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情 > 正文

小堯花鼓舞

來源:中國民族網 作者:      2017-04-06

  小堯苗寨是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qū)一個比較偏僻的村寨,但是這里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卻是非常有名。男的吹蘆笙,女的敲花鼓,互相穿梭,配上節(jié)奏不時跳躍,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花鼓舞的女式裝扮很是絢麗,底色是藍色,五彩的繡花是村民們自己動手繡制的傳統(tǒng)圖案,頭上還有一個頭飾——“牌帕”,算是這舞蹈的一大特色吧。每當正月,村民們就跳起這個舞蹈,慶賀節(jié)日。而在苗家人“跳花場”的時候,村民們也會走出村寨,和附近的苗族同胞一起舞蹈。老人們說,“跳花場”是他們真正融入貴州的一個渠道。

  村里67歲的楊紹全老人介紹,大約在300年前,這個村寨的祖先從云南遷來,村里的三大姓是陶、鄧、楊,大家都是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先后來到這里,并且建造了一個共同的家園。過去,村里人以狩獵為生,與當時周圍的村寨來往很少。恰恰是苗家的“跳花場”,讓小堯人走出大山。與其他苗族同胞一樣,小堯的年輕人也借“跳花場”的機會,尋找意中人,通過與鄰居們“以舞開親”,增加了溝通與交流,逐漸在烏當扎下了根。

  舞蹈本是村民們自己的娛樂,但是政府的重視給了這個舞蹈一個新的發(fā)展空間。楊紹全老人是村里的文藝愛好者,有什么文藝的事情,年輕人都愛把這“老文藝”請出來。他也見

  證了花鼓舞這幾十年發(fā)展的全過程,1986年,區(qū)里的文化工作者挖掘出這個傳統(tǒng)舞蹈。自此,花鼓舞開始從大山里的小村子走出來,不但參加區(qū)里、市里的演出,還去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威風的一次還遠赴新加坡一展風采。村里的小孩子們也從那時候開始更加熱衷于這個舞蹈,鄧開平便是那撥孩子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紀便在當時的舞蹈圈里有了點小名氣,如今已靠自己村里的傳統(tǒng)舞蹈走南闖北,以表演苗族舞蹈為生。

  花鼓舞原本是小堯人自己的娛樂,后來成了他們與鄰居交流的“工具”,如今他們更是靠著這舞蹈開始闖世界。交流的范圍不同了,舞蹈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與過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裝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一般都是穿著苗族的簡單服飾,而現在記者看到的卻是黃色的服飾,上面還有紅色的裝飾,這是村里人自己的創(chuàng)意。鄧開平解釋:“我們女式服裝已經很漂亮了,可是男式服裝必須要有這樣的改變。按照我演出的經驗,服裝不好看,確實不夠吸引人。”而楊紹全老人卻還是習慣玩一些老樂器,抱起一把只剩下一條弦的琵琶,撥弄起來:“這些東西還是比較珍貴的呢,前幾年還有美國人專門來照過相……”

  村里有“文藝大事”的時候,老人們都會出來坐鎮(zhèn),可真要走出山門,老人們卻也相當尊重年輕人的意見,楊紹全老人說,“年輕人把這個舞蹈變得更好看了。”

  遷徙的舞蹈

  小堯花鼓舞是小堯寨苗家人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舞蹈。小堯寨苗家人最愛跳這個被稱為“綁抓哽”的花鼓舞。關于“綁抓哽”,這里的苗家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代,小堯苗家人的祖先在長途遷徙中跨過一條巨浪滔天的大江時,江中有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為救同胞父老姐妹,跳入江中與惡魚死斗,苦斗了三天三夜,殺死惡魚,救出魚腹中人。大家將惡魚拖上岸,風干后取下魚皮,砍下一節(jié)魚尾,送給阿勇,阿勇將一小節(jié)魚皮掛在門后,風吹過,魚鼓鳴鳴作響。他又將魚皮放在一棵干枯大空樹上,飛鳥投石拋到魚皮上也咚咚作響。阿勇大受啟發(fā),他砍來竹子,照魚尾做成“哽”,就是蘆笙,又拿出祭祀牛皮蒙在空樹上,做成“綁抓”就是鼓。后來,每逢節(jié)日,他領頭教人吹“哽”,擊“綁抓”。

【責任編輯:爾玉】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