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明天》
韋德·勞什任編
北京聯(lián)合出版有限公司
眾所周知,自完成《三體》后,大劉就一直沒有新作。科幻迷翹首期盼,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于再度啟程,創(chuàng)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就首發(fā)在這本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
《黃金原野》是一篇從標題就開始刺激讀者的科幻作品。不同于《三體》三部曲中令人眩目的技術設定,本作中的技術背景很“普通”:宇航時代的人體冷凍技術。然而在如此沒有新意的框架下,劉慈欣依然導引出了一個宏大的內核圖景,探討了蒼茫宇宙中人類作為整體的命運而產(chǎn)生的觸動。當有一天,人類對宇宙失去了探索欲,如何喚醒沉浸于虛擬世界的人性?這篇作品文字細膩,節(jié)奏明快,結局出人意料。很顯然,大劉并不是在寫《三體》續(xù),對看慣他舊作的讀者也許是一次挑戰(zhàn)。
《十二個明天》總共12篇作品,其13位作者,都是雨果獎、星云獎(美國)、軌跡獎等獎項得主,更有5位是雨果、星云獎雙料得主。
獲得2016年美國最佳科幻奇幻小說的黃士芬,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學位、擅寫數(shù)學超級英雄小說。同時,她也是知名好萊塢女演員和槍械專家,參演過《太空堡壘卡拉狄加》和真人秀《頂級射手》。她帶來的《那個毀了我們的女人》,討論現(xiàn)在越來越常見的更替身體器官的倫理問題。新時代里,人們通過深度腦刺激就可以快速升級自己,但有一定概率喪失本性。黃士芬進而叩問:大腦深度植入物,會抹除我們人格中的核心部分嗎?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自我?
有趣的是,本書還收錄了一篇中篇繪本小說,來自克利福德·約翰遜的《革命》。約翰遜是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2005年就因研究時空本質而獲得麥克斯韋獎。很難想象,這樣的資深自然科學家,竟然還畫科幻繪本?!陡锩分v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人工智能AI要造反——這似乎已是AI的通病——但這次AI的背后,卻出現(xiàn)了更高級的生命體……一個令人腦洞大開、思之悚然的非典型性AI作品。其實,約翰遜一直致力于把科學傳播給大眾,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就出版過他自寫自畫的科普著作《對話:關于宇宙本質的交談》。
會出現(xiàn)這樣一本與眾不同的書,是源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同名附刊“十二個明天”。
作為純學術的期刊,《評論》也希望讓普通讀者受益。因此聘請韋德·勞什任編輯,從2011年開始設立“十二個明天”???,每一期都邀請才華橫溢的科幻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圍繞當今最重要的新興科技(就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刊中登載的那些新發(fā)明)。勞什是一位浸潤科技界三十余年的資深科技記者。他主導的附刊,再次提出了“硬”科幻的主旨,強調不要那種好萊塢慣常的空想式科幻作品,不能有龍或魔法,而是基于當今科技發(fā)展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硬”派小說。這個“硬”不是“生硬”,而是對書中科幻因素有著詳盡而科學的描述。勞什要求更進一步,小說的設定要嚴格基于當下已有的科學技術,所提及的所有場景不會超出已知的或是可實現(xiàn)的科學領域。
可以說,勞什提出的是緊貼現(xiàn)實科技的科幻寫作,更關注現(xiàn)實的變化??苹弥杏形磥?、古代、近未來的分支, “十二個明天” 附刊所倡導的是比近未來更接近當下的思考。本書就是該附刊第五本結集出版的作品,把“硬科幻”的魅力展現(xiàn)到極致。
韋德·勞什執(zhí)著于“硬”科技,當然還有自己的野心。如果說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和亞瑟·克拉克代表著硬科幻的“黃金時代”,那么勞什的目標就是“重塑這艘硬科幻飛船最好的部分(嚴格而可靠的科學設定),而又不會把最壞的部分帶回來(比如典型的以美國為中心、性格板肅的男主角)”。
本書還有一個亮點,就是邀請一些專家跨界解讀這十二篇作品。有來自科技界、科幻界、傳媒界的韓松、吳甘沙、尹燁、余晨、周濤等,還有人工智能界的“扛把子”微軟小冰。出版方邀請臺灣插畫師根據(jù)小說內容創(chuàng)作圖畫,再通過后臺輸入,小冰就有感而發(fā)寫詩解讀啦。別看不起小冰,她可是有超強在線學習功能的,之前就出版過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呢。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824/2918489.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