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去電腦城,看到一個顧客跟店家發(fā)牢騷。
小伙子的電腦壞了,要換配件,修理師傅說要找原廠訂貨,三天才能收到。小伙子不依不饒地要師傅想辦法當天就找到配件?!安恍?,按你這種方式,電腦修好都下周一了!不打游戲看電影,周末怎么過呢?三天,這不是要了我的命嗎?我就靠這臺電腦消磨時間了!”
小伙子喋喋不休,修理師傅倒也不惱,只是笑著說:“電腦只是個工具,別把它當了生活。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就不會覺得時間沒用了?!?/p>
小伙子一臉不屑,催促著修理師傅聯(lián)系其他同行找配件。看著焦躁的小伙子,我想起了剛參加工作時的自己。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工廠做總機接線員,每天握著話筒,機械地重復“您好”“找哪位”和“請稍等”。
起初,我還帶著校園里的那股子好學勁兒偶爾翻翻書。時間長了,我越來越適應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安逸——從來不必思考,更不用帶著未完成的問題睡覺。學習的念頭漸漸消失后,我唯一的憂愁就只剩如何打發(fā)時間。
人無聊起來,就只覺得人生漫長,大把時光。
當時,我唯一的玩伴是和我同樣無聊的兔子,我們在相同的工作崗位上,各自守兩個電話機。我們分享著打發(fā)時間的妙招,折騰出很多玩法:打電話互相講笑話、給工友貼紙條等等。
這種日子持續(xù)了四年后,我們相繼被自己的同學刺激到了。與我們同時參加工作的同學,大多在職場上摸出了點門道,對未來都有著明確的規(guī)劃。
兔子率先跳槽去了其他地方,沒了玩伴的我也很快辭職,準備另謀出路??稍俅稳ト瞬攀袌觯也虐l(fā)現(xiàn)自己比四年前更不受歡迎。不思進取的四年時光,輕輕松松把我消磨成了一副好吃懶做的模樣。
失業(yè)的第二個月,聽聞原來工作的工廠招開發(fā)助理,我厚著臉皮回去爭取到了這個職位。這一次,我不敢有絲毫怠慢。下班后我開始學習英文,研究專業(yè)術語;我跟著流水線上的同事一起加班,有時候幫技術師傅打打雜,試圖多蹭點技能知識裝在腦子里。
我心疼那些被浪費掉的時光,恨不能一口氣補回來。
幸而,我醒悟得還不算晚。就像一場馬拉松,起跑慢半拍,可以在上半程下點功夫追回來;如果整個上半程都耽誤了,下半程還能拼了命去跑,總會好過那些全程懶散、到不了目的地的人。
莎士比亞曾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那些在虛度中與他人拉開的差距,總是日后要花數(shù)倍的力氣才能追得回來的。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在他的著作中把時間劃分為三類:浪費的時間、消費的時間和投資的時間。
工作時間是否算得上投資,因人而異。如果僅僅是完成了任務而沒有任何收獲,頂多算是謀生,時間是被浪費掉的;如果在工作中領悟了越來越多的經驗,提升了自己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才算得上是投資。
工作之外,除了吃飯睡覺和交通等必須消耗,每個人都會有四到八個小時的閑暇時間,如果把它用來做無意義的事情,就是浪費;如果用來補充能量,就是投資。
一個人未來的價值高低,很多時候取決于投資時間的多少。一個慣于浪費時間的人,多半不知道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或者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夠掙得理想的生活。
因為從未努力,便從不相信努力的意義。因為從未好好利用過時間,便從不相信時間能帶來改變。于是,為了眼前的安逸與舒服,便一再地自我放逐。
殊不知,你在消磨時光,時光也在消磨你的意志。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