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情 > 正文

在一片潔白中雕琢生活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chuàng) 作者:徐躍      2020-04-13

氈繡畫。



氈繡蒙古包擺件。


充滿設計感的氈繡制品。


蘇尼特蒙古族氈繡傳承人孟根其其格。


12個牧民共同繡出巨幅國旗。(資料圖)


  傳統(tǒng)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氈繡包。


  傳統(tǒng)氈繡制品。


  氈繡是蒙古族刺繡的一種,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集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于一體的傳統(tǒng)手工藝代表。質樸純粹的用色、抽象的民族圖案是氈繡技藝最鮮明的特征。


  蒙古族氈繡技藝在蒙古包中最為常見,從包頂?shù)絿鷼?、地氈,從家居擺件到隨身用品,氈繡無處不在。它在草原人民的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傳達了蒙古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是刺繡世界開出的一朵圣潔之花。

  ——編者


  不同的載體賦予了刺繡作品不同的風格。蒙古族氈繡憑借潔白的毛氈、獨特的繡線,以及強烈的民族特色,在眾多刺繡技藝中脫穎而出。


  源自生活的技藝

  毛氈一直是北方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它的發(fā)明迎合了游牧生活方式的特點。潔白的氈子是富裕與美好的象征,同時它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牢固且細膩,被廣泛運用于生活的諸多方面。


  毛氈是天然的畫布,氈繡技術隨之應運而生。氈繡在蒙古語中稱為“艾斯垓希日穆勒”,也稱為繡花氈、刺繡毛氈、密縫花氈。隨著時間的推移,氈繡技藝日漸完善。


  蘇尼特氈繡是蒙古族氈繡工藝的典型代表,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兩個蘇尼特旗大部分牧民婦女都會制作這種氈繡。該項目現(xiàn)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前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自治區(qū)級傳承人2名,旗級傳承人36名,從業(yè)手工藝者達到500多人。


  都說氈繡的難度高,因為它不但可以在軟面料上繡,還可以用駝絨線、牛筋等粗線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因此刺繡婦女所用的頂針也與傳統(tǒng)頂針有所不同。


  風格強烈是它的另一個鮮明特征,這也是一般人對氈繡作品最直觀的感受。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以凝重質樸取勝,活潑的針法、明快的線條、精細而粗獷的繡工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氈繡不僅蘊含了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還有生態(tài)價值,表現(xiàn)在毛氈的裝飾方法、使用工具、毛氈用途等方面,它的發(fā)展承載著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信仰。


  蒙古族氈繡也曾經(jīng)歷瓶頸時期。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游牧民族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包括蒙古族傳統(tǒng)氈繡在內的很多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市面上的傳統(tǒng)工藝品、民族紀念品大多數(shù)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和需求,氈繡需要更多的載體去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繼承與發(fā)展。對于這個現(xiàn)象,蘇尼特人十分重視,在氈繡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中作出了很多努力,立志將氈繡打造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蒙古族工藝美術領跑者。


  如今,蘇尼特蒙古包氈繡、氈服、氈靴、馬鞍氈、駝氈等氈繡作品層出不窮,新開發(fā)出的抱枕、沙發(fā)墊、手機套、電腦電視機蓋布、包包、筆筒等衍生品打響了內蒙古氈繡的招牌。古老的蘇尼特氈繡技藝再一次被人們看到,并在民族時尚的道路上逐漸風靡起來。


  蘇尼特的繡花氈

  幾百年來,蘇尼特部落的氈繡技藝獨樹一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發(fā)展,至今保留著氈繡技藝的原始狀態(tài)。在蘇尼特牧民家中,電動縫制機的外套、沙發(fā)墊、擺件、杯墊……氈繡制品無處不在。


  蘇尼特氈繡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圖案運用、技藝針法、材料運用都有獨特的地方。


  氈繡圖案十分豐富,不僅有吉祥圖案、花紋圖案、五畜圖案、鮮花飛鳥,還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設計;針法技藝包括搟氈技藝、密縫技藝、貼花繡技藝等;傳統(tǒng)的制作內容也有很多,包括蒙古包門、馬鞍屜、氈靴、坐墊,以及各種繡花氈囊、拾羔袋、駝鞍等等;制作氈繡的原材料很考究,多用駝絨和馬鬃。


  氈繡的制作步驟并不復雜,特別之處就是需要自己紡線。用比較原始的紡錘將特殊材料制成的線紡出,再把細線做成各種規(guī)格的繩子,然后就是縫制、壓邊。


  “蘇尼特氈繡手工技藝,無論是載體,還是刺繡風格,都具有強烈的游牧民族特色。用制作好的駝絨線配上精細的針法,選取的顏色越多,氈繡作品就越精致。”蒙古族氈繡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孟根其其格說。


