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悠遠之音古如歌

來源:內(nèi)蒙古日報 作者:      2018-06-04

  古如歌傳承人說,古如歌神奇之處就是傳唱歌曲時必須言傳身教。識譜的人,即使嚴格按照譜子來唱,也唱不出古如歌的獨特韻味,演唱的細微之處也無法用琴鍵來表現(xiàn)。

 

  杭錦旗古如歌演唱者大家庭。

  春風駘蕩看文化

  古如歌,也稱古如都,是蒙古族保存完整的宮廷歌曲,已有800余年歷史。古如歌集中體現(xiàn)了蒙元時期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獨特風貌,一般在隆重而盛大的慶典和民俗儀式上演唱。眾歌者著盛裝,或站立或端坐,以“三首正歌”起唱,無伴奏。每首歌的演唱都不能戛然而止,必須一氣呵成。

  杭錦旗是古如歌的重要流傳地,被授予“中國古如歌之鄉(xiāng)”稱號,杭錦旗古如歌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讓我們走進草原,凝聽古如歌優(yōu)美獨特的旋律、舒緩自然的節(jié)奏、細膩獨到的演唱?!幷?/p>

 

  門肯巴雅爾一家演唱古如歌。

  “那匹小駿馬不走多好啊,東梁后面是它飲水的地方,東灣的柴達木是它的草場……”“珠寶的貴賤源于質(zhì)地,為民的官吏就是國家的棟梁……”在杭錦旗古如歌音樂博物館音樂體驗區(qū),帶上耳機靜靜聆聽在杭錦草原流傳數(shù)百年的古老藝術(shù)——古如歌,仿佛置身于廣袤的草原,湛藍的天空下回蕩著亙古悠遠的歌聲。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歷史悠久,曾為歷代“騎射之地、游牧之所”,這里孕育了韻味獨特、古樸典雅、璀璨絢麗的民族文化,其中杭錦旗古如歌展現(xiàn)了蒙元時期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獨特風貌,是蒙古族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3 位老人均為杭錦旗古如歌傳承人,阿木古楞(中)已到期頤之年。

  古老的宮廷無伴奏演唱在草原流傳

  “古如,蒙古語意為‘國度’或‘朝政’。古如歌是以祝福、贊美、說教為主的無伴奏長調(diào)歌曲,其旋律優(yōu)美獨特,節(jié)奏舒緩自由,演唱細膩獨到,風格高貴典雅、博大肅穆?!爆F(xiàn)年71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杭錦旗古如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古日巴斯爾介紹說。

  在錫尼鎮(zhèn)古日巴斯爾的家中,他為我們演唱了一首原汁原味的古如歌歌曲《兩匹駿馬》,他那蒼涼、獨特、悠遠的聲音仿佛從遠古傳來,讓人內(nèi)心顫動。他說:“古如歌屬于長調(diào)體裁,歌詞內(nèi)容主要歌頌朝政、先祖、父母、草原、駿馬及美好事物。古如歌演唱的場合要求嚴格,一般在隆重而盛大的慶典儀式上演唱,不能隨便吟唱和隨意啍唱,要以‘三首正歌’起唱后方可繼續(xù)演唱,主題嚴肅,內(nèi)容正統(tǒng)?!?/p>

  據(jù)古日巴斯爾介紹,古如歌在《蒙古秘史》中有記載。古如歌從蒙元時期的宮廷里頑強地生存下來,是蒙古族保存完整的宮廷歌曲。新中國成立前,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錦旗)王爺府擁有樂隊以及傳唱古如歌的藝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杭錦旗北部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如歌傳唱者,他們口口相傳,使古如歌百余首曲目流傳至今。

  在古日巴斯爾的故鄉(xiāng)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錫尼其日格嘎查,年歲大的牧民幾乎都會唱幾首古如歌。他從小就跟著母親唱古如歌,《白鬃馬》的旋律陪伴他長大。后來他到杭錦旗烏蘭牧騎工作,從此與音樂朝夕相伴。一次,他在杭錦旗北部牧區(qū)演出,看到古如歌演唱者多為古稀老人,古如歌瀕臨失傳。他決心搶救整理古如歌曲目,盡自己所能傳承和保護這一民族傳統(tǒng)音樂,于是他走家串戶,想方設(shè)法搜集曲目,并組織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錄音。古日巴斯爾回憶道:“當時共有40多位牧民演唱,我負責記錄詞譜,不分晝夜連錄4天,并制成錄音帶,將許多珍貴的古如歌曲目存留下來。”后來,他又組織了一次錄音,錄制了近50首古如歌曲目。

  古日巴斯爾退休后,把以前的錄音帶刻成4張光盤,又將多年搜集的近百首曲目集成《鄂爾多斯古如歌》一書。2009年,杭錦旗古如歌研究協(xié)會成立,古日巴斯爾擔任協(xié)會會長?!拔覀?yōu)楸Wo和傳承古如歌而努力著。我希望更多的人聽古如歌、唱古如歌、了解古如歌,讓古如歌永遠流傳下去?!蹦赀^古稀的古日巴斯爾依然精神矍鑠,他要繼續(xù)發(fā)揮余熱,不懈傳承古如歌之神韻。

  杭錦旗古如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杭錦旗已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古如歌之鄉(xiāng)”稱號。目前,杭錦旗共有8名國家級、自治區(qū)級、市級、旗級非遺項目古如歌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8歲的諾日吉瑪便是其中一位,她說:“古如歌有個神奇之處,就是必須言傳身教。識譜的人,即使嚴格按照譜子來唱,也唱不出古如歌的味道來,演唱的細節(jié)也無法用琴鍵來表現(xiàn),彈奏出來韻味全無。因此傳承難度大,真正會唱古如歌的人非常少。”據(jù)了解,目前杭錦旗只有300余人會唱古如歌,年齡最大的100歲,最小的也有40多歲。

