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世藏書》,許嘉璐總顧問,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為什么世界各國、各民族都十分關(guān)注自己的文化?原因很簡單,因為文化——不管各國的專家們?nèi)绾谓缍ā拔幕币辉~的含義,也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它都是個人、家庭、社會須臾不可離的,因而也就成為人際相處、家庭存續(xù)、社會和諧無形的黏合劑。想要個人、家庭、社會和順發(fā)展,缺了文化則難于上青天。
文化為什么要傳承
實際上,文化不存在要不要傳承的問題,除非某個人種滅絕了(包括被同化),其文化才有可能中斷,例如美洲的瑪雅文化(但也殘留著一些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存)。文化一般都會傳承下去,這是文化的特征及其本質(zhì)內(nèi)涵所決定的。文化傳承得如何,則主要取決于個人、社會和民族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自強的程度。接受了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如果再了解一些別的民族文化,異同相較,就會產(chǎn)生文化的自信;再進一步,知道了自己文化之所以然,視之如命,方可謂之自覺;在這基礎(chǔ)上,廣泛了解世界上幾種影響深遠的文化,從中汲取自己民族文化之所缺,使二者融合,推進自己民族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再升華,此可謂自強。由此可見,文化由自信而自覺,而自強,都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chǔ)的,也可以說,自信、自覺、自強乃民族文化“傳”與“承”必備的主觀條件。三者相續(xù)相補、互促互彰,缺一不可,乃傳承真諦之所在??偠灾祟?、民族要永存,要發(fā)展,就需要傳承文化,發(fā)展文化。反觀社會中的每一個體,亦莫不皆然。
文化自身有其生命力、不期而然的延續(xù)能力,因為它一般都內(nèi)化在個體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欲罷不能”。但是,當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不自覺,更不自強時,民族文化便只能遺存在典籍中、歷代文物上和老百姓的記憶里,那就難以抵擋外來文化的風吹浪打。而一旦作為民族生存和心靈之根的文化不再能撐起民族、國家靈魂的大廈,則必導致國將不國。
文化靠什么傳承
或曰傳承的“管道”為何?當然首先主要靠人:長輩、親朋、老師、鄰里,甚至同好同行而未必相識者;其次要靠文獻文物、山川景物;最后靠系統(tǒng)的學習(各級各類的教育、培訓)。三者之中,文獻、文物是可視的依據(jù),里面儲存、蘊藏著民族的歷史滄桑、信仰道德、經(jīng)驗智慧。中國是世界各國中傳世典籍、文物最為豐富,時間跨度最大的國家,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涉足并樂在其中時,講授者、研究者形成了浩蕩的群體,這樣就可以言之而成理,也能鑒古知今,明白地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這些人類由古初就思考、研究的根本性問題;看清楚當今國家所奉行的一切準則、瞄準的目標,都是在幾千年來列祖列宗、先圣先哲的體驗、總結(jié)、冥思、踐行成果基礎(chǔ)上的再發(fā)展、再超越,于是在一個新的層次、新的境界上又增強了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強。
傳世典籍依舊是思想寶庫
中華文化有著不拒他者、善于“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對自己的文化(主體文化)充分自信、珍惜的根基上,文化發(fā)展的外動力(來自異質(zhì)文化的刺激、挑戰(zhàn)與由此形成的沖突)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在與異質(zhì)文化沖撞、交流、互學和相融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家珍”——傳世的典籍依舊是后盾,是取之不竭的思想寶庫。當然,時代變了,語言變了,學習思考方法變了,對中華文化無論是要“傳”還是要“承”,都需要把保存在典籍中寶貴的歷史和思想,用新的方式、新的工具和新的話語進行敘述、闡釋、翻譯。
正是出于以上的思考,所以歷代,特別是在“盛世”中,都會根據(jù)當時社會的需求翻印傳世的典籍。顯然,這就是文化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為便于人們收藏、使用,于是朝野又有了后代所謂的“叢書”的編纂。中國歷代編纂的叢書,名聲最大的,莫過于清代乾隆年間集中全國學術(shù)精英合力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收書3460余種,字數(shù)超過7億。這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圖書編輯出版工程,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份厚重的文化之禮
時代呼喚著今人能夠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再一次精選中國常用而重要的典籍,以當代人的學術(shù)水平和智慧進行細致、嚴謹?shù)恼?,編出一套滿足當代社會的需要而又足以傳世的叢書。它將成為我國典籍永續(xù)傳承鏈條上不可缺少,甚至是相當耀眼的一環(huán)。
恰好,就在中國進入新時代、世界格局正在發(fā)生巨大變革之際,浙江人民出版社毅然承擔起了這一重任,組織國內(nèi)眾多學科的杰出學者建立編輯委員會,著手編纂《中華傳世藏書》。各位委員殫精竭慮,各盡其責,編委會全面統(tǒng)籌,層層把關(guān),終于完成了這部匯集先秦至晚清近700種典籍、逾2億字的巨著。這部大書是文化、出版、學術(shù)界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奉上的一份厚重的文化之禮,也是一朵向世界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蓬勃復興之花。
就在本書出版之際,將其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庫、電子書、用戶端查閱、有聲閱讀等)的工作已經(jīng)啟動?!吨腥A傳世藏書》不論以什么形式奉獻于讀者面前,它都不過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工具,要讓它所匯集的,或者說保存在中華大地上和流散于海外的民族典籍中的英華活起來,開出光彩耀眼的新花,散播于城鄉(xiāng),還需海內(nèi)外學者專家、藝術(shù)家、文創(chuàng)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創(chuàng)造。而讓中華古老的文化重新煥發(fā)出令世界艷羨的青春,也正是為本書做出貢獻的所有朋友的初衷。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25/2994751.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