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情 > 正文

巖石上的呼麥

來源:北疆風韻 作者:阿榮      2016-05-05

      呼麥——古代牧民的心音,引領我們走進巖畫的海洋

      巖畫——萬世牧民的史章,描繪出了呼麥悠揚的吟唱

      踏著呼麥遐想

      乘起巖畫翱翔

      在無際的草原上

      迎接落下又升起的太陽

  巖畫是一種世界的、古老的語言。其中最古老的巖畫已經距今有四萬年歷史。中國是巖畫大國,也是發(fā)現巖畫最早的國家。內蒙古是中國的巖畫大省,其圖像遺存數量約近十萬幅。內蒙古的黃河兩岸和陰山一帶,是著名的河套智人發(fā)現地,此地孕育了偉大的河套文化?!霸强铸埖?、智人轉折點、萬年巖刻群、北方古銅都、長城博物館、河套文化源”是這一文化的典型概括。數萬福的巖畫石刻就是河套文化的典型元素,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交融的結晶,是河套人留給子孫萬代的屋子天書。將北方巖畫稱之為“巖石上的呼麥”是蕭立廣、譚士俊兩位先生的原創(chuàng)。在達茂聯合旗達爾汗蘇木境內,推喇嘛廟遺址留存著豐富多彩的草原巖畫,這些鑿刻在巖石上的動物圖案、文字符號、人類活動場景,栩栩如生的畫面,再現了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及生產的畫面。

   巖畫內容極為豐富,包括有太陽、月亮、行星、飛行物;狼、虎、豹、鹿、羊、鴕鳥、鷹、馬、駱駝、狗以及禽獸蹄印等;也有早期的狩獵、馴養(yǎng)、放牧等場景,充分展示了草原游牧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草原巖畫是游牧民族在從事狩獵和游牧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作品,也是對當時游牧生活的真實記載。

  在達茂草原上駐留過的各族先民大都沒有文字,他們都是依靠語言和巖畫等來傳遞、保留信息,因而在草原上巖脈上、裸露的黑石上刻下表示各種信息的巖畫。各民族風俗、信仰、發(fā)展階段不一,所刻巖畫各具不同的風格。在萬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各草原民族在這里或匆匆而過,或長期獵牧,在與中原地區(qū)的華夏漢族斗爭融合、交流過程中普下下中華草原文明史。

  

【責任編輯:彩虹】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