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梁曉聲曾概括為四句話: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中國文化的性格》是梁曉聲梳理傳統(tǒng)文化的讀書筆記與思考心得,力圖整理出一條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的線索。儒家思想中最有意義的論點是什么?中國所謂的“士大夫精神”經(jīng)得起推敲嗎?民國究竟是個什么模樣?梁曉聲站在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再思考。
中國的文化中缺少什么?梁曉聲認為缺少人文的因素。人文不體現(xiàn)在學者的論文里,不要讓我們感覺到“你不說我還聽得清楚,你一說我反而聽不明白了”。
其實,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中,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這些都是文化教養(yǎng)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學文化的原動力,而且是我們傳播文化的一種使命。
中國百年文化具有怎樣的表情呢?表面看起來,作家和文化人,似乎是文學和文化的“主人”,其實,真相也許恰恰相反。作家們和文化人們,只不過是文學和文化的“打工仔”,有的是“臨時的”,有的是“終生聘用”者。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中,原有愉悅人心,僅供賞析消遣的一面,而且,是特別“本色”的一面。倘有一方平安,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便在那里施展。以后的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將會在“自我放縱”的過程中漸漸“性情”穩(wěn)定。歸根結底,當代人不愿長期地接受喧囂浮躁的文學和文化局面。
在當代文化中怎樣做一個中國人呢?梁曉聲提醒,當社會還無法滿足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時,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注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種種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當人們普遍的平凡人生能動性,在社會轉型期受到慣力的嚴重甩擲,失去重心而處于茫然狀態(tài)時,文化的最清醒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處于社會第一位置的人了。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們,永遠是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shù)人。
讀完全書,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到任何時候,我都相信文化對人的影響力和改造力,這種影響和改造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的文化可以不知不覺不費吹灰之力地改變一個人,讓他的內心、氣度,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都更上一層樓?!?/p>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119/2971117.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