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放歌在長調民歌之鄉(xiāng)

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      2017-02-12

  草原有多么遼闊,牧歌就有多么悠長;美麗的巴爾虎草原,是牧歌飄起飄落的地方。

  7月26日至28日,全區(qū)第二屆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成果展示活動在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xiāng)新巴爾虎左旗如期舉辦。草原上的人們,著節(jié)日盛裝迎來了這場文化盛典。

  26日上午,在濛濛細雨中,參加活動的嘉賓、學者和優(yōu)秀傳承人參選歌手,來到烏布爾寶力格蘇木,在由蒙古族長調民歌的一代宗師、著名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提議修建的歌魂敖包前,祭敖包、詠長調,用莊重的儀式拉開了展示活動的帷幕。

  在為期3天的展示活動中,與會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對蒙古族長調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來自全區(qū)各盟市的80組歌手放歌巴爾虎草原,參選蒙古族長調民歌優(yōu)秀傳承人。

  87歲的礎魯,能演唱100多首蒙古族長調

  呼倫貝爾草原是巴爾虎長調民歌的故鄉(xiāng)。天籟般的巴爾虎長調,早在1955年就曾登上世界級的音樂殿堂。當時,青年女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在華沙第五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以一曲高亢悠遠的長調《遼闊的草原》,藝壓群芳,震驚四座,為新中國摘取了一枚世界歌壇的金質獎章。

  在巴爾虎草原上,長調民歌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態(tài),它更加深深地融入了牧民的生產生活和血脈之中。如今,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人們,幾乎人人都是草原牧歌的歌者。

  來自新巴爾虎左旗嵯崗鎮(zhèn)嘎拉布爾嘎查的礎魯,是這次參選蒙古族長調民歌優(yōu)秀傳承人中年齡最大的歌手。

  當87歲的礎魯老人走上舞臺,一曲悠揚的《額日和哲格日都》(譯為《寵愛的棕色馬》),讓觀眾精神為之一振:舞臺上,礎魯不再是一位龍鐘的老太,而是長調在民眾間強大生命力的化身。

  這是礎魯?shù)谝淮蔚巧衔枧_,面對著400多名觀眾傾情演唱。她說,能夠獲獎她當然很高興,但獲不獲獎對她來說并不重要。能夠演唱長調《額日和哲格日都》的沒有幾個人了,她就是想把父親教給她的這首優(yōu)美的民歌,借這方舞臺展示給大家,讓這首古老的長調民歌能夠傳承下去。

  出生在巴爾虎草原的礎魯,從小就跟著父學唱長調。

  13歲時,在一次送親的聚會上,礎魯演唱的《額日和哲格日都》,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陣陣掌聲。這一幕,深深地定格在礎魯?shù)挠洃浿?。這之后的歲月里,礎魯出嫁、生子,繁重的生產、生活重擔,都沒有磨滅她對長調民歌的喜愛。從鄉(xiāng)親們身上傳承、聽收音機學唱,礎魯說,多年生活中的積累,她能演唱100多首蒙古族長調。

  今年春天,礎魯老人從收音機里知道,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一個“尋找原生態(tài)民歌”的欄目,就找來了在旗烏蘭牧騎工作的外孫,用手機錄下了自己演唱《額日和哲格日都》的小視頻。這之后,外孫又動員礎魯老人參加了在旗里舉辦的這次長調民歌優(yōu)秀傳承人選拔活動。

  26日晚,華燈初上。在巴爾虎影劇院,礎魯老人憑借長調《額日和哲格日都》,贏得了優(yōu)秀傳承人復選老年組優(yōu)秀獎。

  34歲的烏云蘇都,將長調唱到世界各地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烏蘭牧騎的長調獨唱演員烏云蘇都,在這次優(yōu)秀傳承人選拔活動中榮獲了專業(yè)組二等獎。這位34歲的青年歌手,現(xiàn)場為觀眾和評委們演繹了鄂爾多斯經典長調《六十棵榆樹》。

  “遠望著郁郁蔥蔥的六十棵榆樹呦,雖然年年大旱還是那樣繁茂翠綠;遠望見青煙繚繞的吉仁希布爾呦,東西兩面的風水都讓它獨占了呀……”古樸、蒼勁、曠遠的鄂爾多斯長調,將人們帶入天、地、人完美融合的遼闊草原。

  翻看烏云蘇都的簡歷,星光耀眼:央視西部民歌電視大賽原生態(tài)民歌多聲部組金獎、內蒙古第二屆長調大賽第一名、首屆八省區(qū)鄂爾多斯民歌大獎賽長調組金獎、法國圖布爾第36屆國際合唱大賽自由組合銀獎、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銀獎……

  曾經出訪過法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挪威、泰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烏云蘇都,對在草原小城阿木古郎鎮(zhèn)舉辦的這次優(yōu)秀傳承人選拔賽印象深刻:新左旗文化底蘊深厚,人也樸實厚道。在劇場演出,就可以看出人們對長調民歌的熱情和素養(yǎng)——觀眾很少有中途離席的,大家都在靜靜地傾聽。演員們聽到的,只有觀眾熱烈的掌聲。

