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馬背歲月 酒里乾坤

來源:內(nèi)蒙在線 作者:      2017-02-10

  我們約略知道,遠在公元前3世紀,匈奴人劍舞嘀鳴、縱橫草原,“其攻戰(zhàn),斬首虜賜一卮酒”。酒已在草原民族史上,占據(jù)了相當?shù)奈恢?。他們飲的是什么酒?史無明確記載,但從他們拒絕且摒棄漢王朝送去的酒食,稱“不如湩酪之便美也”,裴骃集解曰:“湩,乳汁也”,可以推測,“湩酪”應是奶酒,或者說是奶酒的雛形。草原的人們傳統(tǒng)上不事稼穡,也不以蒔弄果蔬為業(yè),多以畜類的奶水為原料釀造美酒。在畜類的奶水中,由于“馬乳初取者太甘不可食,越二三日則太酸不可食,唯取之以造酒”,馬乳逐漸從諸類奶水中脫穎而出,成為釀酒的上好原料,即“湩酪”新鮮時為奶,發(fā)酵后則為酒?!氨焙c酒,原自天然成”。總之,此時的酒無疑是馬奶酒。所謂發(fā)酵,13世紀來蒙古的法國人魯不魯乞在其《魯不魯乞東游記》中詳細記載,將奶倒入容器中,進行攪拌撞擊,使奶油分離發(fā)酵而產(chǎn)生酒。發(fā)酵法簡單實用,蒙古人保留至今,只不過容器由皮囊改成立式木桶而已。

 

  馬背民族馳騁馬上,又取馬奶釀酒,驅(qū)寒、活血、舒筋、補腎、健胃、養(yǎng)脾、強骨,馬奶酒滋養(yǎng)、強壯了一個又一個馬背民族。烏桓人、鮮卑人“食肉飲酪”,突厥人“飲馬酪取醉,歌呼相對”,回鶻人“食肉及馬酪”,契丹人則更是“馬逐水草,人仰潼酪”。

  公元12世紀,蒙古人噠噠噠的鐵騎聲,從漠北草原起,迅速響徹整個歐亞大陸。馬背上須臾不離的酒囊,也掛滿東西南北的征塵。蒙古男兒在馬奶酒激蕩下,更加粗獷、坦蕩,更加剽悍、勇猛。蒙古人的南征北戰(zhàn),不僅結(jié)束了趙宋以來中華大地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使得中國空前地大一統(tǒng)起來,更為近代的歐亞大陸梳理了政治秩序。

 

  農(nóng)耕地區(qū)有句大俗又大雅的話,“酒是糧食精”;在游牧地區(qū),這句話得演變?yōu)椤熬剖侨橹绷?。精者,精華也。蒙古人為了使酒更加純粹更為精華,原始簡單的發(fā)酵法之后,又掌握了蒸餾法。將發(fā)酵的馬奶倒入鍋中,上扣一無底木桶。木桶內(nèi)壁上端有鐵鉤數(shù)只,將一小陶瓷罐掛于小鉤,使其懸空吊于木桶中央。木桶口處坐一鐵鍋,盛冷卻水。燒火煮奶,蒸汽不斷上升至鐵鍋底部,遇冷凝聚滴入小陶罐中,這就是頭鍋奶酒。頭鍋奶酒度數(shù)不高,稱阿爾乞如。將頭鍋酒再次回鍋蒸餾,二釀稱阿爾占,三釀稱浩爾吉,四釀……回鍋的次數(shù)越多,酒的度數(shù)越高。最多可回鍋六次,稱熏舒爾。蒸餾法也被沿用下來,蒸餾鍋演變?yōu)樗^翁牛特式、察哈爾式、鄂爾多斯式等,而形制大同小異。

  酒的確是“精”。世人眼里水火不相容,然而在酒這里,水火卻沒了沖突,酒是水的形態(tài),凝聚的卻是火的性格。三杯兩盞下肚,任你是誰,五臟六腑,馬上升騰起火苗。

  造化的鬼斧神工成就了酒“精”。這“精”升華為“精氣神”之“精”了。有了酒“精”,使得農(nóng)耕地區(qū)“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不說,更使得“北俗多豪飲,驅(qū)馳且放歌”,馬背民族豪氣沖天。蒙古人“奶酒待嘉賓,勸酒即興歌”,酒酣耳熱之際,“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蒙古人之所以“醉步能成舞,歌聲亦繞梁”,是因為這海洋的源頭這世界的盡頭,一樽樽的馬奶酒叢立于此,蒙古草原堪稱“酒鄉(xiāng)”。蒙古人的精氣神在酒的陶醉下,借著歌舞盡情揮灑;蒙古人也在酒樽中,尋到了靈魂的故鄉(xiāng)。

【責任編輯:北極星】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