  百歲老人阿木古楞出生于杭錦旗沙日召的古如歌演唱世家,他和4個弟弟妹妹從小受父母的影響,熱愛古如歌演唱。他從10歲開始學唱《汗莫尼巔》《高高的吉米梁》等,逐漸掌握了古如歌演唱的節(jié)奏、技巧和風格。2006年以來,他和妹妹敖特更吉雅經(jīng)常向古如歌愛好者傳授演唱的獨特技巧,還參加了《杭錦古如歌》專輯的錄音。雖然他已到期頤之年,還在潛心研究古如歌的演唱精髓,為古如歌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zhèn),欣賞了門肯巴雅爾一家人的古如歌演唱。門肯巴雅爾現(xiàn)年47歲,從小受父母的熏陶,十幾歲時便開始唱古如歌。如今,他的媳婦和兒子也會唱很多首古如歌曲目。他是杭錦旗沙日召古如歌組合的成員,該組合26名成員都是當?shù)啬撩?。他說:“在蒙古族傳統(tǒng)婚禮以及慶典、民俗禮儀活動中,牧民古如歌組合的演唱,受到人們的歡迎?!?/p>

  據(jù)有關(guān)專家介紹,在我國,學術(shù)界曾一度認為,隨著宮廷、王府的消失,古如歌已經(jīng)消亡。但是古如歌在杭錦旗流傳,成為原生態(tài)的杭錦婚禮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盛大隆重的民俗儀式“乃日”上也有演唱?!秲善ヲE馬》《歌唱家鄉(xiāng)》《綿羊白的房子》《上都河》《桑杰道爾吉》……一首首歌頌英雄、贊美家鄉(xiāng)、感恩父母等的悠長歌曲,從古代唱到今天,但古如歌獨有的演唱風格從未改變。

 

  國家級非遺項目杭錦旗古如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古日巴斯爾(前排中)等人在演唱古如歌,他也是《三首正歌》演唱者。

  讓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綻放光華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fā)展這一優(yōu)秀、古老的民族文化,為了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綻放光華,杭錦旗從1979年開始搶救性挖掘、整理古如歌,成立了杭錦旗蒙古族中學等5個傳承基地。杭錦旗通過政府支持、傳承人主導(dǎo)、高校合作、主題研討、群眾參與等形式,積極推進古如歌的傳承與發(fā)展。2008年,杭錦旗古如歌被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列為學院科研教學內(nèi)容。為了“活態(tài)”傳承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杭錦旗開設(shè)古如歌培訓班,舉辦古如歌大賽,編寫古如歌培訓教材,邀請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教授、有關(guān)專家及古如歌傳唱人進行古如歌講座。搶救性錄制了《杭錦古如歌》,共收錄84首古如歌歌曲。還對98首古如歌經(jīng)典曲目進行五線譜、簡譜及歌詞記錄。出版的《鄂爾多斯民歌集成(第四)——杭錦古如都》,已編入《鄂爾多斯文化叢書》。召開古如歌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亦出版發(fā)行。

  杭錦旗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進一步保護、創(chuàng)新、發(fā)展古如歌,使其在原汁原味傳承發(fā)展、尤其在保留其古老風格和韻味的同時,亦與現(xiàn)代科學文化和先進文化相融合。

  古如歌也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2009年7月,日本名古屋大學的5位專家學者來杭錦旗對古如歌進行了專題調(diào)研。蒙古國學者樂·呼日勒巴特爾、樂·額爾定其木格與我國的專家學者多次交流古如歌演唱技藝。2016年,杭錦旗古如歌傳承人走進國家大劇院演出,向中外觀眾展現(xiàn)了古如歌的獨特魅力。

 

  古如歌曲目手稿資料。

  “古如歌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于音樂學、文藝學和語言學,而且在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是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瑰寶、蒙古族藝術(shù)的奇葩?!焙煎\旗蒙古族實驗小學教師其木格說。

  “2016年9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重新改造原杭錦旗禮堂,于2017年5月正式建成杭錦旗古如歌音樂博物館,為揭開古如歌的神秘面紗搭建了新的平臺?!惫湃绺枰魳凡┪镳^講解員腦民塔娜介紹說。該博物館主要由展廳和演出大廳兩部分組成。展廳內(nèi)陳列著民族樂器、古如歌傳承保護的實物資料等,對古如歌的起源、演變發(fā)展、特點、傳承保護進行了詳細的展示,并設(shè)有3處古如歌音樂體驗區(qū),放置10臺觸摸式電子顯示屏,供參觀者聆聽和欣賞古如歌。古如歌演出大廳可容納151人觀看演出。來自鄂托克旗烏蘭鎮(zhèn)的莎茹拉在參觀古如歌音樂博物館后感慨道:“以前我只聽說過古如歌,對古如歌不了解,今天在博物館聽了幾首古如歌歌曲,頗為震撼,建這個博物館是很有必要的。過段時間,我還要帶著家人來參觀?!?/p>

  古如歌,蒙古族在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在游牧文化的土壤上生長,在牧人的氈房中傳唱,愿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本稿圖片均由杭錦旗古如歌研究協(xié)會提供)(內(nèi)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鄧玉霞)

  原文鏈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05/31/012502931.shtml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