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神秘古城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19/05/04

  一座座沐浴千年风雨的草原古城,因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而更显从容深邃,因历史厚度和人文积淀而愈加经典耐读。 古城南瓮城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地理环境丰富而多彩。数千年前,这里就存在令人惊叹的文化形态。西汉时期,这里建造了较多的城郭和军事交通要塞。元朝在草原营建的城市对...

吃苦耐劳 一往无前——蒙古马精神传千里

来源:内蒙古日报蒙文报微信   2019/04/30

弘扬蒙古马精神 万马奔腾 气势如虹(李迎新摄) 全媒体记者 李迎新摄 全媒体记者 李迎新摄 ...

捏寒燕儿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9/04/04

            4月2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面塑寒燕儿。当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开展“清明时节寒燕炫彩”主题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面塑寒燕儿,感受传统民俗魅力,了解清明节文化。

蒙古族姓氏的由来

来源:通辽小圈子   2019/03/01

  蒙古族汉姓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区,纯粹的蒙族地区没有汉姓,只有蒙古姓。一般是本部人到其他部落,或者本部落融入其他部落,才以部落为姓。从元代始,很多蒙古人采用汉姓、汉名,主要是出于民族交往的需要。      到明代,蒙古人改用汉姓也很多,特别是散居在全国各地或邻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人,改用汉姓的更...

一生必去一次蒙古包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2019/02/18

  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蕞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丹麦探险家亨宁 (王松 摄)   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的生活特点,也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特征的产生土壤,它具有活跃...

祭火迎新春

来源:北方新报   2019/01/31

  1月28日,首府市民在玉泉区蒙古风情园祭火迎春仪式上祈福。当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俗称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火日,一场民族特色浓郁的蒙古族集体祭火仪式在蒙古风情园广场举行,许多群众参加活动,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摄影牛天甲)   原文链接:http:travel.nmgne...

农历腊月二十三呼和浩特市蒙汉族群众祭火祈福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9/01/30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蒙古民族送迎火神的日子。1月28日晚,在呼和浩特市蒙亮民族风情园,一场传统的蒙古族祭火活动举行。 点火 熊熊燃烧的篝火 跳起欢快的安代舞   祭火,俗称“祭灶”,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尽管天气寒冷,可丝毫没有抵挡住市民们的热情,蒙古族、汉族的市民们自发...

“列车春晚”温暖回家路

来源:中国网   2019/01/29

   2019年1月27日,内蒙古包头,在列车上文艺演出演出现场,精彩的文艺节目,让列车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国网发 唐哲/摄 1月27日(传统小年前夕),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包头客运段在包头开往北京的Z318次列车举行“列车春晚”,列车工作人员精心组织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并与现场的旅...

阿拉善:大漠深处织就民族团结锦绣

来源:阿拉善日报   2019/01/28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

2019《友谊的彩虹》中蒙俄春节联欢晚会成功举行

来源:正北方网   2019/01/25

  1月15日,为庆祝中蒙、中俄建交70周年,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友谊的彩虹》2019中蒙俄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中国驻蒙古大使邢海明通过电视短片为晚会致新春贺词,驻伊尔...