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正能量 > 正文

宋詞佐酒話重陽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2018-10-12

 

  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

 

  宋·趙佶《文會圖》(局部)

 

  宋·朱紹宗《菊叢飛蝶圖》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敝仃柟?jié)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呼朋引伴,登高望遠,賞花飲酒,吟詞作賦——佳節(jié)又重陽,感謝宋人,在小詞里面坦誠記錄下自己的重陽節(jié),讓我們得以重溫天水一朝的詩意生活與重陽味道。

  與客攜壺上翠微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蘇軾《定風波·重陽》

  元豐四年(1081)的重陽節(jié),蘇軾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雖仍任團練副使之職,算是官身,然不過是虛銜,并不理事,且“本州安置”,受地方官員監(jiān)視。蘇軾因此自嘲云:“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保ā冻醯近S州》)

  這一年,蘇軾客居黃州已整整兩載,流放之罪官,常有衣食之憂。他在一首詩序里記錄到:“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于郡中請故營地數(shù)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币晃还嗜嗽邳S州東門之外為其謀得數(shù)十畝“茨棘瓦礫”的荒地,蘇軾親自開墾,種糧自食,命之為“東坡”。

  從此,“東坡居士”成為蘇軾的別號,“蘇軾”也正式蝶變?yōu)椤疤K東坡”。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重陽節(jié),蘇東坡在簡陋的酒席上,舉觴對客,填詞一闋: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jié)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雖是宋詞,卻有唐人風味,為何?因為這是東坡從唐詩隨手改來的。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此詩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寫于大唐會昌五年(845)的重陽節(jié)。那一天,杜牧尚在池州刺史任上,詩人張祜來拜訪,二人是同病相憐——都是黨爭牽連、懷才不遇的遷客。杜牧曾是牛僧孺掌書記,一度擢升監(jiān)察御史,后卻屢屢外放;張祜也是失意之人,其三百首詩作曾獲皇帝御覽,卻不得一官,只好以處士自況,流落淮南。杜牧對其一見如故,曾寫詩贈他:“何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兩個流落他鄉(xiāng)的詩人,在重陽節(jié)相聚,在江邊痛飲,登高望遠,菊花滿頭,相逢一笑——從詩意來看,這笑容應是借酒澆愁的苦笑吧?

  宋朝士大夫普遍喜歡在宴會上戴花,歐陽修“戴花持酒祝東風”(《鶴沖天》),黃庭堅“醉里簪花倒著冠”(《鷓鴣天》),辛棄疾“插花走馬醉千鐘”(《定風波·暮春漫興》),都是宋朝士大夫頭戴鮮花、手持酒杯的寫照。

  這種活動不同于唐朝官員“宮廷賜花”的朝堂禮制,而是士大夫私生活的約定俗成。如果這般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禮法森嚴的明清二朝,是一定會被視為傷風敗俗之舉的。

  待到重陽佳節(jié),宋人更是簪菊成風,如范成大“看了十分秋月,重陽更插黃花”(《朝中措》)。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回憶南宋宮中在重陽節(jié)的前一天,就要提前準備一萬株菊花,以備重陽簪花之用,“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于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迸R安的重陽節(jié),百姓們也會頭戴菊花,暢飲新釀美酒。

  蘇詞中值得一提的還有“牛山沾衣”的典故?!俄n詩外傳》記曰:“齊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郁郁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古代君王很少暴露自己內(nèi)心軟弱的一面,但齊景公作為大國之君,在登高望遠時能夠坦白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的確難能可貴。雖然后世也有嘲笑他的,如李白“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xù)。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古風》)。但大多數(shù)人對此流露出尊重和同情,畢竟在死神面前,人類都是同樣脆弱如蘆葦。

  杜牧寫下這首重陽詩的時候,想起了在牛山沾衣的齊景公早已化為黃土,帝王將相尚且如此,何況是自己與張公子這樣的失路之人?

  相比而言,蘇東坡把它隨意涂抹,填作宋詞,卻有了幾分戲謔的曠達味道。比起唐詩的一本正經(jīng),宋詞的字節(jié)更為靈動,似乎消解了生死話題的嚴肅與無解。

  特別是最后一句,蘇東坡不動聲色地把“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改成“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似乎把那種對人生易老、生命有時的無奈,化成了看透世事卻又樂觀待之的清澈洞明。

  重陽節(jié)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魏晉人所作《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雖《西京雜記》所記未必是漢人風俗,然可印證最遲在魏晉時代,九月九日即為一個與長壽有關的日子了。

  魏晉時代人們對于生命長短的體悟開始深切,一方面追求生命的長度,即使是嵇康這樣的高士,也“又聞道士遺言,餌術(shù)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與山巨源絕交書》);另一方面又恐懼于生命的無常,如石崇在《金谷詩序》中所悲嘆:“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憋?、石二人雖人生道路迥然不同,其命運卻皆未得善終。

  相比而言,出身貴公子的曹丕曾在重陽節(jié)送給書法家鐘繇幾束菊花,并寫下《九日與鐘繇書》,開頭便解釋了重陽寓意:“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睆闹锌芍?,由于“九”與“久”的諧音,九月九日被視為一個“宜于長久”的吉利日子,在這一天飲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即使是曹丕也未能免俗,贈友菊花作重陽下酒之用,“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shù)”。

  所謂菊花酒,并非簡單拿菊花泡酒,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所載“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可知,在重陽節(jié)黎明時分,人們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摻雜在黍米中浸曲釀制,直到次年重陽“甕滿好熟,然后押出,香美勢力,倍勝常酒”,才能釀成真正的重陽菊花酒。一年的春夏秋冬、悲歡離合都濃縮在菊花酒中。

  花開花落,酒醉酒醒。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012/2946333.shtml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