  孟根其其格出生于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蘇木,從小就和母親學習氈繡,以家庭傳承的方式系統(tǒng)地傳承了錫林郭勒草原蒙古族傳統(tǒng)氈繡技藝。2017年12月28日,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孟根其其格因其精湛的蒙古族刺繡(氈繡技藝)手藝被推薦為國家級傳承人。


  她的技藝水平在蘇尼特掌握該技藝的人群中具有代表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在長期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孟根其其格掌握了蒙古族刺繡的關鍵性工藝技術和各種繡法針法,以精美的民族圖案展示了草原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的技藝特點和獨特風格。


  她熱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工作,每年都會制作一些氈繡作品參加各類比賽,并多次參加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覽,成為業(yè)界及社會公認的代表性作品。她將氈繡的技藝傳給女兒都貴瑪,女兒曾在2013年參加北京“亞洲超級星秀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榮獲手工藝特別獎。


  閑暇時,孟根其其格會在家中為慕名而來的牧民演示技法。她也會經(jīng)常去旗里的蒙古族學校為孩子們上興趣課。在蘇尼特左旗蒙古族中學,有十幾個興趣班,幾十名學生在這里學習氈繡技藝,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如今,學生們已經(jīng)能夠獨立制作出簡單的筆筒、馬頭琴套、小擺件了。


  來自草原的禮物

  2019年5月,內蒙古蘇尼特左旗12名蒙古族牧民手工繡出了一面長25米、寬20米的國旗,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參與此次刺繡的牧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蒙古族刺繡的傳承人,她們中年齡最大的63歲,最小的46歲,孟根其其格也參與其中。


  “這不是一面普通的國旗,紅旗中的大五角星直徑就有5米,其余小五角星直徑也有1米,五星都是使用純手工崩針法和希拉嘎針法刺繡,紅旗的邊緣則采用蒙古族傳統(tǒng)牙刺繡針法。”孟根其其格說:“能夠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親手繡國旗送給祖國,我感到興奮和驕傲,我們12個人用5天完成了這幅作品。每一針每一線都代表了我們的心意。”


  多年來,氈繡的發(fā)展牽動著蘇尼特人的心。蘇尼特左旗高度重視蒙古族氈繡傳統(tǒng)工藝振興,積極組織項目傳承人參加區(qū)內外各項活動,在“繡美家鄉(xiāng)·時代風采——內蒙古最美繡娘評選活動”“自治區(qū)蒙古族刺繡大賽”“蒙錫雅杯傳統(tǒng)氈繡技能大賽”等活動中,全旗多位傳承人及手工藝者榮獲多項大獎。他們在錫林郭勒盟博物館開設蒙古族氈繡專場展覽。策劃設計的“草原夢娃”系列氈繡作品曾在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貴賓廳展出。


  氈繡本是生產(chǎn)生活用品,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爭相追捧的工藝品。


  在蘇尼特右旗,已經(jīng)建立起民族氈繡扶貧創(chuàng)業(yè)基地,在這里工作的員工就有一百多人,每年都有定期的新員工培訓,訂單以氈繡裝飾畫為主,還有一些蒙古包內的地氈、圍氈等蒙古包用氈,以及一些氈繡小制品,工藝十分精細,年加工氈繡成品可達150卷。


  在擴大氈繡市場的同時,蘇尼特氈繡從業(yè)者們還深耕文化創(chuàng)意,將傳統(tǒng)藝術植入到現(xiàn)代設計當中,賦予產(chǎn)品文化和情感符號,讓氈繡更符合現(xiàn)代市場發(fā)展趨勢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他們的創(chuàng)作理念就是將無形的民族文化與精神化為有形的設計,展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近年來蒙古族傳統(tǒng)氈繡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層出不窮,如兒童氈靴、手賬本、背包、冰箱貼、墊子類產(chǎn)品等,并在當?shù)刂饾u形成了“阿吉泰”等品牌。


  孟根其其格說:“多年來,我們積極組織‘制氈技藝’培訓班、非遺保護普及宣傳講座,以及非遺傳承人進社區(qū)、進校園、進博物館等活動。不斷推動傳統(tǒng)工藝項目可持續(xù)發(fā)展,助力傳統(tǒng)工藝重新煥發(fā)生機和活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交流,我們傳承人的技藝明顯提高。我們都希望通過蒙古族氈繡藝術將實踐和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以點帶面,促進民族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让晒湃請笊缛诿襟w記者 徐躍)




【責任編輯:長樂】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