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揭秘东魏北齐宫城布局与制度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1/23

光明日报讯 记者耿建扩、陈元秋 通讯员刘敏从近日召开的河北省2023年考古成果交流会上获悉,邺城考古队公布了邺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取得的阶段性重大发现。 自1983年以来,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持续进行了40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次考古发掘于2023年3月启动,重点围绕“探索东魏北齐宫...

石质“汉书”见证了怎样的东西文明互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01/23

中新社成都1月20日电 题:石质“汉书”见证了怎样的东西文明互鉴? ——专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罗二虎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汉代石阙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面建筑之一,有石质“汉书”之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目前中国现存汉阙43处,其中四川有21处,重庆有...

“胡姬”安在?我国科技考古团队首次发现敦煌“混血儿”

来源:新华网   2023/12/21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如此描述盛唐气象。但诗中的“胡姬”来到大唐后是否留下并融入当地生活,是个有趣的谜题。 我国科技考古团队近日发现两例生活于曹魏—唐代时期的敦煌“混血儿”,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增添了证据,也为李白诗篇添加了注解——唐代有“胡姬”嫁给了当地男性,繁衍了后代...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迎来第九次考古发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12/21

一曲笛音越古今 本报记者 智春丽 张文豪 8000多年时光,可见证沧海桑田,也可凝固在一支约20厘米长的七孔骨笛之中。 出土自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可吹奏《梁祝》等现代乐曲。来自远古的神秘回响,吸引着人们持续探索礼乐文化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

内蒙古“3大链条”产业亮相首届链博会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3/11/29

11月28日,在北京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上,内蒙古的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3大产业链共24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约1080平方米,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的高端装备制造、风光电绿色新能源、“名优特新”农畜产品。 首届“链博会”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

内蒙古20个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互联互通“大动脉”

来源:新华网   2023/11/29

在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旅检通道,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在移民管理警察指引下有序排队、核验证件、顺利通关。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外接俄蒙,内联八省,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绵延8000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0个对外开放口岸。 “国家共批复内蒙古20个对外开放口岸,包括铁路口岸2个、公路口岸12个、航...

绿染“几字弯”——内蒙古黄河流域治沙见闻

来源:新华社   2023/10/26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2日电记者于嘉、李云平、彭源黄河南岸的库布其沙漠边缘,不足1米高的沙柳一丛丛、一簇簇,给漫漫黄沙增添点点绿意。63岁的高毛虎望着他今春带头栽下的近万亩沙柳苗,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这片沙柳有80多万棵,成活率不错,再过不久,就要筹备冬天造林的树苗了。”他说。 8月28日拍...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黄河风光好 乡村旅游热

来源:新华网   2023/10/26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8日电 (记者 赵泽辉)“前一桌客人还没吃完,后面的客人就等上了。”樊瑞清一边擦桌子一边说,她的农家乐最多可接待40人,国庆假期天天满座。说话间,有一群游客打来电话订餐,“实在是来不及了,过会儿还得去鱼塘捞鱼”,她连声说着抱歉。 依托黄河自然和文化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

内蒙古发布秋季旅游十条精品线路

来源:新华网   2023/09/22

1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秋季十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多条为秋季旅游开设的专列。 十条秋季旅游精品线路分别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金色胡杨摄影之旅”,邂逅秋日胡杨的金色浪漫;呼伦贝尔市“兴安林海自驾寻秋之旅”,沉浸浩瀚的深秋林海;呼伦贝尔市沿边地区“金秋边境俄蒙风情探寻之旅”,体验边境贸易区的...

情满黄河|走进黄河中上游内蒙古乌梁素海

来源:新华社   2023/09/22

内蒙古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功能性湿地,生态治理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治理,让这颗“塞外明珠”更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