  烏云蘇都認為,通過這次選拔活動,她把自己家鄉(xiāng)的經典長調展示給了觀眾,也從其他歌手們的演唱中,體驗到了不同地區(qū)長調民歌的魅力?,F(xiàn)在,在她的家鄉(xiāng),會唱長調的多為老年人,年輕人很少有人傳唱長調了。多開展這樣的交流和互動,對長調民歌的傳承大有裨益。

  新左旗,每4人中就有1人在傳唱長調民歌

  烏蘭托婭,新巴爾虎左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這次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成果展示活動的總協(xié)調之一。

  說起這次活動的背景,烏蘭托婭介紹,蒙古族長調民歌在新左旗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2007年9月,新左旗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xiāng);2014年12 月,巴爾虎長調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過10余年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如今在新左旗,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在傳唱長調民歌。

  新左旗遼闊壯美,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現(xiàn)出了寶音德力格爾、塔布亥、巴達瑪?shù)纫淮笈L調民歌演唱家和教育家。在巴爾虎長調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上,這些藝術家和民間歌手們功不可沒。

  巴爾虎長調,是新左旗重要的文化符號和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力圖建設文化大旗的新左旗,就是要以這次活動作為平臺和切入點,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進一步繁榮發(fā)展。

  10多年來,新左旗在長調民歌的保護和發(fā)展上不遺余力。1999年,部分藝術鎮(zhèn)成立了長調班和合唱團,長調民歌教學走進了民族中小學校的課堂;2005年,旗委、政府決定,把長調民歌收入全旗民族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旗里多次開辦長調學習班,培養(yǎng)新一代傳承人,讓長調民歌在群眾中薪火相傳;2006年起,連續(xù)3年舉辦了“寶音德力格爾杯”全區(qū)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大賽及研討會;成立了新左旗長調協(xié)會,開展長調比賽、培訓、研討、拓展和深化長調研究領域;全旗對長調歌手、歌曲進行普查和登記,對各具特色的長調民歌進行搜集、整理和挖掘……

  目前,新左旗長調廣場正在緊張地建設之中,長調博物館前期工作正在進行,將于明年開工建設。

  238人(組)參加初選,評選出優(yōu)秀傳承人48名

  在內蒙古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家雋和學者張勁盛的眼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張勁盛介紹,2008年開始,中、蒙兩國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田野調查,摸清了長調的“家底”,對活態(tài)傳承的長調民歌數(shù)量,傳承人的人數(shù)、年齡結構等真實狀況有了具體了解和把握,獲得了一批精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據此,國家和自治區(qū)制定了詳盡的搶救計劃,設立了新左旗、阿右旗等6個長調民歌保護基地,推行了傳承人4級保護制度,確定了代表不同地域風格的長調傳承人。

  如今,全區(qū)蒙古族長調的傳承人數(shù)量明顯增加。就流傳于錫林郭勒盟的潮爾道而言,原來會唱潮爾道的不足5人,現(xiàn)在可達一二百人。傳唱長調的人群成分也越來越多元化,由原來主要在牧民間高歌,漸變?yōu)樗囆g工作者、學生、公務員等共同傳唱。10年來,通過多次舉辦理論研討會、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蒙古族長調民歌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長調的社會功能,尤其是民俗功能得以恢復和重建,長調開始進一步融入生活、融入社會。我區(qū)的藝術工作者不辭勞苦,在中、蒙兩國聯(lián)合田野調查之后,繼續(xù)堅持開展長調民歌田野調查,對長調民歌進行實時監(jiān)控,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長調民歌的活態(tài)傳承奠定了基礎。

  今年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列入聯(lián)合國“非遺”名錄10周年。由自治區(qū)文化廳、呼倫貝爾市政府聯(lián)合主辦,自治區(qū)藝術研究所、新巴爾虎左旗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蒙語部共同承辦的“全區(qū)第二屆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成果展示活動”,就是對10年來長調民歌的傳承保護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對保護的成果進行集中檢驗和展示,這將進一步厘清長調民歌的傳承鏈條。同時,通過對優(yōu)秀傳承人的選拔,可以豐富長調民歌的曲目,發(fā)現(xiàn)好的苗子,完善、壯大4級傳承人保護體系。

  這次活動得到了全區(qū)各盟市的積極響應。12個盟市238人(組)參加了優(yōu)秀傳承人的初選,80人(組)歌手經過復選和終選,48名歌手榮膺蒙古族長調民歌優(yōu)秀傳承人稱號。學術研討會收到長調研究各方面、各領域論文50余篇,通過交流、研討,9篇論文獲獎。新左旗長調協(xié)會主席都古爾蘇榮的論文《呼倫貝爾巴爾虎長調民歌研究》榮獲一等獎。

  王家雋說,這次展示活動之所以選擇在新左旗舉辦,一是新左旗是“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xiāng)”,長調在新左旗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新左旗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大師寶音德力格爾的故鄉(xiāng),寶音德力格爾是一面旗幟,在全區(qū)長調民歌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在瀕臨危境之后,如今涅槃重生。我們期盼,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在內蒙古大地,在遼闊的草原上一代代傳唱、發(fā)揚。

【責任編輯:天邊】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