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正能量 > 正文

努力10000小時真能幫你成功嗎?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      2018-03-20

 ?。ū疚倪x自《見識》,吳軍著,中信出版集團)

  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要把什么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由于格拉德威爾舉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這個觀點今天中國大部分人已經(jīng)知道并且認可,它也成為大家努力進階的理論依據(jù),很多人正在為10000小時的訓練而努力。即使一些人自己沒有毅力堅持這10000小時,也為自己找了一個臺階——“我之所以不能成為一流的人,是因為沒有完成這10000小時的努力”。

  但是,羅振宇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那就是你花了10000小時可能也沒用,因為思維方式、周圍環(huán)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那么到底誰的話對呢?其實,他們兩個人講的并不完全矛盾。

  一

  首先,格拉德威爾不僅談到了10000小時努力的重要性,還談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運氣和家庭環(huán)境。10000小時的努力是必要的,而其他這些條件也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遺憾的是,這里面沒有一個是充分條件,甚至加到一起也不構(gòu)成充分條件。為了更好地理解格拉德威爾的原意,我們不妨稍微展開一下他的幾個觀點。

  格拉德威爾的第一個觀點認為,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難成功,而高于這個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顯。這個結(jié)論有點兒殘酷,一些人甚至不喜歡這個說法,但它是事實,敢于說出事實的人是有勇氣的。2015年,全社會都在批評“上清華靠智商論”,因為這違反了我們所倡導的“勤能補拙”的價值觀。但是,勤能補拙并沒有科學依據(jù)。

  格拉德威爾的第二個觀點認為,運氣或者時代大環(huán)境對成功很重要,簡單地講就是要生逢其時。美國19世紀末的商業(yè)巨子們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趕上了那個大時代,同樣,蓋茨、喬布斯等人的成功也是趕上了信息時代。相反,如果生不逢時,成功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事實上,但凡成功的人都承認自己有運氣的成分,而不是到處炫耀自己的能力,當他們遇到挫折,會檢討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怪罪運氣;反之,不成功的人在偶爾得意時會把自己封神,失敗的時候會怪運氣。

  格拉德威爾認為,第三個影響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好的環(huán)境有利于人在身體和心智上的成長,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的潛力。我一向反對在教育孩子時拿什么起跑線來說事,因為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起跑線的話,父母的見識就是起跑線。敢于把這個觀點說出來也是需要非凡的勇氣的,因為它和我們宣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功的價值觀相矛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不是簡單地以經(jīng)濟收入和地區(qū)發(fā)展程度來劃分。從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個家庭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guī)矩。沒有錢,有一輩子的機會能夠獲得,而缺乏這三樣東西,縱有天賦,縱然后天再努力,格局和氣度都會太小,終難成大事。當然,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也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已,遠遠夠不上充分條件。

  二

  但是,如果簡單地認為在一個領域做夠10000小時就能出類拔萃,那就大錯特錯了。更重要的是,這10000小時不僅要花,還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上有4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簡單重復

  有些人的10000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復,上文中我提到的偽工作者就是這種人。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在中學學習數(shù)學,不斷重復做容易的題,考試成績永遠上不去,當然不會有中學生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卻犯這個錯誤。比如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比較熱門,一些人學了一點點編程技巧,也能掙到還不錯的工資,于是就守著這點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復。我在《智能時代》這本書里提過一個觀點:在未來的智能時代,真正受益于技術(shù)進步的個人可能不超過人口的2% 。坦率地講,僅僅會寫幾行Javascript(直譯式腳本語言)的人不屬于我說的2%的行列,這些人恰恰在未來是要被計算機淘汰的。

  誤區(qū)二:習慣性失敗

  這一類人和前面講的正相反。他們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jié)教訓;同時臉皮還很薄,也不好意思請教。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然而簡單地重復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因此這些人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時,但是不見效果。在很多公司里都能見到這種人,一個人在下面搗鼓東西,就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誤區(qū)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其實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我喜歡她實際上是因為她很有內(nèi)涵和才氣,想問題想得很深,但這也是她致命的弱點,她的才華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進,對外界就越排斥(當然外界也排斥她)。我們知道,一個概念內(nèi)涵越寬,外延就會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說“桌子”這個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說“法國洛可可宮廷式的核桃木貼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沒有幾件了。林黛玉就是這樣,她越是精進,越到后來賈府里只有賈寶玉能夠懂她。我們很多人做事都是這樣,越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對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有兩類科學家,一類是掌握了一個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們越往后走路越寬,比如愛因斯坦、費米和鮑林(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另一類是路越走越窄,比如發(fā)明晶體管的夏克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對自己研究的晶體管越來越熟悉,就對其他技術(shù)越來越不愿意接受,最后無法和工業(yè)界和學術(shù)界的同行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大量這樣的人。

  誤區(qū)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復用第一次努力的結(jié)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希臘科學體系和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任何發(fā)明發(fā)現(xiàn)都是可以疊加的,你給幾何學貢獻了一個新的定理,幾何學就擴大一圈。而后者不成體系,是零碎的知識點(甚至只是經(jīng)驗點),每一個新的改進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來就失傳了,以后的人又要從頭開始。我們知道今天幾乎任何一所三甲醫(yī)院的主治醫(yī)師,水平一定比50年前所謂的名醫(yī)高很多。但是,今天沒有哪個中醫(yī)敢講自己比500 年前的名醫(yī)水平高。這就是因為前者有積累效應,而后者沒有。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關(guān)系沒有搞清楚,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因此時間花得不少,成績卻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所以,根據(jù)我自身的體會以及對周圍人的觀察,無論是個人天賦、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還是個人努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并不充分。當然,大家可能會講,那我們不就沒有希望了嗎?也不盡然。雖然沒有什么條件能保證誰一定成功,但是,總有相對好的做法和更有效的途徑。世界上凡事沒有什么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好與壞之分。

    原文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3/08/c_129825535.htm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