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內蒙古:非遺項目 薪火相傳

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      2017-02-14

  草原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藝、經驗、習俗、節(jié)慶等活態(tài)文化,經過世代傳承,發(fā)展成為當代人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選取了幾個世界級和國家級的非遺項目進行展示,以增強廣大讀者對這些文化瑰寶的了解。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所包含的題材與蒙古族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它是蒙古族節(jié)日慶典、婚禮宴會、親朋相聚、那達慕等活動中必唱的歌曲,代表曲目有《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最具特色。

  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并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tài)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在一起,貫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

  蒙古族呼麥

  呼麥聲部關系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xù)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復合呼麥”等。

  呼麥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久遠回音,是蒙古族杰出的創(chuàng)造,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fā)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它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于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均有重要的價值。

  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盛會。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到元、明朝時,射箭、賽馬、摔跤(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比賽結合在一起,成為固定形式。清代,那達慕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以蘇木、旗、盟為單位,半年、1年或3年舉行一次,此俗沿襲至今?,F代那達慕除舉行傳統的“男兒三技”、蒙古象棋等賽事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和建設成就展示、商貿物資交流等內容。

  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綜合素質。那達慕也是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娛樂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成為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具有廣泛、厚重的文化內涵,深刻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在蒙元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隨著社會政治的不斷變遷,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獨立的發(fā)展空間,進而蒙古族服飾的類型不斷增多,部落之間的服飾文化也產生變化,形成蒙古族不同部落服飾的獨有特點。

  蒙古族各部服飾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飾、禮儀服飾、日常服飾等區(qū)別。蒙古族服飾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便于騎乘,因而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婦女頭飾多用珠寶和金銀玉器制成,琳瑯璀璨、富麗堂皇。從服裝款式上看,蒙古族服飾褒衣博帶,雍容華貴、典雅端莊,既能體現蒙古族女性的曲線美,又能體現牧人的勇武驃悍、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蒙醫(yī)藥

  蒙醫(yī)藥理論主要內容包括:五元、六味、藥力、藥性、藥物功能等。蒙醫(yī)主要的傳統特色療法有:放血療法、拔罐穿刺法、酸馬奶療法、藥浴、正骨術、震腦術以及敷罨法、涂擦療法、油脂療法、瀉下法、鼻藥療法、溫和導瀉法、猛烈導瀉法、脈瀉療法等。器具有:藥碾子、藥鐙子、藥罐子、炮制野豬糞便鍋、蒙藥袋、五療銀針等。

  蒙醫(yī)藥學是蒙古族人民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鮮明。蒙醫(yī)藥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天然的藥物制劑,神奇的臨床療效和豐碩的學術成果,有著不可替代的醫(yī)學價值。

【責任編輯:天邊】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