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崇拜火,視火為生命與興旺的象征。敬火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過去蒙古族人吃飯前首先要用奶酒敬火;現(xiàn)在則要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火活動。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 臘月二十三是送火神上天的日子, 火神在這一家住了一年的時間了, 要上天去匯報關(guān)于這一家人好壞善惡的情況, 因為草原牧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火, 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為。牧民們認為火是上天的使者, 火神所說的話關(guān)系著來年的豐收、運氣、財富等。
蒙古族人的祭火用品十分講究,祭品包括羊胸骨架、牛脛骨、羊排骨等。煮熟的羊胸脯,不碰胸腔內(nèi)側(cè),刮去外部表面的全部肉質(zhì),只留下由基礎(chǔ)骨體和周邊軟組織組成的完整胸脯骨架,胸腔內(nèi)側(cè)朝上安放在專用的祭品盤里,上面放滿五谷雜糧、五色布條、奶食品、香、杜松葉等物品,用自制羊毛線或駝毛線從胸脯骨架的胸骨柄開始纏繞到一對胸叉骨,然后在上面放置掏空肉質(zhì)的只帶薄膜的完整脛骨,兩邊對稱放置一條同樣刮掉肉質(zhì)的長條排骨,最后用松軟哈達蓋住,上面點上奶油,用網(wǎng)狀羊油蓋住胸骨頂部,頭朝火撐子安放在其前方的桌子上面。“火撐子”即爐灶,位于蒙古包內(nèi)正中間,是由四根撐條和三或四條橫圈兒焊成的圓圈型鐵架子,其四根撐條下端著地,上端置鐵鍋。
除了上述祭品,還在“獻品盤”的容器里盛滿銅錢、紙制金元寶、五色布條、奶食品等獻品。另外還有一個用于招運儀式的叫做“招運桶”的容器,里面按先后上下順序裝入從羊胸脯、牛羊脛骨、排骨等祭品上刮下的熟肉和其他肉灌腸、蜂巢胃等必備的肉食品。另外,“祭火膳”也是關(guān)鍵的,它是祭火節(jié)期間的主食,也是祭祀品之一。祭火膳是用煮熟的羊胸骨架、牛羊脛骨、羊排骨等祭品的肉湯煮成的稠粥,原料包括大米或者黃米以及紅棗、葡萄干等。
蒙古族人祭火儀式包括祭火和招運兩個部分。祭火儀式,首先要點亮佛龕前面的奶油佛燈,以及位于火撐子四方的裝有“火之膳”以及奶油的四口小碗中的燈芯。接著往火撐子里加柴禾,等到火旺之時,家族里的長者開始詠誦《火佛頌經(jīng)》,這是祭火儀式的前奏曲?!痘鸱痦灲?jīng)》詠誦結(jié)束之后,祭火儀式正式開始。主人取出蓋住祭用胸骨頂部的網(wǎng)狀羊油,掛到火撐子的四根撐手上,然后用祭祀專用的九眼勺舀起“獻品盤”中的獻品,向火佛敬獻。此時,火撐子中的火焰染紅整個蒙古包,長者開始詠誦歌頌灶神的《火佛祝詞》,祭火儀式進入高潮。主人端起祭品盤中的祭品,高舉頭頂,旋轉(zhuǎn)三次,送入火撐子,獻上火佛。當主人從旁邊的“獻品盤”中抓起獻品再次獻上時,其余家庭成員都要抓起獻品,共同獻上火佛。
儀式的第二段是招運儀式,其意義是祈禱來年家庭幸福安康、畜群繁盛。主人或者幼子端起“招運桶”,其他成員每個人端起就近的奶食品、酒、奶、肉食品,等待招運。長者開始詠誦《招運經(jīng)》,全家舉起手中食物,旋轉(zhuǎn)三次,齊聲高喊招運咒hurai,并全體跪下向火佛磕三個頭。主人從“招運桶”取出一小塊肉放置佛龕之前,敬獻佛祖。招運儀式結(jié)束。
招運儀式結(jié)束之后,進入家庭宴會,大家分享裝入“招運桶”之內(nèi)的食物——“火佛之?!?,開始吃“祭火膳”。蒙古人在祭火儀式之后的三天之內(nèi),每天早上都要向灶神獻上獻品,口念招運咒,磕頭求運。
現(xiàn)今蒙古族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祭火儀式仍然在以新的方式進行著。無論農(nóng)村、牧區(qū)還是城市,所有的蒙古族人都在祭火、吃“祭火膳”。
【責(zé)任編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