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紅色果實
食茱萸的果實
吳茱萸的紅色果實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大概是最耳熟能詳?shù)墓旁娏?,上小學時人人都要背誦。詩中提及的重陽民俗,除了登高還說到了插茱萸。古代九九插茱萸的習俗相當風行,所以有人又把重陽節(jié)叫做茱萸節(jié)。那么,王維詩中的“遍插茱萸”中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東西?
古人為什么要插茱萸呢?好幾種叫做“茱萸”的,哪種才是重陽習俗里的那個“茱萸”呢?
古代“茱萸”既是調(diào)料也是防腐劑
據(jù)考證,古人過重陽插茱萸的習俗始于漢代,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xiàn)在晉人周處——“除三害”的那位猛人所作的《風土記》里:“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shù)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從中可以看到,九月九日“插茱萸”的風俗在晉代當時民間已經(jīng)風行。這一天大家折取茱萸果穗插于頭上,或?qū)⑵溲b入香囊,佩戴于臂上,登高處團聚飲用菊花酒,以求辟邪除穢,于是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
其實,“茱萸”在古代是著名的食物調(diào)料和防腐劑,古人認為其濃烈氣味具有“辟邪除害”作用。然而歷代本草著作中提到的“茱萸”卻不止一種,有山茱萸、食茱萸和吳茱萸,究竟民俗中的茱萸所指何物?雖然典籍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這些植物的形態(tài)等方面推斷出茱萸究竟是哪種。
古書里的“山茱萸”沒法做香囊
古書里的山茱萸就是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里的山茱萸,屬山茱萸科山茱萸屬,為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4米到10米,葉對生,每年三四月間開花,傘形花序,九十月間結(jié)紅色或紫紅色核果。
這種山茱萸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地。
雖然山茱萸的名稱與本草中的記載相符,但它的枝葉與果實并沒有濃烈香味,無法制作香囊,因此山茱萸并不是古人重陽習俗中要插的茱萸。
這種“食茱萸”倒真的可以當調(diào)料
還有一種“食茱萸”。其實食茱萸的學名是椿葉花椒,也叫樗葉花椒、滿天星(江西),刺椒(四川)和食茱萸(臺灣植物志),是蕓香科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莖干有銳刺。椿葉花椒8月到9月開花,10月到12月結(jié)果,分果瓣淡紅褐色,干后淡灰或棕灰色。這種食茱萸除江蘇、安徽沒見過記錄,云南僅富寧有記錄外,其他長江以南各地均有,常見于海拔500米到1500米山地雜木林中。
成書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shù)》對食茱萸曾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食茱萸也,山茱萸則不任食……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食茱萸……煙熏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笨梢钥闯觯湃嗽缫阎朗耻镙强梢宰鳛樗幉南?,也可以用作香辛調(diào)味。然而食茱萸莖、干長滿銳刺,好像實在是難以插在頭發(fā)中,所以可以排除食茱萸。
遍插的茱萸應該是這種“吳茱萸”
古人在典集中常將“食茱萸”、“吳茱萸”不分,于是有部分學者認為食茱萸和吳茱萸指的是一個東西。但仔細分辨二者在植株形態(tài)和藥性上還是有差別的,現(xiàn)在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吳茱萸才是我國傳統(tǒng)民俗中的茱萸。
吳茱萸是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小喬木或灌木,可長高到3至5米,嫩枝暗紫紅色,4月至6月間開花,8月至11月間結(jié)果,果實為暗紫紅色。吳茱萸分布地域較廣,適應性強,在秦嶺以南各地均有分布,變種較多,形態(tài)變異較大。中國植物志中也記載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tǒng)中藥植物,西漢時已作藥用,馬王堆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吳茱萸治瘋病一起,治疽病二起。按原文所治之病癥,所用之藥顯系與今所稱之吳茱萸為同物。古人重陽插吳茱萸辟邪,其實也是受當時陰陽學說的影響——九九至陽,陽氣太盛,因此需佩戴氣味濃烈的吳茱萸,從而實現(xiàn)平安、長壽的美好愿望。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015/2947711.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