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蒙古族首饰:一套“头戴”值三四匹好马

来源:方志内蒙古   2019/07/02

  伊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蒙古族首饰最典型的是“头戴”。头戴又由“脸垂”和“发套”两部分构成。   伊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蒙古族首饰最典型的是“头戴”。头戴又由“脸垂”和“发套”两部分构成。   “脸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把特制的木胎用布...

别具一格的乌拉盖草原民族服饰

来源:乌拉盖旅游   2019/07/01

  乌拉盖草原上的牧民多属于乌珠穆沁部落蒙古族,民族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 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绸缎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各类吉祥图案。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要显宽大、长袖高领,纽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也有用熏皮子做出来的熏皮袍,蒙古袍扎腰带,腰带有纯皮制作,也有用布缝制的绣花...

最后的狩猎部落和最后的女酋长

来源:鄂温克旅游   2019/06/28

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内蒙古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至今仍生活着一个仅剩二百余人的游猎部落——鄂温克族使鹿部落,使鹿部落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根河,是蒙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鄂...

带你了解内蒙古三少民族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19/06/24

在内蒙古肥沃的土地上, 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民族, 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 内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如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 除了人们熟知的蒙古族外, 还有三个特殊的民族, 那就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简称“三少民族”。 神...

这场民族范儿的草原巴林婚礼真开眼!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19/06/21

  “手捧洁白的哈达,祝新郎新娘幸福啰,祝你们相亲相爱啰”当蒙古毡房响起这欢快的旋律,那肯定是这家小伙要娶亲了!   今天小编就为您奉上   一场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的   洋溢着浓浓草原风情的   巴林婚礼   婚礼的内容可不简单哦!要经过媒人提亲、萨达...

蒙古族坎肩上的民族风情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19/06/14

     蒙古族坎肩是指套在长袍外面的短衣,并且蒙古族男女都有穿坎肩的习俗。坎肩的种类很多,有长坎肩、短坎肩、开叉坎肩和不开叉坎肩。日常穿着的坎肩与礼仪场合穿着的坎肩也有所不同,且男女式坎肩都各有特色。   蒙古族坎肩还分为普通坎肩和工艺坎肩。普通坎肩有长短之别,对襟、大襟...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里的民族风

来源:新华网   2019/06/11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7日电,内蒙古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内蒙古主场活动突出展示了重点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和脱贫致富中的实践及其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内蒙古最美绣娘”现场展示刺绣工艺。(...

飘逸的“将嘎”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19/06/10

  蒙古族搏克手服饰设计透视出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带有很强的民族特征。搏克手上身穿着镶有银铆钉或铜铆钉的皮制或帆布“昭德格”,下身穿着白色的肥大跤裤和绣着蒙古云朵图案的搏克套裤,足置牛皮靴子,腰扎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围裙“拉布尔”,脖子套上象征级别的,用红色或彩色绸缎制作的“将嘎”,使搏克手有了更加美...

擀毡子,即将消失的蒙古族传统手艺

来源:锡林郭勒盟旅发委   2019/06/04

  毡子是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擀毡这一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毡子也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这一技艺也正面临着消失。   图片按照擀毡工序依次排列   擀毡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

鄂伦春族居住习俗之“斜仁柱”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19/06/04

  长期的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人选择便于搭盖的“斜仁柱”。“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建筑。建造时先砍下3根碗口粗、结实、带叉的松树杆,搭成“刷那”交叉成锥型的支杆,然后用20多根长约5—6米,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杆搭在“刷那”上,鄂伦春人称支杆为“斜仁”,“斜仁柱”因此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