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fēng)情 > 正文

蘇魯錠和瑪尼桿

來源:呼和浩特民俗 作者:      2017-09-13
     過去,在呼和浩特地區(qū)許多蒙古族戶家的院內(nèi)及其它地方,經(jīng)??梢钥吹揭恍┝⒅臈U子,像旗桿一樣,這些桿子都是當?shù)孛晒抛迦罕娮骷漓胗玫?。桿子的名稱有兩種,一種帶有矛飾的叫“蘇魯錠”,一種沒有矛飾的叫“瑪尼桿”。 

   蘇魯錠,也稱“蘇魯定”、“蘇立德”,一般高約3米左右。在桿的頂端裝有一只三叉矛,俗稱“三股叉”(亦有單叉矛的)。矛叉下有一圓盤,圍綴著一圈黑色的牦牛毛。 

   蘇魯錠,在蒙語中有旗桿和旗幟的意思。在我國,古代時就有用牛毛牛尾絡(luò)于竿頭作裝飾制成的旗幟,以作為敬賢禮圣的標志。相傳,蘇魯錠曾是當年成吉思汗出征作戰(zhàn)時使用過的一種武器。以后配上了牦牛尾作裝飾,成了古代蒙古族的軍徽和旗幟的標志。成吉思汗逝世以后,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將蘇魯錠作為一種圣物來祭祀、供奉。 

  

 

  過去,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間,當?shù)氐拿晒抛迦罕姸家e行隆重的祭典儀式。參加祭祀的人把整羊、奶酒、奶食等食品都一一擺放在蘇魯錠前供奉,并虔誠地向蘇魯錠叩拜,借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和緬懷之情。到近代以后,這種習(xí)俗逐漸被融合到祭祀瑪尼桿的活動中了。 

    瑪尼桿,也稱“摩尼桿”、“瑪尼畔桿”。瑪尼桿的頂端沒有矛叉裝飾。其重要特征是:在桿上掛滿了各種色彩的經(jīng)旗,故又稱“經(jīng)旗桿”。 

    瑪尼桿,源于喇嘛教,是喇嘛教傳入呼和浩特地區(qū)后出現(xiàn)的一種祭祀物。至今仍是喇嘛教寺廟中特有的標志之一。祭瑪尼桿,最初只在寺廟進行。以后,隨著喇嘛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祭祀瑪尼桿的宗教儀式也隨著流傳到民間,并且形成了一種民間的習(xí)俗,流傳至今。 

  

 

  祭瑪尼桿,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寺廟中專門祭祀的,一種是民間百姓祭祀的。 

    寺廟中的瑪尼桿,一般高約10余米,桿身粗大,裝飾華麗,頂端綴有彩色筒幡,均為兩根對稱而立。兩桿之間,拉一根繩索,上面懸掛著各種顏色的經(jīng)旗。經(jīng)旗,又稱“祿馬風(fēng)旗”。是喇嘛教特有的一種祭祀用品。它是用手工刻在木板上,然后印在綢布上的一種旗幟。在旗面上,中央印著一匹帶翅的飛馬,四角配有龍、鳳、獅、虎和佛八寶、十二生肖、日月、八卦以及佛像、藏文經(jīng)字等圖案,含意很多。 

    寺廟中的瑪尼桿,一般不作專門祭祀,只是每年換一次新的經(jīng)旗,裝飾一新而已。 

    民間的瑪尼桿,多設(shè)在戶家的門前,高約3米左右,均為單根,無華麗裝飾,較為簡陋。僅從桿頭系一根繩子下來,專門用于懸掛布條、經(jīng)旗等。 

    每逢祭祀之前,人們將舊旗取下,換上新旗,祭祀時,人們圍在瑪尼桿下,將事先準備好的柏樹葉點燃,讓青煙裊裊地升上天空,此時,人們開始望空叩拜。叩拜之后,再將酥油、奶食等投入火中,供祭神靈。最后,人們嘴里喃喃地念著佛教吉祥語,開始圍著瑪尼桿轉(zhuǎn)。轉(zhuǎn)過數(shù)圈之后,即可離去。后來的人們,則重復(fù)上述程序。平時每遇逢年過節(jié),或娶妻生子、大病小災(zāi)等事時也都要到瑪尼桿前祭拜。 

  

 

  祭祀瑪尼桿的活動,融合了蒙古族祭天神的習(xí)俗。在蒙古族群眾的心目中,瑪尼桿是神圣的,認為桿上有神靈駐守,可以通過它向天神轉(zhuǎn)達愿望。祭祀瑪尼桿,同時也把祭祀蘇魯錠的習(xí)俗融了進來。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瑪尼桿,在桿頭上仍然保留著一個矛叉裝飾,可以看出蒙古族早期祭祀蘇魯錠的遺風(fēng)。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shù)丶漓胩K魯錠和瑪尼桿的活動逐漸被人淡忘,但至今仍有一些老年人還時不時地到瑪尼桿前轉(zhuǎn)一轉(zhuǎn),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愿。

【責任編輯:彩虹】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