演
如今,土爾扈特部落的后人大多數(shù)分布在阿勒泰、巴州、塔城、伊犁等地,其中,巴州境內(nèi)居住著4萬多土爾扈特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是新疆唯一一個蒙古自治縣,被譽為江格爾的故鄉(xiāng)。這里居住的蒙古人是著名的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后人,在回歸故土的200多年間,他們安居樂業(yè),延續(xù)著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和傳統(tǒng),這里獨特的薩烏爾登舞和托布秀爾彈唱,這里江格爾的英雄傳說被代代相傳。
東歸——歷史教科書上的一個歷史名詞,卻浸透著蒙古土爾扈特部一段鮮為人知的抗?fàn)幣c血淚。時間雖然過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們沒有忘記東歸的英雄,他們的事跡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學(xué)術(shù)研究課題,東歸英雄們的史詩將永遠被傳唱下去。
更多精彩,請點擊
【責(zé)任編輯: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