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熱點關(guān)注 > 正文

盤點奧斯維辛集中營走出的那些名人

來源:凱風網(wǎng) 作者:天顏      2016-06-23

  導語:

  奧斯維辛原本是波蘭南部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小鎮(zhèn)。二戰(zhàn)期間,納粹在這里設立了最大的集中營,第二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在營里殺害了180萬猶太人,有“死亡工廠”之稱,營里多處留下觸目驚心的證據(jù),提醒人們和平的代價。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jīng)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滔天大罪的歷史見證。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命運、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頗有影響的著名人物。  

   1、瓦迪斯瓦夫·巴托謝夫斯基  

     

  瓦迪斯瓦夫·巴托謝夫斯基是波蘭前外交部長、教授、史學家、作家,以及曾經(jīng)囚禁在德國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幸存者。1940年至1941年,他被關(guān)押在德國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 后被波蘭紅十字協(xié)會營救。在二戰(zhàn)期間,巴托謝夫斯基因為營救猶太人被授予嘉獎。戰(zhàn)后,巴托謝夫斯基作過記者,并在華沙大學人文學院深造。后因發(fā)表反對前蘇聯(lián)政權(quán)的政治觀點而遭到壓制,不得不中斷學業(yè),度過了5年牢獄生活。從監(jiān)獄獲釋后,巴托謝夫斯基發(fā)表了1500篇文章 出版了50本著作,并被德國慕尼黑大學受邀為客座教授。巴托謝夫斯基在68歲開始外交生涯,被任命為波蘭駐奧地利大使,并在1995年和2000-2001年兩次被任命為波蘭外交部長。于201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3歲。  

  2、約瑟夫·西倫凱維茲  

 

  約瑟夫·西倫凱維茲(Józef Cyrankiewicz,1911年4月23日  —1989年1月20日),1911年4月23日生于塔爾努夫一個建筑工程師家庭。畢業(yè)于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二戰(zhàn)爆發(fā)后,以炮兵軍官身份上前線,被俘后逃回克拉科夫,并在當?shù)亟M織反法西斯地下斗爭。1942年被關(guān)進奧斯維辛集中營。1954-1970年任主席。1957-1969年兼任部長會議經(jīng)濟委員會主席。1974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83-1989年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  

  3、帕維爾·哈斯  

      

  帕維爾·哈斯 (Pavel Haas,1899年6月21日—1944年10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猶太人。曾為中國唐代詩人崔顥、杜甫的詩譜曲。他是作曲家雅納切克的學生,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被關(guān)押,他共作有三首弦樂四重奏,帕維爾·哈斯四重奏團,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年輕的合奏團,1944年在集中營里被殺害。  

  4、凱爾泰斯·伊姆雷  

      

  凱爾泰斯·伊姆雷 (Imre Kertész,1929年11月9日—),匈牙利猶太作家,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凱爾泰斯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達佩凱爾泰斯,1944年被納粹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1945年獲得解救。1975年,他的首部小說《無形的命運》(Sorstalanság,臺灣譯"非關(guān)命運")出版,以他在集中營生活為背景。2002年因該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quán)時痛苦經(jīng)歷的深刻刻劃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5、普里莫·萊維  

 

  普里莫·萊維 (Primo Michele Levi ,1919年7月31日—1987年4月11日),出生于意大利都靈,猶太裔意大利化學家、小說家以及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普里莫·萊維,1944年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后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回到故鄉(xiāng)都靈生活。1948年,萊維出版了第一本書。此后數(shù)年,一直筆耕不輟,撰寫一系列文章,涉及詩歌、小說、散文、回憶錄等各個領域,但所有這些文字的實質(zhì)都是一致的:它們無一例外,都在書寫集中營的生活、回憶與反思。這些文字,是創(chuàng)作,更是證詞。1987年自殺身亡。普里莫·萊維的作品曾被選入意大利語文教材,涉及詩歌、小說、回憶錄等各個領域。  

  6、埃利·維瑟爾  

     

  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是1986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籍猶太人作家和政治活動家。1928年出生在羅馬尼亞克爾巴阡山區(qū)的一個名叫錫格蓋特(Sighet)的猶太人聚集區(qū)。二戰(zhàn)期間,他和三個姐妹以及父母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最后只有他一人生還。他的寫作主題是關(guān)于大屠殺的記憶。埃利·維塞爾親歷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對于他來說,一九四五年以后,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難者而活著,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親和妹妹。在維塞爾看來,奧斯維辛“不僅是一個政治事實,而且是一個文化事實”。是“非理性的蔑視與仇恨的頂點”。1986年威塞爾因為通過寫作"把個人的關(guān)注化為對一切暴力、仇恨和壓迫的普遍譴責"而榮獲和平獎。  

  7、維托爾德·皮萊茨基

   

  維托爾德·皮萊茨基(Witold Pilecki,1901年5月13日—1948年5月25日),波蘭士兵,波蘭抵抗組織成員,唯一一位自愿進入集中營的關(guān)押者,在集中營內(nèi)組織了抵抗運動并向同盟國通報了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暴行,于1943年4月26—27日從集中營逃脫。因忠于波蘭流亡政府于1948年被波蘭人民共和國處決。  

  8、維克多·弗蘭克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年)奧地利神經(jīng)學家、精神病學家,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離營后成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者。他獲得過世界各地 29 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曾在 209 所大學演講,出版了 32 本書,已被翻譯為 32 種語言,其《人類對意義的追尋》一書共售出 900 萬冊,他是奧地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后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于個人做出并予以實施的選擇。--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結(jié)語:

  1945年1月27日,蘇聯(lián)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lián)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今年,是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1周年,讓我們重新翻開這無比悲慘的一頁,寄托對遇難者的哀悼,祈禱世界遠離戰(zhàn)爭、饑餓與貧窮,不要再悲劇重演。正義是邪惡鎮(zhèn)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必將燦爛地開放,今天謹以此文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與幸福。  

【責任編輯:天亮】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