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運動。它和摔跤、射箭一起被稱為草原“男子三項競技”,也稱做“男兒三藝”是每年那達幕盛會不可缺少的項目之一。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就對馬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草原上有這樣的諺語:“蒙古人夸馬,木匠人夸鋸”,“要看小伙子本領如何,先看他騎的馬”。是否精騎善射,也成為鑒別一個優(yōu)秀牧民的標準。而賽馬,不僅是每年那達幕大會上的一項體育比賽,也是日常放牧和生活中的一個游戲,往往興之所至,豪放的蒙古人就會策馬揚鞭,比比誰的馬兒好,比比誰的騎術高。
蒙古族自古生活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以車馬為家”常年逐水草遷徙。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強壯的體魄、堅強的毅力以及高超的技藝,才能適應游牧、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蒙古民族歷來就重視和酷愛體育競技。據《夷俗記·教戰(zhàn)》載,“胡兒五、六歲時,即教之以乘馬......稍長則教之以蟠鞍超乘,彎弧鳴鋪,又教之以上馬則追狐逐兔,下馬則控拳擎張,少而習焉,長而精焉,不見異物而遷焉”。他們從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提煉出遠于增長體力和提高技能的項目,這就是被稱為男兒三技的賽馬、摔跤和射箭運動。
蒙古汗國時期,成吉思汗等統(tǒng)治者鑒于政治、軍事的需要,極力推崇騎術,賽馬之風在軍隊和上層社會中十分盛行。至元代,馬上運動與兵役制結合,形成了當時的一項制度。每當舉行“忽里勒臺”(大型集會)時,除了和議法規(guī)、任免官員、獎懲以外,還將賽馬作為大會的活動內容。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記載蒙古人賽馬的場面。明代,蒙元王室退居漠北,仍然力倡騎射,賽馬仍是最熱烈的活動之一。
蒙古族賽馬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有走馬、跑馬、顛馬3種。走馬,主要比賽馬跑時的穩(wěn)健、快速、美觀;跑馬,主要比賽速度和耐力,在規(guī)定賽程中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蒙古族的體育娛樂大會謂之那達慕,參加賽馬者自愿報名,不受年齡性別限制,少則幾十人,多則數(shù)百人,是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賽馬比賽距離不等,由古時的20、30、40公里逐漸縮短為3000米、5000米、10000米等短程賽,比賽時為減輕馬的負荷量,大都不備馬鞍,參賽者不穿靴襪,只著華麗的彩衣,頭束飄帶,策馬揚鞭,奮力爭先,煞是威風、壯觀。
參賽的馬匹不分品種,分組抽簽,分道比賽,按時間多少錄取名次。比賽中,參加者只準一人一馬,沒有特殊情況不準換馬,比賽分直線跑道和圓場跑道進行,不準用馬鞭打他人的馬匹;若運動員中途落馬,允許上馬繼續(xù)比賽。規(guī)則要求起跑后100米內不準在里圈跑,過100米壓過10米后方可進里圈。否則為犯規(guī)。
勝利者、取得名次的馬匹,在那達慕大會上集中在主席臺前依次排好,由優(yōu)秀的民族歌手高聲朗誦“賽馬詩”。贊馬詩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描述馬匹的雄駿,介紹騎手的事跡,形容比賽的特點,宣告比賽的名次等,獲得第一名十分惹人注目,在其馬頭上、馬身上撒奶酒或鮮奶以示慶賀。
【責任編輯: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